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氯亚砜尾气吸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15615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氯亚砜尾气吸收方法,由多个部分组成,所述尾气吸收装置包括冷凝装置、储存装置、缓冲装置和真空处理装置,所述冷凝装置通过输送管道与储存装置相连,所述储存装置通过输送管道与缓冲装置相连,所述缓冲装置经输送管道与真空处理装置相连,所述真空处理装置通过输送装置与储液罐相连,所述储液罐经输送管道与真空处理装置相连,形成循环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二氯亚砜尾气吸收装置的技术领域,具有能耗低,操作方便,节能环保的优点。

A method of tail gas absorption of dichlorosulfox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氯亚砜尾气吸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尾气吸收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能耗低,环保性能高的二氯亚砜尾气吸收方法。
技术介绍
二氯亚砜是一种淡黄色至红色、发烟液体,有强烈刺激气味,有毒,具有腐蚀性和催泪性,可混溶于苯、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遇水水解,加热分解,主要用于制造酰基氯化物,在制药厂内主要用于制备原料药的前体。在医药化工生产中,含有二氯亚砜的尾气处理不当,会对生产设备造成腐蚀,对人员健康造成伤害,污染大气。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二氯亚砜的性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耗低,操作简单,节能环保的二氯亚砜尾气吸收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目的。一种二氯亚砜尾气吸收方法,所述尾气吸收方法采用尾气吸收装置,所述尾气吸收装置包括冷凝装置、储存装置、缓冲装置和真空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顶部的进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尾气源,所述冷凝装置底部的出液口通过管道与储存装置顶部的进口连通,所述储存装置顶部的出口与缓冲装置顶部的进口连通,所述缓冲装置顶部的出口与真空处理装置顶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真空处理装置顶部的溢流口与储液罐顶部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储液罐底部的出液口与所述真空处理装置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真空处理装置的溢流口与所述储液罐的进液口之间设置有输送泵,形成循环系统。优选的,所述冷凝装置为冷凝管,所述尾气源为包含二氯亚砜的反应罐,所述反应罐顶部的出气口与所述冷凝管的进气口通过溶媒蒸汽管连通,所述溶媒蒸汽管上设置有第一球阀,控制反应罐中溶媒蒸汽进入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底部的出液口还通过溶媒回流管与反应罐的进液口连通,所述溶媒回流管上依次设置有视镜和第二球阀,所述视镜设置于靠近冷凝管端,第二球阀设置于靠近反应罐处,控制冷凝液体回流至反应罐中。在所述溶媒回流管靠近冷凝管处还设置有“U”型管。连接所述冷凝管的出液口与储存装置的进液口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三球阀,控制冷凝液体输送至储存装置中。优选的,所述冷凝器的材质可选自玻璃或钛中的任一种;所述储存装置和缓冲装置的材质可以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优选的,所述真空处理装置为水喷射真空泵,其材质可以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塑料和石墨中的任一种。所述输送泵为隔膜泵,各装置的安装高度为:冷凝装置>反应罐=储液罐>储存装置>真空处理装置=缓冲装置。优选的,所述储液罐为搪瓷罐,所述搪瓷罐外部设置有夹套,所述夹套可用来通冷却水或水蒸气以冷却或加热所述储液罐。优选的,所述储液罐与真空处理装置之间的管道设置呈“”型,该“”管道的最高点高于所述储液罐5-10cm,以确保储液罐不会出现无液体状况。优选的,所述真空处理装置的真空度大于-0.08Mpa,最大抽气量为300-500m3/h。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能耗低,所述的储液罐与真空处理装置之间的管道设置呈“”型,该“”管道的最高点高于所述储液罐5-10cm,储液罐内的液体可以输送至真空装置,当储存罐内的液面高度低于“”管道最高点的高度时,储存罐内的液体不再流出,保证储液罐内的液体不会干涸;通过输送泵将真空处理装置中已处理完毕的液体循环输送至储液罐;储液罐外部的夹套能接通冷却水,将储液罐内的液体冷却至20℃以下,冷却的液体与二氯亚砜尾气在真空处理装置中反应,能降低真空处理装置中的反应温度,保证真空系统的真空度。通过所述尾气方法,能有效处理反应过程中的二氯亚砜尾气,防止二氯亚砜扩散,对设备造成腐蚀,对人员造成伤害,防止大气污染,节约了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二氯亚砜尾气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如下:冷凝装置-1,冷凝装置进气口-11,冷凝装置出液口-12,储存装置-2,储存装置进口-21,储存装置出口-22,缓冲装置-3,缓冲装置进口31,缓冲装置出口-32,真空处理装置-4,真空处理装置进气口-41,真空处理装置溢流口-42,真空处理装置进液口-43,储液罐-5,储液罐进液口-51,储液罐出液口-52,,反应罐-6,反应罐出气口-61,反应罐进液口-62,第一球阀-71,第二球阀-72,第三球阀-73,视镜-8,输送泵-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结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为:如图1所示,一种二氯亚砜尾气吸收方法,所述尾气吸收方法采用尾气吸收装置,所述尾气吸收装置包括冷凝装置1、储存装置2、缓冲装置3和真空处理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1顶部的进气口11通过管道连接尾气源,所述冷凝装置1底部的出液口12通过管道与储存装置2顶部的进口21连通,所述储存装置2顶部的出口22与缓冲装置3顶部的进口31连通,所述缓冲装置3顶部的出口32与真空处理装置顶部的进气口41连通,所述真空处理装置顶部的溢流口42与储液罐5顶部的进液口51连通,所述储液罐5底部的出液口52与所述真空处理装置的进液口43连通,所述真空处理装置的溢流口42与所述储液罐的进液口51之间设置有输送泵9,形成循环系统。所述冷凝装置1为冷凝管,所述尾气源为包含二氯亚砜的反应罐6,所述反应罐6顶部的出气口61与所述冷凝管1的进气口11通过溶媒蒸汽管连通,所述溶媒蒸汽管上设置有第一球阀71,控制反应罐中溶媒蒸汽进入冷凝管;所述冷凝管1底部的出液口12还通过溶媒回流管与反应罐6的进液口62连通,所述溶媒回流管上依次设置有视镜8和第二球阀72,所述视镜8设置于靠近冷凝管端,第二球阀72设置于靠近反应罐6处,控制冷凝液体回流至反应罐6中。在所述溶媒回流管靠近冷凝管处还设置有“U”型管。连接所述冷凝管的出液口12与储存装置的进液口21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三球阀73,控制冷凝液体输送至储存装置2中。所述冷凝器1的材质可选自玻璃或钛中的任一种;所述储存装置2和缓冲装置3的材质可以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所述真空处理装置4为水喷射真空泵,其材质可以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塑料和石墨中的任一种。所述输送泵9为隔膜泵,各装置的安装高度为:冷凝装置1>反应罐6=储液罐5>储存装置2>真空处理装置4=缓冲装置3。所述储液罐5为搪瓷罐,所述搪瓷罐外部设置有夹套,所述夹套可用来通冷却水或水蒸气以冷却或加热所述储液罐5。所述储液罐5与真空处理装置4之间的管道设置呈“”型,该“”管道的最高点高于所述储液罐5-10cm,以确保储液罐不会出现无液体状况。所述真空处理装置4的真空度大于-0.08Mpa,最大抽气量为300-500m3/h。具体操作步骤为:当反应罐6处于正常反应工作时,打开第一球阀71、第二球阀72,关闭第三球阀73,气体从反应罐6的出气口61进入冷凝管中冷凝后通过出液口12回流至反应罐6中,溶媒回流管上设置的“U”型管段中形成液封,使得反应罐6中的气体不会通过溶媒回流管进入冷凝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氯亚砜尾气吸收方法,所述尾气吸收方法采用尾气吸收装置,所述尾气吸收装置包括冷凝装置(1)、储存装置(2)、缓冲装置(3)和真空处理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1)顶部的进气口(11)通过管道连接尾气源,所述冷凝装置(1)底部的出液口(12)通过管道与储存装置(2)顶部的进口(21)连通,所述储存装置(2)顶部的出口(22)与缓冲装置(3)顶部的进口(31)连通,所述缓冲装置(3)顶部的出口(32)与真空处理装置(4)顶部的进气口(41)连通,所述真空处理装置顶部的溢流口(42)与储液罐顶部的进液口(51)连通,所述储液罐(5)底部的出液口(52)与所述真空处理装置(4)的进液口(43)连通,所述真空处理装置(4)的溢流口(42)与所述储液罐(5)的进液口(51)之间设置有输送泵(9),形成循环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氯亚砜尾气吸收方法,所述尾气吸收方法采用尾气吸收装置,所述尾气吸收装置包括冷凝装置(1)、储存装置(2)、缓冲装置(3)和真空处理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1)顶部的进气口(11)通过管道连接尾气源,所述冷凝装置(1)底部的出液口(12)通过管道与储存装置(2)顶部的进口(21)连通,所述储存装置(2)顶部的出口(22)与缓冲装置(3)顶部的进口(31)连通,所述缓冲装置(3)顶部的出口(32)与真空处理装置(4)顶部的进气口(41)连通,所述真空处理装置顶部的溢流口(42)与储液罐顶部的进液口(51)连通,所述储液罐(5)底部的出液口(52)与所述真空处理装置(4)的进液口(43)连通,所述真空处理装置(4)的溢流口(42)与所述储液罐(5)的进液口(51)之间设置有输送泵(9),形成循环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氯亚砜尾气吸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1)为冷凝管,所述尾气源为包含二氯亚砜的反应罐(6),所述反应罐(6)顶部的出气口(61)与所述冷凝管(1)的进气口(11)通过溶媒蒸汽管连通,所述溶媒蒸汽管上设置有第一球阀(71),控制反应罐(6)中溶媒蒸汽进入冷凝管(1);所述冷凝管(1)底部的出液口(12)还通过溶媒回流管与反应罐(6)的进液口(62)连通,所述溶媒回流管上依次设置有视镜(8)和第二球阀(72),所述视镜(8)设置于靠近冷凝管端,第二球阀(72)设置于靠近反应罐处,控制冷凝液体回流至反应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石李西峰范志雄刘杰兰柳琴祁红林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