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全极耳电池极耳平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6963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圆柱全极耳电池极耳平整装置,包括整平机构、驱动机构以及固定机构,整平机构包括支撑部、压辊和转动部,支撑部的下表面内陷凹设有容纳腔,支撑部朝向固定机构的一侧设有开口,支撑部背离开口的一侧与驱动机构固定连接,压辊设于支撑部的容纳腔内,压辊的顶端朝向支撑部的轴心线的方向设置,压辊的底端通过转动部设置在支撑部的内侧以使压辊可自转的设置,压辊的形状为圆锥形或台锥形,压辊的顶端与支撑部的轴心线之间留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不仅保证了电池卷芯端面的平整性,而且防止了电池卷芯内圈松动,提高了电池卷芯内部结构的紧密型,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以及电池循环使用寿命。

The flat device of cylindrical full polar c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圆柱全极耳电池极耳平整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池制造设备
,特别地,涉及一种圆柱全极耳电池极耳平整装置。
技术介绍
电池是分正、负极的,极耳就是从电池卷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目前的全极耳电池卷芯工艺,需要对电池卷芯的端面进行压平,待电池卷芯的端面平整后再与极板焊接,然而,现有的装置,在压平电池卷芯的端面时,平整装置的锥体挤压电芯两端的极耳时,内圈的极片由于受到平整装置锥体施加的纵向的力,而产生横向的扭曲,从而导致电芯内侧几圈的正、负极极片不紧贴,并且由于给电芯平整时平整装置压平极耳需要转动较多的圈数,这种松动将累积,从而造成电芯内多圈松动。电芯内圈松动,将导致电池的容量损失,不利于工艺及品质控制,若电芯负极极片褶皱的脊隔着隔膜紧贴正极极片的平面时,充电时将造成负极极片褶皱脊处富锂,从而形成锂晶枝。从而导致短路或微短路,从而导致电池性能下降或电池安全、影响电池循环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圆柱全极耳电池极耳平整装置,以解决现有的装置在对电池卷芯的端面压平时,电池卷芯的端面不够平整,影响极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柱全极耳电池极耳平整装置,包括整平机构(10)、驱动机构(20)以及固定机构(30),所述固定机构(30)用于固定电池卷芯,所述整平机构(10)旋转并沿圆柱电池轴向挤压电池极耳,所述驱动机构(20)用于带动所述整平机构(10)转动以将固定在所述固定机构(30)上的电池卷芯的端面压平,所述整平机构(10)包括支撑部(11)、压辊(12)和转动部(13),所述支撑部(11)的下表面内陷凹设有容纳腔,所述支撑部(11)的开口一侧朝向所述固定机构(30)设置,所述支撑部(11)背离开口的一侧与所述驱动机构(20)固定连接,所述压辊(12)设于所述支撑部(11)的容纳腔内,所述压辊(12)的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柱全极耳电池极耳平整装置,包括整平机构(10)、驱动机构(20)以及固定机构(30),所述固定机构(30)用于固定电池卷芯,所述整平机构(10)旋转并沿圆柱电池轴向挤压电池极耳,所述驱动机构(20)用于带动所述整平机构(10)转动以将固定在所述固定机构(30)上的电池卷芯的端面压平,所述整平机构(10)包括支撑部(11)、压辊(12)和转动部(13),所述支撑部(11)的下表面内陷凹设有容纳腔,所述支撑部(11)的开口一侧朝向所述固定机构(30)设置,所述支撑部(11)背离开口的一侧与所述驱动机构(20)固定连接,所述压辊(12)设于所述支撑部(11)的容纳腔内,所述压辊(12)的顶端朝向所述支撑部(11)的轴心线的方向设置,所述压辊(12)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所述压辊(12)的轴心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所述压辊(12)的锥角的二分之一,所述压辊(12)的底端通过所述转动部(13)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1)的内侧以使所述压辊(12)可自转的设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辊(12)的形状为圆锥形或台锥形,所述压辊(12)的顶端与所述支撑部(11)的轴心线之间留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全极耳电池极耳平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辊(12)的顶端距离所述支撑部(11)的轴心线的距离为0.2至4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全极耳电池极耳平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辊(12)包括锥形压平轮(121)和圆柱形限位轮(122),所述圆柱形限位轮(122)与所述锥形压平轮(121)同轴布设,所述圆柱形限位轮(122)的一端与所述锥形压平轮(121)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圆柱形限位轮(122)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部(13)连接,所述圆柱形限位轮(122)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锥形压平轮(121)的底端的径向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柱全极耳电池极耳平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部(13)包括轴承(131)、转动轴(132)以及紧固件(133),所述轴承(131)同轴固设于所述圆柱形限位轮(122)内,所述转动轴(132)的一端与所述轴承(131)的内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13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紧固件(133)与所述支撑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贤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盖亚中科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