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9730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由上游向下游同轴连接的导套和除油组件,所述除油组件包括与所述导套固接的法兰座、通过推力轴承可转连接于所述法兰座的刮油套筒,所述刮油套筒内存在有由其上游端端向下游端直径减小的锥形导孔,所述锥形导孔末端连接有密封导孔。通过该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可以有效的减少与钢管之间的相互磨损,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可通过便利地保证有效地适应变化、非标的产品尺寸和保证维护保养的便利性,最终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稳定生产质量。

An oil scraper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steel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
本技术涉及钢管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
技术介绍
根据生产需要,钢管在冷轧成型的过程中采用冷轧油进行润滑冷却,为保证润滑效果,冷轧油黏度较高;而由于冷轧油黏度较高,冷轧后的钢管表面附着了大量的冷轧油,污染生产现场并造成大量浪费,而且附着的冷轧油会严重影响后工序的生产效率。为减少钢管从冷轧工序带走大量的冷轧油,需要设计刮油装置刮去钢管表面附着的冷轧油。现有的一般的刮油装置采用静止的轴用密封件,其成本较高且容易损坏,同时因为轴用密封件为采用国标推荐尺寸的标准化产品,其难以匹配生产产品的外径规格,且其双唇结构、内部的骨架弹簧会加剧自身的磨损并容易划伤钢管。且其静止的状态使其在刮油过程中始终与钢管呈相对转动的运动,进一步加剧其磨损,导致刮油效果变差。同时在容易磨损的前提下,现有多螺钉安装的安装方式使得其拆卸更换困难。上述困难最终会导致整个生产流程中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生产质量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该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可以有效的减少与钢管之间的相互磨损,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可通过便利地保证有效地适应变化、非标的产品尺寸和保证维护保养的便利性,最终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稳定生产质量。为实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包括由上游向下游同轴连接的导套和除油组件,所述除油组件包括与所述导套固接的法兰座、通过推力轴承可转连接于所述法兰座的刮油套筒,所述刮油套筒内存在有由其上游端端向下游端直径减小的锥形导孔,所述锥形导孔末端连接有密封导孔。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刮油套筒上具有至少一个径向贯通的通孔。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除油组件还包括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包括与位于所述刮油套筒下游端并与其螺接的压盖、止抵于所述压盖端部的具有圆锥形侧面面的紧固体,所述刮油套筒内壁具有与所述紧固体的圆锥形侧面止抵的止抵面。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紧固体内具有与所述锥形导孔和密封导孔同轴的辅助导孔。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压盖上圆周分布有复数个调节连接孔。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刮油套筒上在位于与所述压盖螺接处具有径向穿过其表面的锁紧螺孔。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紧固体为有高分子有机物制紧固体。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导套包括圆管状的套身和分别位于其上、下游端的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第一翻边上具有向下游凹陷的环状的第一凹台。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第二翻边上具有向上游凹陷的环状的第二凹台,所述第二凹台与所述刮油套筒的上游端止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刮油套筒在推力轴承作用下的可转可以实现在刮油过程中其随着钢管的转动,即它们之间趋近于相对的静止,减少相互之间的磨损;2、紧固体为高分子有机物制成,生产成本低、易于生产、更换,且具有耐磨、损耗小的优点;3、通过螺接的紧固装置可以实现方便地更换维护,同时在刮油套筒及紧固体磨损(尺寸上的减小)发生抖动、无法有效刮油等问题时通过锥面止抵的可动性实现运行中在线的再次预紧,保证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三维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示意图;图中各项分别为:1导套,11套身,12第一翻边,121第一凹台,13第二翻边,131第二凹台,21法兰座,22刮油套筒,221锥形导孔,222密封导孔,223通孔,224止抵面,225锁紧螺孔,23压盖,231调节连接孔,24紧固体,241辅助导孔,3推力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下所述的上游、下游为根据冷轧钢管的输送前进方向为标准设定。如图1、2所示的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包括在生产线中由上游向下游同轴通过法兰式螺栓连接的导套1和除油组件。导套1的上游端用于和冷轧钢管机的出料端连接,导套1包括圆管状的套身11和分别一体位于套身11的上、下游端的第一翻边12与第二翻边13。第一翻边12上在与套身11的内孔连接处具有向下游凹陷的环状的第一凹台121,其用于和冷轧钢管机的出料端实现面贴合,保证安装的牢固程度和密封性能。第二翻边13在与套身11的内孔连接处具有向上游机加工成型的凹陷的环状的第二凹台131,第二凹台131与刮油套筒22的上游端止抵。除油组件包括与导套1实现螺栓固接的法兰座21和刮油套筒22。刮油套筒22在其上游端一体成型有一个向外的翻边,同时法兰座21的下游端的内孔内一体成型有一个向内的翻边,上述的两个对向的翻边通过在它们之间夹持一个推力轴承3使得刮油套筒22可转连接于法兰座21,同时,配合用于止抵刮油套筒22上游端面的第二凸台131,导套1和法兰座21实现将刮油套筒限位夹持的结构,此时的刮油套筒22即被限位在它们之间并可转。刮油套筒22内机加工有由其上游端向下游端直径减小的锥形导孔221,锥形导孔221末端通过圆角平顺连接有密封导孔222。在工作时,从冷轧钢管机中送出的钢管穿过导套1的内孔并进入刮油套筒22中,锥形导孔221可以起到导向钢管进入密封导孔222的作用,密封导孔222优选为机加工至直径等于或略小于该批次钢管公称直径的内径,即钢管在通过密封导孔222时密封导孔222呈紧箍在其表面以实现有效的刮去表面油污的作用。刮下的油液在锥形导孔221的作用下可向上游端溢出并通过出油孔等结构实现排出。在钢管穿过本刮油装置并向前输送的过程中,钢管自身因冷轧钢管机产生的转动会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带动刮油套筒22的转动,使得刮油套筒22和钢管的相对运动呈趋近静止的状态,从而减少它们之间圆周面的磨损。本实施例中,除油组件还包括紧固装置,包括位于刮油套筒22下游端并与其螺接的压盖23、止抵于压盖23端部的具有圆锥形侧面面的圆台形状的紧固体24。紧固体24内同轴机加工有供钢管通过的与锥形导孔221和密封导孔222同轴的辅助导孔241,辅助导孔241用于使得钢管通过,其内径也为等于或略小于钢管的外径,从而具有紧箍在钢管表面实现第二次刮油以提高刮净程度,同时其夹紧使得钢管不会发生晃动。在刮油套筒22的内壁一体成型有与紧固体24的圆锥形侧面止抵的止抵面224,止抵面224和紧固体24的圆锥形侧面实现的斜面止抵结构使得在压盖23拧入刮油套筒22(即呈现将紧固体24推入刮油套筒22内部时)通过该止抵结构实现将紧固体24有效的夹紧,同时其锥面接触产生的径向分力使得夹紧力也会将紧固体24在径向方向上压紧,从而保证紧固体24对于钢管的紧箍效果可以通过拧紧压盖实现一直持续的转态。本实施例中,压盖23上圆周分布有复数个调节连接孔231,本实施例中的调节连接孔231为用于螺纹安装调节杆的沉孔(在其他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为连接电机控制的拉杆等的连接孔,从而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紧固控制)。通过这些沉孔可以螺纹固接至少一根调节杆,调节杆可以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游向下游同轴连接的导套(1)和除油组件,所述除油组件包括与所述导套(1)固接的法兰座(21)、通过推力轴承(3)可转连接于所述法兰座(21)的刮油套筒(22),所述刮油套筒(22)内存在有由其上游端端向下游端直径减小的锥形导孔(221),所述锥形导孔(221)末端连接有密封导孔(2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游向下游同轴连接的导套(1)和除油组件,所述除油组件包括与所述导套(1)固接的法兰座(21)、通过推力轴承(3)可转连接于所述法兰座(21)的刮油套筒(22),所述刮油套筒(22)内存在有由其上游端端向下游端直径减小的锥形导孔(221),所述锥形导孔(221)末端连接有密封导孔(2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油套筒(22)上具有至少一个径向贯通的通孔(2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油组件还包括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包括与位于所述刮油套筒(22)下游端并与其螺接的压盖(23)、止抵于所述压盖(23)端部的具有圆锥形侧面面的紧固体(24),所述刮油套筒(22)内壁具有与所述紧固体(24)的圆锥形侧面止抵的止抵面(2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管外表面刮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体(24)内具有与所述锥形导孔(221)和密封导孔(222)同轴的辅助导孔(2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天凯何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辛子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州人新轴承钢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