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745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包括梁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梁体的一端末端向内凹陷形成半月形弧状凹槽,所述第一连接件部分地内嵌于半月形弧状凹槽。所述梁体的另一端端部内置有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完整地内嵌于通孔。所述半月形弧状凹槽处具有与梁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弹性凸出部和第二弹性凸出部。所述第一连接件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有第一芯体、第一衬套、第一中间层、第一缓冲层、第一连接层和第一包覆件,所述第一包覆件的外表面同时与第一弹性凸出部和第二弹性凸出部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通过整体化设计,有助于提升耐冲击效果。

Impact resistant rear tilt up li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
技术介绍
公开号为CN206598497U,主题名称为后连杆的技术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第一连接端(1)、第二连接端(2),所述第一连接端(1)和第二连接端(2)之间设有连接杆(4),所述连接杆(4)靠近第二连接端(2)的一侧设有嵌入连接杆(4)中的第三连接端(3),所述第一连接端(1)设有第一通孔(11),所述第二连接端(2)设有第二通孔(21),所述第三连接端(3)设有第三通孔(3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端(3)的一侧端面在远离连接杆(4)的一侧设有定位槽(32),所述定位槽(32)的一端与第三通孔(31)相通,所述第三连接端(3)还包括能够卡接在定位槽(32)中的定位卡块(6),所述定位卡块(6)与定位槽(32)通过连杆螺栓(7)连接固定,所述定位卡块(6)还设有嵌入第三通孔(31)中的凸块”。然而,以上述技术专利为例,现有的后连杆通常在开发时较少关注整体化设计趋势,需要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针对现有状况,提供一种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包括梁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梁体的一端末端向内凹陷形成半月形弧状凹槽,所述第一连接件部分地内嵌于半月形弧状凹槽;所述梁体的另一端端部内置有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完整地内嵌于通孔;所述半月形弧状凹槽处具有与梁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弹性凸出部和第二弹性凸出部;所述第一连接件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有第一芯体、第一衬套、第一中间层、第一缓冲层、第一连接层和第一包覆件,所述第一包覆件的外表面同时与第一弹性凸出部和第二弹性凸出部紧密贴合;所述第二连接件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有第二芯体、第二衬套、第二中间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的外表面与通孔的内表面紧密贴合。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凸出部的弧长为三位之一圆周,所述第二弹性凸出部的弧长为三分之一圆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芯体、第一衬套、第一中间层、第一缓冲层、第一连接层和第一包覆件均呈圆柱状,所述第一芯体、第一衬套、第一中间层、第一缓冲层、第一连接层和第一包覆件均具有内贯通孔。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芯体内接于第一衬套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一衬套内接于第一中间层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一中间层内接于第一缓冲层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一缓冲层内接于第一连接层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一连接层内接于第一包覆件的内贯通孔。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芯体、第二衬套、第二中间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二连接层均呈圆柱状,所述第二芯体、第二衬套、第二中间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二连接层均具有内贯通孔。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芯体内接于第二衬套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二衬套内接于第二中间层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二中间层内接于第二缓冲层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二缓冲层内接于第二连接层的内贯通孔。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芯体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高于所述第一中间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所述第一中间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衬套的上表面相对关于梁体的相对高度,所述第一芯体、第一衬套和第一中间层形成第一装配槽。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层的上表面和第一包覆件的上表面齐平,所述第一中间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连接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所述第一连接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高于第一缓冲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所述第一中间层、第一缓冲层、第一连接层和第一包覆件形成第二装配槽。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芯体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高于所述第二中间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所述第二中间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衬套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所述第二芯体、第二衬套和第二中间层形成第三装配槽。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中间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连接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所述第二连接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高于第二缓冲层的上表面相对于梁体的相对高度,所述第二中间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二连接层形成第四装配槽。本技术公开的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整体化设计,有助于提升耐冲击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0-梁体;11-半月形弧状凹槽;12-通孔;13-第一弹性凸出部;14-第二弹性凸出部;20-第一连接件;21-第一芯体;22-第一衬套;23-第一中间层;24-第一缓冲层;25-第一连接层;26-第一包覆件;27-第一装配槽;28-第二装配槽;30-第二连接件;31-第二芯体;32-第二衬套;33-第二中间层;34-第二缓冲层;35-第二连接层;36-第三装配槽;37-第四装配槽。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优选实施例。参见附图的图1至图6,图1示出了所述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2示出了所述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图3示出了图1的爆炸结构,图4示出了图2的爆炸结构,图5示出了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图6示出了图1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优选地,所述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包括梁体10、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30,其中:所述梁体10的一端末端向内凹陷形成半月形弧状凹槽11,所述第一连接件20部分地内嵌于半月形弧状凹槽11;所述梁体10的另一端端部内置有通孔12,所述第二连接件30完整地内嵌于通孔12;所述半月形弧状凹槽11处具有与梁体10一体成型的第一弹性凸出部13和第二弹性凸出部14;所述第一连接件10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有第一芯体21、第一衬套22、第一中间层23、第一缓冲层24、第一连接层25和第一包覆件26,所述第一包覆件26的外表面同时与第一弹性凸出部13和第二弹性凸出部14紧密贴合(即相互接触);所述第二连接件20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有第二芯体31、第二衬套32、第二中间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梁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n所述梁体的一端末端向内凹陷形成半月形弧状凹槽,所述第一连接件部分地内嵌于半月形弧状凹槽;/n所述梁体的另一端端部内置有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完整地内嵌于通孔;/n所述半月形弧状凹槽处具有与梁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弹性凸出部和第二弹性凸出部;/n所述第一连接件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有第一芯体、第一衬套、第一中间层、第一缓冲层、第一连接层和第一包覆件,所述第一包覆件的外表面同时与第一弹性凸出部和第二弹性凸出部紧密贴合;/n所述第二连接件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有第二芯体、第二衬套、第二中间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的外表面与通孔的内表面紧密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梁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
所述梁体的一端末端向内凹陷形成半月形弧状凹槽,所述第一连接件部分地内嵌于半月形弧状凹槽;
所述梁体的另一端端部内置有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完整地内嵌于通孔;
所述半月形弧状凹槽处具有与梁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弹性凸出部和第二弹性凸出部;
所述第一连接件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有第一芯体、第一衬套、第一中间层、第一缓冲层、第一连接层和第一包覆件,所述第一包覆件的外表面同时与第一弹性凸出部和第二弹性凸出部紧密贴合;
所述第二连接件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有第二芯体、第二衬套、第二中间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的外表面与通孔的内表面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凸出部的弧长为三位之一圆周,所述第二弹性凸出部的弧长为三分之一圆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体、第一衬套、第一中间层、第一缓冲层、第一连接层和第一包覆件均呈圆柱状,所述第一芯体、第一衬套、第一中间层、第一缓冲层、第一连接层和第一包覆件均具有内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体内接于第一衬套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一衬套内接于第一中间层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一中间层内接于第一缓冲层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一缓冲层内接于第一连接层的内贯通孔,所述第一连接层内接于第一包覆件的内贯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冲击型后上倾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体、第二衬套、第二中间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二连接层均呈圆柱状,所述第二芯体、第二衬套、第二中间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二连接层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竺阳姜峰吕美国钱伟朱小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