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下护板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276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下护板以及汽车,所述汽车车身下护板包括主板(1)和导流件(2),所述导流件(2)设置于所述主板(1)的后段且位于所述主板(1)的底部,所述导流件(2)设置为能够引导来自汽车(3)前端的气流使其朝向所述主板(1)的后下方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车身下护板能够在对汽车车身进行防护的同时,引导流经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避免高速气流流经车身底部时产生涡流,使得通过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流动顺畅,有效降低气流经过车身底部、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时产生的风阻,从而降低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增强汽车动力经济性。

Underbody panels and ca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车身下护板以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车身下护板以及包括该汽车车身下护板的汽车。
技术介绍
当高速气流流经凹凸不平的车身底部、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时,会产生涡流,形成较大的阻力,从而增加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降低汽车动力经济性。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具有导流功能的汽车车身下护板,以在对汽车车身进行防护的同时有效降低气流经过车身底部、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时产生的风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导流功能的汽车车身下护板以及包括该汽车车身下护板的汽车,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车身下护板,所述汽车车身下护板包括主板和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设置于所述主板的后段且位于所述主板的底部,所述导流件设置为能够引导来自汽车前端的气流使其朝向所述主板的后下方流动。可选地,所述导流件形成为沿所述主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和/或所述主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汽车的车身连接的连接结构。可选地,所述导流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板和导流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主板连接并设置为与所述主板平行,所述导流板设置为从所述连接板的后侧朝向所述主板的后下方延伸。可选地,所述导流板与所述主板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和/或所述导流板的长度为20-30mm,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导流板的宽度与所述主板一致。可选地,所述主板的前端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设置为从所述主板向上朝向所述主板的前方延伸。可选地,所述翻边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5-25度。可选地,所述主板与所述导流件通过铆钉铆接;和/或所述主板和所述导流件均由塑料制成。可选地,所述主板上设置有漏水口,和/或所述主板上设置有加强结构。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汽车车身下护板,所述汽车车身下护板安装在所述汽车的车身底部。可选地,所述汽车包括两个所述汽车车身下护板,两个所述汽车车身下护板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底部两侧,所述主板与所述车身的底部平行。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汽车车身下护板能够在对汽车车身进行防护的同时,引导流经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避免高速气流流经车身底部时产生涡流,使得通过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流动顺畅,有效降低气流经过车身底部、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时产生的风阻,从而降低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增强汽车动力经济性。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中汽车车身下护板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汽车车身下护板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中汽车车身下护板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立体图;图7是图5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中汽车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板,11-连接结构,12-翻边,13-漏水口,14-加强结构,2-导流件,21-连接板,22-导流板,3-汽车,31-油箱,32-悬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前、后”通常是指安装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车身下护板,所述汽车车身下护板包括主板1和导流件2,所述导流件2设置于所述主板1的后段且位于所述主板1的底部,所述导流件2设置为能够引导来自汽车3前端的气流使其朝向所述主板1的后下方流动。本技术中,可以理解的是,汽车车身下护板是指安装于汽车车身底部的护板。其中,主板1可以对汽车车身底部起到防护作用,隔离异物,保护布置在车身底部的线束,同时避免汽车车身底部凹凸不平的结构对气流的流动产生阻碍;而设置于主板1底部的导流件2能够引导来自汽车3前端的气流使其朝向主板1的后下方流动,避免气流冲撞底盘后部的油箱31、悬架32等突出物,从而有效降低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增强汽车动力经济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汽车车身下护板能够在对汽车车身进行防护的同时,引导流经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避免高速气流流经车身底部时产生涡流,使得通过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流动顺畅,有效降低气流经过车身底部、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时产生的风阻,从而降低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增强汽车动力经济性。其中,为了实现主板1与汽车车身的连接,可在主板1上设置用于与所述汽车3的车身连接的连接结构11。连接结构11可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本技术不做限制,例如主板1可通过螺钉与车身底部连接,连接结构11可包括供螺钉穿过的安装孔(如图3所示)。主板1上可设置有多个连接结构11,以提高连接的牢固性和可靠性。根据本技术中导流件2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流件2形成为沿所述主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导流件2可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板21和导流板22,所述连接板21与所述主板1连接并设置为与所述主板1平行,所述导流板22设置为从所述连接板21的后侧朝向所述主板1的后下方延伸(参见图4)。其中,主板1的前段可将流过车身底部的空气顺畅引导至主板1的后段,然后由导流板22引导气流使其朝向主板1的后下方流动。另外,如图3所示,导流件2在宽度方向上不一定是直线延伸,可以具有一定弧度或者弯折,以适应车身的底部结构。连接板21和导流板22可以一体成型,连接板21与主板1可通过铆钉铆接。为了使导流板22实现更好的导流效果,所述导流板22与所述主板1之间的夹角优选为30-60度,例如45度。所述导流板22的长度优选为20-30mm,例如20mm。所述连接板21和所述导流板22的宽度优选为与所述主板1一致。另外,如图2所示,所述主板1的前端还可形成有翻边12,所述翻边12设置为从所述主板1向上朝向所述主板1的前方延伸。在实际安装使用时,翻边12是朝向车身底部的,这样翻边12可以与车身底部配合,进一步增强主板1与车身底部的结合;而且通过翻边12的阻挡,气流不会进入主板1与车身底部的空间内,而是经翻边12的引导流经主板1的底面。其中,为了实现更优的效果,所述翻边1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优选为15-25度,例如20度。本技术中,所述主板1和所述导流件2可均由塑料制成。为了在车辆遇水时避免下护板存水,影响车辆性能,所述主板1上可设置有漏水口13,以使水流迅速排出。如图3所示,主板1上可设置有多个漏水口13。其中,为了提高漏水口13的排水效果,可将漏水口13设计为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车身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身下护板包括主板(1)和导流件(2),所述导流件(2)设置于所述主板(1)的后段且位于所述主板(1)的底部,所述导流件(2)设置为能够引导来自汽车(3)前端的气流使其朝向所述主板(1)的后下方流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身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身下护板包括主板(1)和导流件(2),所述导流件(2)设置于所述主板(1)的后段且位于所述主板(1)的底部,所述导流件(2)设置为能够引导来自汽车(3)前端的气流使其朝向所述主板(1)的后下方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2)形成为沿所述主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和/或
所述主板(1)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汽车(3)的车身连接的连接结构(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身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2)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板(21)和导流板(22),所述连接板(21)与所述主板(1)连接并设置为与所述主板(1)平行,所述导流板(22)设置为从所述连接板(21)的后侧朝向所述主板(1)的后下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2)与所述主板(1)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和/或
所述导流板(22)的长度为20-30mm,所述连接板(21)和所述导流板(22)的宽度与所述主板(1)一致。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云李越封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