一种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21435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结构。其主要结构包括一N+衬底,在其上方依次为一P+隔离层,一P‑层,一N‑漂移区。在N‑漂移区的上方左侧有两个P+栅区,两个P+栅区通过N‑沟道区隔开,在N‑沟道区顶部为N+源极接触区。一N‑第二漂移区,位于P+栅区右侧,一N+漏区位于N‑第二漂移区右侧顶部,两个栅极,一源极,一漏极分别位于前述P+栅区、N+源极接触区和N+漏极接触区之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制备该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制备的工艺方法,利用沟槽外延方法,减小了器件工艺成本和难度。

A silicon carbide transverse JFET device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功率器件
,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unctionField-EffectTransistor,JFET)是一种电压控制器件,利用PN结的端电压即其栅源电压,改变沟道的导电性来实现对输出漏源电流的控制。利用横向JFET器件和电阻等无源器件的集成,能够实现各类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碳化硅JFET器件具有驱动相对容易、不包含低可靠性的栅氧化层、输入电阻较高、噪声较少等优势。碳化硅材料的少数载流子寿命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通常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少子寿命随温度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在功率集成电路中,大功率器件常常并联存在,当某一器件的温度上升时,其少子寿命增加。对于少子器件而言,其导通电阻会随之降低,导致温度的进一步增加,形成正反馈现象,最终导致器件失效。相比于依靠少子导电的SiCBJT器件,SiCJFET器件依靠多子漂移导电,因此其性能受载流子寿命变化的影响较小,更适用于高温碳化硅基功率集成电路。在大功率,高温的环境下,SiCJFET基集成电路能更大程度的发挥出碳化硅材料的优异性能。碳化硅JFET横向器件可以在N型衬底、P型衬底及半绝缘衬底上制备,通常P型衬底和半绝缘衬底上制备的SiCJFET器件具有更好的性能,而N型衬底由于与SiC纵向功率器件相兼容,因此具有更低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碳化硅材料的特点,提出一种碳化硅JFET横向器件,该器件基于商业化的N型衬底,便于进行横向集成,且制备工艺简单,适用于高温大功率碳化硅集成电路。(二)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综合考虑碳化硅材料特性、工艺难度、器件性能和成本等方面,提供一种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主要结构包括一N+衬底1,在其上方依次为一P+隔离层2,一P-层3,一N-漂移区4;在N-漂移区4的上方左侧有两个P+栅区5,两个P+栅区5通过N-沟道区7隔开,在N-沟道区7顶部为N+源极接触区8;一N-第二漂移区6,位于P+栅区右侧,一N+漏区9位于所述N-第二漂移区6右侧顶部,栅极10,一源极11和一漏极12分别位于所述P+栅区5、N+源极接触区8和N+漏极接触区9之上。器件栅极施加正偏压时沟道打开,电流可以由漏极流入,源极流出。栅极施加负偏压时N-沟道区7中完全由耗尽层占据,沟道关断,此时漏极施加正向偏压,在N-漂移区4和N-第二漂移区6中形成空间电荷区。优选的,所述P+隔离层2厚度为0.2μm-1μm,掺杂浓度5×1016cm-3-5×1017cm-3;所述P-层3厚度为1μm-5μm,掺杂浓度为1×1015cm-3-2×1016cm-3;所述N-漂移区4厚度为5μm-20μm,掺杂浓度为2×1014cm-3-1×1016cm-3。优选的,所述P+栅区5掺杂浓度为5×1018cm-3以上,厚度为0.5μm-5μm;所述N-第二漂移区6的厚度与P+栅区5的高度相同,掺杂浓度与N-漂移区4相同。优选的,所述N+源极接触区8和N+漏极接触区9为离子注入区域,所述离子注入区域深度为0.2μm-0.5μm,氮掺杂浓度2×1018cm-3-5×1019cm-3。优选的,所述栅极10与所述P+栅区5形成欧姆接触,所述栅极材料包括Ti/TaSi2/Pt;所述源极11和漏极12分别与N+源极接触区8、N+漏区9形成欧姆接触,所述源极材料为TaSi2/Pt。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该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N+型碳化硅衬底上依次生长P+/P-/N-/P+型外延层;S2:刻蚀碳化硅表面形成栅区;S3:外延生长N型漂移层填充沟槽,表面磨抛、平整化;S4:离子注入形成源极接触区和漏极接触区;S5:剥离形成栅极、源极及漏极金属。优选的,所述S3包括:清洗所述外延片,利用HTCVD设备进行外延生长N-掺杂碳化硅,完全填充沟槽后,磨抛去除覆盖在P+栅区5之上的N型外延层,形成N-沟道区7和N-第二漂移区6。优选的,所述S5包括:S5.1清洗所述外延片,涂胶、光刻、显影后溅射金属Ti,在丙酮溶液中浸泡剥离金属Ti;S5.2涂胶、光刻、显影,并溅射TaSi2/Pt,再次剥离后在栅区10上形成Ti/TaSi2/Pt复合金属,在N+源极接触区8和N+漏极接触区9上形成TaSi2/Pt复合金属,在600℃下退火30分钟形成欧姆接触。(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该器件基于商业化的N型碳化硅衬底,且器件制备过程中使用的高温工艺数目较少,因此成本较为低廉。由于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依靠多子导电,且不存在容易高温失效的栅氧化层,器件的电极接触均采用高温可靠的TaSi2/Pt基欧姆接触,因此用本专利技术的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构成的集成电路能够在极高的温度下工作,不会发生明显的性能衰退和可靠性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工艺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器件制备工艺步骤S1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器件制备工艺步骤S2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器件制备工艺步骤S3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器件制备工艺步骤S4示意图;N+衬底1,P+隔离层2,P-层3,N-漂移区4,P+栅区5,N-第二漂移区6,N-沟道区7,N+源极接触区8,N+漏区9,栅极10,源极11,漏极12。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器件结构包含一N+衬底1,在其上方依次为一P+隔离层2,一P-层3,一N-漂移区4。在N-漂移区4的上方左侧有两个P+栅区5,两个P+栅区5通过N-沟道区7隔开,在N-沟道区7顶部为N+源极接触区8。一N-第二漂移区6,位于P+栅区右侧,一N+漏区9位于N-第二漂移区6右侧顶部,两个栅极10,一源极11,一漏极12分别位于前述P+栅区5、N+源极接触区8和N+漏极接触区9之上。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P+隔离层2厚度为0.2μm至1μm,掺杂浓度5×1016cm-3至5×1017cm-3;所述P-层3厚度为1μm至5μm,掺杂浓度为1×1015cm-3至2×1016cm-3;所述N-漂移区4厚度为5μm至20μm,掺杂浓度为2×1014cm-3至1×1016cm-3。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P+栅区5掺杂浓度为5×1018cm-3以上,高度为0.5μm至5μm;所述N-第二漂移区6的厚度与P+栅区5的高度相同,掺杂浓度与N-漂移区4相同。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N+衬底(1),在其上方依次为一P+隔离层(2),一P-层(3),一N-漂移区(4);在N-漂移区(4)的上方左侧有两个P+栅区(5),两个P+栅区(5)通过N-沟道区(7)隔开,在N-沟道区(7)顶部为N+源极接触区(8);/n一N-第二漂移区(6),位于P+栅区右侧,一N+漏区(9)位于所述N-第二漂移区(6)右侧顶部,栅极(10),一源极(11)和一漏极(12)分别位于所述P+栅区(5)、N+源极接触区(8)和N+漏极接触区(9)之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N+衬底(1),在其上方依次为一P+隔离层(2),一P-层(3),一N-漂移区(4);在N-漂移区(4)的上方左侧有两个P+栅区(5),两个P+栅区(5)通过N-沟道区(7)隔开,在N-沟道区(7)顶部为N+源极接触区(8);
一N-第二漂移区(6),位于P+栅区右侧,一N+漏区(9)位于所述N-第二漂移区(6)右侧顶部,栅极(10),一源极(11)和一漏极(12)分别位于所述P+栅区(5)、N+源极接触区(8)和N+漏极接触区(9)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隔离层(2)厚度为0.2μm-1μm,掺杂浓度5×1016cm-3-5×1017cm-3;所述P-层(3)厚度为1μm-5μm,掺杂浓度为1×1015cm-3-2×1016cm-3;所述N-漂移区(4)厚度为5μm-20μm,掺杂浓度为2×1014cm-3-1×1016cm-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栅区(5)掺杂浓度为5×1018cm-3以上,厚度为0.5μm-5μm;所述N-第二漂移区(6)的厚度与P+栅区(5)的高度相同,掺杂浓度与N-漂移区(4)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横向J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源极接触区(8)和N+漏极接触区(9)为离子注入区域,所述离子注入区域深度为0.2μm-0.5μm,氮掺杂浓度2×1018cm-3-5×1019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正欣叶怀宇张新河陈施施张国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