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交通标志牌的自动铆接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6988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交通标志牌的自动铆接设备,该技术方案对铆钉的受力结构进行了全新设计,并改进了铆钉与施力机构间的配合模式。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铆钉的内腔上端设置了球形腔,将一球形体内置于该球形腔中,该球形体直接通过立柱与缸体丝接固定,当缸体顶压立柱和球形体向下穿透板材时,球形体对筒体的作用力主要承载于球形腔的下半球面,而钉杆的受力较小,因此不会因冲击钉杆力度过大而将筒体下端顶坏,同时,由于球形腔的上部对球形体的顶端具有一定包绕作用,因此当缸体将立柱和球形体向上拉拔时,球形体将球形腔上端口略微撑开,使钉帽略微外扩,有助于增加钉帽与板材上端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夹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交通标志牌的自动铆接设备
本技术涉及铆接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交通标志牌的自动铆接设备。
技术介绍
铆接即铆钉连接,是利用轴向力将零件铆钉孔内钉杆墩粗并形成钉头,使多个零件相连接的方法。通俗的讲铆接就是对两个厚度不大的板,将铆钉整体楔入并穿透,再拉拔铆钉孔内的钉杆,使铆钉下端受板材下端挤压形成冗余物,该冗余物与上端的钉帽共同将两个板材夹持固定。交通标志牌是重要的道路交通标志物,一般由多层金属结构构成,为保持较为完整的成品外观,再加之其不需要较强的承重能力,因此一般板材间较少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而主要通过铆接方式实现固定作用。因此在交通标志牌的制造过程中,频繁涉及板材之间的铆接固定,铆接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此类产品的生产效率。现有技术中,铆钉在楔入双层板材时外力作用于钉帽上端或钉杆上端,当作用于钉杆上端时,钉杆会对铆钉底部造成较大冲击,为了在拉拔时在铆钉底端形成冗余,因此铆钉底端结构较薄,因此这种冲击力可能造成铆钉底部穿透性损坏。此外,目前常规铆钉只能在拉铆的瞬间在底部形成冗余,而在铆钉上部,只能依托于钉帽的既有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交通标志牌的自动铆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1)和铆钉(2),在缸体(1)的下端具有内螺纹部;所述铆钉(2)包括筒体(3),球形腔(4),球形体(5),钉杆(6),钉帽(7),立柱(8),板材(9),外螺纹部(10),其中,筒体(3)的下端封闭,在筒体(3)的上部具有一球形腔(4),球形体(5)套接在所述球形腔(4)中,在球形腔(4)的下端具有通孔,在球形体(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钉杆(6),钉杆(6)穿过所述通孔与筒体(3)的下端固定连接,在筒体(3)的上端外边缘具有钉帽(7),在球形体(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立柱(8),所述筒体(3)穿插在两层板材(9)中,在立柱(8)的顶端具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交通标志牌的自动铆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1)和铆钉(2),在缸体(1)的下端具有内螺纹部;所述铆钉(2)包括筒体(3),球形腔(4),球形体(5),钉杆(6),钉帽(7),立柱(8),板材(9),外螺纹部(10),其中,筒体(3)的下端封闭,在筒体(3)的上部具有一球形腔(4),球形体(5)套接在所述球形腔(4)中,在球形腔(4)的下端具有通孔,在球形体(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钉杆(6),钉杆(6)穿过所述通孔与筒体(3)的下端固定连接,在筒体(3)的上端外边缘具有钉帽(7),在球形体(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立柱(8),所述筒体(3)穿插在两层板材(9)中,在立柱(8)的顶端具有外螺纹部(10),所述外螺纹部(10)与所述内螺纹部丝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交通标志牌的自动铆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11),立板(12),第一肋板(13),顶板(14),第二肋板(15),工作台(16),其中在基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军牛云玲刘尚牛玲刚邵全利李贵王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领军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