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0862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0:25
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包括连接在船尾部的固定架,在固定架上设置有可沿固定架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主架,在主架的尾部设置有第一缺口,在主架上设置有可沿主架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托盘,且在主架尾部第一缺口处设置有可相对主架升降的吊架及浮式限位碰垫,在吊架和浮式限位碰垫下降至工作状态时,浮式限位碰垫位于吊架的外侧上方,吊架、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形成容纳浮体的坞池。该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收放简便、安全性高且能连续收放浮体。

A kind of continuous retracting and releasing device for lifting floating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上浮体收放装置,特别涉及吊升式的水上浮体连续收放的装置。
技术介绍
船舰、海上平台等海上建筑或大型船只,根据海上作业时的实际所需,通常需要配备体积较小且行动灵活的设备以配合相关工作,如海上浮标、工作挺、鱼雷、水下潜航器或无人艇等,尤其在公务船(海关、海监、渔政、海事及公安边防船等)及船舰上,更是尤为常见。在公务船或常规船舰上通常需要配备至少一艘高速海上小艇作为工作挺,用以弥补公务船或常规船舰等大型船只体积大且航速较低而导致无法在浅水域或者狭窄水域内执行任务的不足,而针对兵力运输舰船或两栖登陆舰船而言,其需要搭载批量登陆艇或无人艇。以上的工作挺、登陆艇或者无人艇等浮体在到达海上预定区域时,都会被下放至海中,在执行完任务后,又被回收至公务船或船舰上。目前,这些登陆艇、工作艇或无人艇等浮体的收放通常采用吊机式、吊艇架式或艉滑道式,其中,吊机式或吊艇架式海上浮体收放装置,一般采用吊机、吊艇架等进行收放作业,速度慢、操作繁杂且安全性不够,无法在较高海况或母船航行时进行收放作业,不能满足公务船执法时所需快速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而艉滑道式浮体收放装置,特别是针对海上小艇的收放,主要是以船体尾部作为辅助滑道,在船体尾部设置“凹”形滑槽,靠海上小艇冲排或牵引方式来实现海上小艇的收放,且艉滑道只设置单一的倾斜轨道,依靠海上小艇的快速冲排至轨道上后,再通过牵引方式完成回收,然而,在冲排过程中,因冲击力大,海上小艇容易与艉滑道上的轨道之间发生刚性碰撞,导致轨道造成损坏,另外,在高海况下,海上小艇也难以对准倾斜的轨道,以致海上小艇回收不便。另外,无论是吊机式、吊艇架式或者艉滑道式收放浮体的方式,都只能实现单只个浮体(如工作挺)的收放,不能实现多个浮体的连续收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收放简便、安全性高且能连续收放浮体的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包括连接在船尾部的固定架,在固定架上设置有可沿固定架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主架,在主架的尾部设置有第一缺口,在主架上设置有可沿主架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托盘,且在主架尾部第一缺口处设置有可相对主架升降的吊架及浮式限位碰垫,在吊架和浮式限位碰垫下降至工作状态时,浮式限位碰垫位于吊架的外侧上方,吊架、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形成容纳浮体的坞池。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在需要收放浮体(如工作艇)时,主架相对固定架朝向尾部移动,直至主架上的第一缺口移出至固定架之外,随后下放吊架及浮式限位碰垫,使吊架下放至水中,而浮式限位碰垫漂浮在水面上;在需要放出浮体时,移浮体小车将浮体放置在托盘上,随后托盘相对主架朝向尾部移动至吊架上方,吊架升起,使吊架与浮体接触并向上托起浮体,使浮体与托盘脱离,此时,托盘相对主架朝向首部移动,准备下一浮体的输送,在托盘移开后,吊架下降带动其上的浮体下降直至吊架再次下放至水中,而浮体浮于水上,此时浮体即可脱离吊架而自行运动,浮体离开吊架后,吊架即可就位,准备为下一浮体的放出做准备,实现浮体的连续放出;而在需要收回浮体时,浮体移动至由吊架、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形成的坞池中,吊架上升,上托浮体至预设高度后停止,随后托盘移动至吊架对应位置处,吊架下降,使吊架上的浮体与托盘接触,随后吊架下降并再次下放至水中,而浮式限位碰垫则再次浮于水面上,为回收下一浮体做准备,接着托盘移动带动浮体移动回首部,移浮体小车将托盘上的浮体卸下,托盘移开,并为下一浮体的运送做准备,实现浮体的连续回收。通过吊架、托盘以及浮式限位碰垫的共同作用,实现浮体的连续收放,结构简单,操作便利,而通过浮式限位碰垫的作用,可有效引导浮体进入吊架、主架以及浮式限位碰垫形成的坞池中,并位于吊架上,同时还保证浮体不与主架或吊架发生碰撞,即使在高海况或母船运行过程中也能快速收放浮体,安全性能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载有浮体的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未载浮体的截面图。图4为图1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驱动机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驱动机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驱动机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托盘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浮式限位碰垫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吊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如图1至图10所示,包括连接在船尾部的固定架1,在固定架1上设置有可沿固定架1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主架2,在主架2的尾部设置有第一缺口3,在主架2上设置有可沿主架2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托盘4,且在主架2尾部第一缺口3处设置有可相对主架2升降的吊架5及浮式限位碰垫,在吊架5和浮式限位碰垫下降至工作状态时,浮式限位碰垫位于吊架5的外侧上方,吊架5、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2形成容纳浮体的坞池。所述固定架1的截面为U型,便于主架2及附属的托盘4、吊架5以及浮式限位碰垫的活动。所述主架2的截面也呈U型,便于托盘4、吊架5以及浮式限位碰垫相对其运动。在主架2的尾部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柔性防护碰垫6,有效减轻主架2及浮体7因碰撞引起的损伤,并防止浮体7偏离主架2,并开始将浮体7引导进入吊架5、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2形成的坞池内。主架2的首部设置有第二缺口8,以便于移浮体小车由主架2下方上托浮体7,使其与托盘4脱离,便于托盘4移动出去,同样也便于移浮体小车将浮体7移动离开主架2。所述浮式限位碰垫包括多个碰垫9,多个碰垫9间隔设置且布置成U型,且多个碰垫9通过连接至主架2上的连接绳10串联为一体,其中,分别布置在U型两侧边端部的碰垫9外侧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刚性托架11。碰垫9采用柔性材料制得,浮体7位于吊架5、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2形成的坞池中时,多个碰垫9将浮体7包围在其内,通过多个碰垫9对浮体7在垂直于主架2长度方向上进行限位,同时也通过U型结构的浮式限位碰垫有效引导浮体7移动至吊架5之上,而由于碰垫9是柔性的,因而又可以保证浮体7不受碰撞损坏,确保收放浮体7的安全性;另外,分别布置在U型两侧边端部的碰垫9外侧设置刚性托架11,可以通过刚性托架11增加浮式限位碰垫整体的刚性,保持浮式限位碰垫在水中的U形结构,限制浮式限位碰垫相对主架2以及吊架5的位置;此外,处于U形底部的碰垫9两侧的连接绳10通过绳索连接至主架2上,以进一步定位浮式限位碰垫,防止其偏移。另外,多根垂直限位绳30穿过刚性托架11与吊架5后与主架固连,以限制浮式限位浮体与吊架相对主架移位。所述碰垫9形状为圆管状,可使碰垫9与浮体7圆滑接触。所述吊架5的首段设置有导向架,所述导向架包括左挡架31和右挡架32,左挡架31和右挡架32均呈由下至上向外倾斜的状态,在浮体7位于吊架5上后,浮体底部两侧壁分别与对应侧的左挡架31或右挡架32接触。在浮体7进入吊架5上时,依靠浮式限位碰垫及吊架5上的导向架进行引导和定位,通过浮式限位碰垫及吊架5上的导向架的共同作用,有效缓冲浮体7进入吊架5时的冲击力,同时对浮体7和吊架5进行有效保护,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船尾部的固定架(1),在固定架(1)上设置有可沿固定架(1)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主架(2),在主架(2)的尾部设置有第一缺口(3),在主架(2)上设置有可沿主架(2)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托盘(4),且在主架(2)尾部第一缺口(3)处设置有可相对主架(2)升降的吊架(5)及浮式限位碰垫,在吊架(5)和浮式限位碰垫下降至工作状态时,浮式限位碰垫位于吊架(5)的外侧上方,吊架(5)、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2)形成容纳浮体的坞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船尾部的固定架(1),在固定架(1)上设置有可沿固定架(1)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主架(2),在主架(2)的尾部设置有第一缺口(3),在主架(2)上设置有可沿主架(2)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托盘(4),且在主架(2)尾部第一缺口(3)处设置有可相对主架(2)升降的吊架(5)及浮式限位碰垫,在吊架(5)和浮式限位碰垫下降至工作状态时,浮式限位碰垫位于吊架(5)的外侧上方,吊架(5)、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2)形成容纳浮体的坞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式限位碰垫包括多个碰垫(9),多个碰垫(9)间隔设置且布置成U型,且多个碰垫(9)通过连接至主架(2)上的连接绳(10)串联为一体,其中,分别布置在U型两侧边端部的碰垫(9)外侧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刚性托架(1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5)的首段设置有导向架,所述导向架包括左挡架(31)和右挡架(32),左挡架(31)和右挡架(32)均呈由下至上向外倾斜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5)的首部还设置有防碰滚轮(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理胜何伟群卢孝武陈海光杨涛李光天李明敏钱雯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零五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