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装置及除尘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9635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冲装置,用于处理含尘废气,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气体导流组件、沉积组件及集尘组件,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内部设有若干缓冲隔板,所述集尘组件包括闸板阀,所述沉积组件一端连通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所述沉积组件另一端通过所述闸板阀连接于所述集尘组件。所述缓冲装置具有收尘净化废气和便于清理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所述缓冲装置的除尘系统,所述除尘系统通过负压监测组件监控所述缓冲装置内的负压情况,并通过变频控制器控制所述风机的变频运行,使除尘系统内能够正常排风。

Buffer device and dedust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冲装置及除尘系统
本技术涉及废气治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冲装置及除尘系统。
技术介绍
一般工业排气均是很多支管道相继接入主管道上,经过一系列的废气处理工艺最终一起排放,在一些支管接入主管上由于风速风压过大,会影响上游支管排风,引起波动。生产车间产生的含尘废气通过管道与布袋除尘器连接,而现有的布袋除尘装置大都采用脉冲、振打方式清灰,在进入布袋除尘器前端总管道设置缓冲装置,其作用可以缓冲由于脉冲清灰时产生的反向冲击波造成的入口静压波动。现有的缓冲装置只有腔体、进口及出口,存在气体的气流稳定性差、噪音大等问题,装置内长期积累会有粉尘的堆积,从而堵塞管道,影响除尘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收尘净化废气功能和便于清理的缓冲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缓冲装置,用于处理含尘废气,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气体导流组件、沉积组件及集尘组件,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内部设有若干缓冲隔板,所述集尘组件包括闸板阀,所述沉积组件一端连通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所述沉积组件另一端通过所述闸板阀连接于所述集尘组件。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包括缓冲罐,所述缓冲罐大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桶状结构,所述缓冲罐两端分别向对应的开口方向逐级收缩,形成收口状。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导流组件还包括进风管道、出风管道和缓冲隔板,所述进风管道连通于所述缓冲罐一端,所述出风管道安装于所述缓冲罐远离所述进风管道的一端的一侧,所述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都与所述缓冲罐贯通,所述缓冲隔板设置于所述缓冲罐内壁,并位于所述进风管道与出风管道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隔板一端固定于所述缓冲罐内壁靠近所述出风管道的一侧,并位于所述进风管道和所述出风管道之间,所述缓冲隔板呈倾斜状向远离所述进风管道的一端延伸。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内部设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缓冲隔板,所述缓冲隔板间隔交错设置于所述进风管道和所述出风管道之间,相邻两个缓冲隔板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内壁相对的两侧,每一所述缓冲隔板另一端向所述气体导流组件轴线方向延伸。进一步的,所述沉积组件两端呈收口状,所述沉积组件一端连接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背离所述进风管道的一端。进一步的,所述集尘组件还包括卸灰阀及积尘装置,所述集尘组件还包括卸灰阀及积尘装置,所述闸板阀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积组件背离所述气体导流组件的一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卸灰阀,所述卸灰阀背离所述闸板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积尘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除尘系统,包括至少一所述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气体导流组件,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包括缓冲罐,所述除尘系统还包括负压监测组件、脉冲除尘装置及风机,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脉冲除尘装置相连并贯通,所述脉冲除尘装置还通过管道连接于所述风机,所述负压监测组件通过电路连接于所述缓冲装置及所述风机之间,以控制所述风机变频运行。进一步的,所述负压监测组件包括压力传感器及变频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缓冲罐内壁,所述压力传感器还通过电路连接于所述变频控制器。进一步的,所述除尘系统包括一个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的进风管道用于输入所述含尘废气,所述缓冲装置的出风管道与所述脉冲除尘装置相连并贯通。进一步的,所述除尘系统包括多个缓冲装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缓冲装置通过其中一所述缓冲装置的出风管道与另一所述缓冲装置的进风管道相连接并贯通,多个缓冲装置依次连接。进一步的,位于两端的进风管道用于输入所述含尘废气,出风管道与所述脉冲除尘装置相连并贯通。本技术提供一种除尘系统,包括至少一所述缓冲装置,所述除尘系统还包括主风管、若干支管、负压监测组件、脉冲除尘装置及风机,每一所述支管通过所述缓冲装置连接于所述主风管,所述主风管一端连接并贯通于所述脉冲除尘装置,所述脉冲除尘装置还通过管道连接于所述风机,所述负压监测组件通过电路连接于所述缓冲装置及所述风机之间,以控制所述风机变频运行。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装置的进风管道与所述支管连接并贯通,所述缓冲装置的出风管道与所述主风管连接并贯通。本技术提供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气体导流组件、沉积组件及集尘组件,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内部设有若干缓冲隔板,所述缓冲隔板将所述出风管道与所述进风管道隔开,以阻挡来自所述出风管道的反向冲击波,所述缓冲隔板为碳钢或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以达到有效缓冲静压波动和降低噪音的作用。所述集尘组件包括闸板阀,所述沉积组件一端连通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所述沉积组件另一端通过所述闸板阀连接于所述集尘组件。所述粉尘落至所述沉积组件内,所述含尘废气穿过所述沉积组件后流速减缓,以减少所述沉积组件内的粉尘被再次吹起至所述缓冲罐中,所述缓冲装置具有收尘净化废气和便于清理的优点。本技术提供的除尘系统,所述除尘系统通过负压监测组件监控所述缓冲装置内的负压情况,并通过变频控制器控制所述风机的变频运行,使除尘系统内能够正常排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缓冲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缓冲装置100的气体导流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缓冲装置100的气体导流组件10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除尘系统200的功能模块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除尘系统200的功能模块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除尘系统200的功能模块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实施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实施例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缓冲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缓冲装置100连接一工厂废气排风管道,用于对含尘废气进行处理。所述缓冲装置100包括气体导流组件10、沉积组件20及集尘组件30,所述沉积组件20一端连通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10,所述沉积组件20另一端连通于所述集尘组件30。所述气体导流组件10包括呈桶状或箱体结构的缓冲罐1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罐11大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桶状结构,用于缓冲所述待处理含尘废气。所述缓冲罐11两端分别向对应的开口方向逐级收缩,形成收口状,以有效降低进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缓冲装置,用于处理含尘废气,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气体导流组件、沉积组件及集尘组件,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内部设有若干缓冲隔板,所述集尘组件包括闸板阀,所述沉积组件一端连通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所述沉积组件另一端通过所述闸板阀连接于所述集尘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装置,用于处理含尘废气,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气体导流组件、沉积组件及集尘组件,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内部设有若干缓冲隔板,所述集尘组件包括闸板阀,所述沉积组件一端连通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所述沉积组件另一端通过所述闸板阀连接于所述集尘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包括缓冲罐,所述缓冲罐大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桶状结构,所述缓冲罐两端分别向对应的开口方向逐级收缩,形成收口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还包括进风管道、出风管道和缓冲隔板,所述进风管道连通于所述缓冲罐一端,所述出风管道安装于所述缓冲罐远离所述进风管道的一端的一侧,所述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都与所述缓冲罐贯通,所述缓冲隔板设置于所述缓冲罐内壁,并位于所述进风管道与出风管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隔板一端固定于所述缓冲罐内壁靠近所述出风管道的一侧,并位于所述进风管道和所述出风管道之间,所述缓冲隔板呈倾斜状向远离所述进风管道的一端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内部设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缓冲隔板,所述缓冲隔板间隔交错设置于所述进风管道和所述出风管道之间,相邻两个缓冲隔板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内壁相对的两侧,每一所述缓冲隔板另一端向所述气体导流组件轴线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积组件两端呈收口状,所述沉积组件一端连接于所述气体导流组件背离所述进风管道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组件还包括卸灰阀及积尘装置,所述闸板阀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积组件背离所述气体导流组件的一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卸灰阀,所述卸灰阀背离所述闸板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积尘装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森刘亭婷沈一春王亚军巫国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