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44962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其施工步骤如下:第一步,覆盖钢板;第二步,压实;第三步,取出钢板;第四步,灌注砂浆;第五步,水稳结构层的铺设;第六步,拆除部分水稳结构层;第七步,浇筑第一层混凝土层;第八步,进行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第九步,挖除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第十步,摊铺沥青粗料、中料;第十一步,以井筒为中心,拆除沥青;第十二步,安装井盖;第十三步,混凝土将井盖捂实;第十四步,摊铺沥青细料。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通过钢板覆盖,实现检查井四周的灰土结构层与路基同时压实,同时多次加固检查井的四周结构,从而降低后期沥青沉降的危险。

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ettlement prevention for municipal road inspection w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技术背景如今,城市道路检查井及井周围路面的病害存在极为普遍,是制约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的瓶颈,是道路建设中难以克服的顽症,严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和服务水平,影响道路的平整、美观。传统的施工工艺是将井筒进行抬升,待井筒达到强度,挖机摊铺灰土,再用稳定土拌合机械、平地机、压路机进行灰土施工,但是井筒高度过高,会造成井周灰土难以粉碎、压实,而传统的井筒加固中又需要不间断的浇筑混凝土,并加以压实,施工完成后在2-3年内就会出现沥青下沉,影响后期的道路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改进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检查井井周加固工艺,从而解决井周沥青下沉的问题,通过逐步加固实现检查井四周的加固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其施工步骤;第一步,将检查井将至与路床同平,在检查井上方覆盖钢板,与路床保持水平;第二步,将井周灰土与路基灰土进行统一施工,将井周灰土和道路灰土结构层统一压实;第三步,将井周挖开,取出覆盖的钢板,同时抬升井筒,抬升至绘图结构层顶;第四步,在井筒与灰土结构层缝隙内灌注砂浆,通过砂浆密实缝隙;第五步,在井筒上继续覆盖钢板,进行灰土结构层至水稳结构层的铺设,统一压实;第六步,水温养护期结束后,划出井周加固尺寸线,切割机按线切割,人工配合机械拆除水稳结构层;第七步,清除基坑底部碎渣,井圈按井盖尺寸制作钢筒,浇筑井周加固的第一层混凝土层;第八步,在第一层混凝土的上方放置钢筋笼,进行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第九步,制作方形木框架,待第二层混凝土振捣密实、收光后,以井筒为中心放入木框,挖除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终凝后拔除钢护筒;第十步,在木框架内覆盖钢板,摊铺沥青粗料、中料,沥青与混凝土接触面铺设玻纤格栅;第十一步,以井筒为中心,将木框预留的方形块作为基准线,采用切割机按线切割,拆除沥青,取出钢板;第十二步,按道路线型、标高,安装井盖;第十三步,井盖安装完成后,井盖下部的空隙采用钢圈作为内模,并采用高标号混凝土将井盖捂实,混凝土浇筑至沥青中料平,混凝土终凝后取出自制钢圈;第十四步,摊铺沥青细料,沥青与混凝土接触面铺设玻纤格栅。进一步的,在第一步、第五步和第十步中,覆盖的钢板均采用1.5CM厚度。进一步的,在第六步中,靠近路基结构层一侧全部由人工拆除。进一步的,在第八步中,靠混凝土一侧包裹一层油毛毡,固定于井圈上。进一步的,在第九步中,挖除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5cm。进一步的,在第十二步中,最为内膜的钢圈设置有法兰,取出钢圈时通过松开法兰放松钢圈,实现钢圈的取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通过钢板覆盖,实现检查井四周的灰土结构层与路基同时压实,保证井周灰土结构层的质量,同时多次加固检查井的四周结构,在浇筑混凝土和沥青前稳定井筒结构,提升施工时井筒四周的结构强度,从而降低后期沥青沉降的危险。附图说明附图1示出第一步工艺示意图。附图2示出第二步工艺示意图。附图3示出第三步工艺示意图。附图4示出第四步工艺示意图。附图5示出第六步工艺示意图。附图6示出第七步工艺示意图。附图7示出第八步工艺示意图。附图8示出第九步工艺示意图。附图9示出第十步工艺示意图。附图10示出第十一步工艺示意图。附图11示出第十二步工艺示意图。附图12示出第十三步工艺示意图。附图13示出第十四步工艺示意图。其中:1.检查井、2.钢板、3.路床、4.灰土结构层、5.砂浆灌缝、6.水稳结构层、7.钢筒、8.第一层混凝土层、9.钢筋笼、10.第二层混凝土层、11.沥青粗中料、12.井盖、13.钢圈、14.沥青细料。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其施工步骤;第一步,将检查井将至与路床同平,在检查井上方覆盖钢板,与路床保持水平;第二步,将井周灰土与路基灰土进行统一施工,将井周灰土和道路灰土结构层统一压实;第三步,将井周挖开,取出覆盖的钢板,同时抬升井筒,抬升至绘图结构层顶;第四步,在井筒与灰土结构层缝隙内灌注砂浆,通过砂浆密实缝隙;第五步,在井筒上继续覆盖钢板,进行灰土结构层至水稳结构层的铺设,统一压实;第六步,水温养护期结束后,划出井周加固尺寸线,切割机按线切割,人工配合机械拆除水稳结构层;第七步,清除基坑底部碎渣,井圈按井盖尺寸制作钢筒,浇筑井周加固的第一层混凝土层;第八步,在第一层混凝土的上方放置钢筋笼,进行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第九步,制作方形木框架,待第二层混凝土振捣密实、收光后,以井筒为中心放入木框,挖除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终凝后拔除钢护筒;第十步,在木框架内覆盖钢板,摊铺沥青粗料、中料,沥青与混凝土接触面铺设玻纤格栅;第十一步,以井筒为中心,将木框预留的方形块作为基准线,采用切割机按线切割,拆除沥青,取出钢板;第十二步,按道路线型、标高,安装井盖;第十三步,井盖安装完成后,井盖下部的空隙采用钢圈作为内模,并采用高标号混凝土将井盖捂实,混凝土浇筑至沥青中料平,混凝土终凝后取出自制钢圈;第十四步,摊铺沥青细料,沥青与混凝土接触面铺设玻纤格栅。进一步的,在第一步、第五步和第十步中,覆盖的钢板均采用1.5CM厚度。进一步的,在第六步中,靠近路基结构层一侧全部由人工拆除。进一步的,在第八步中,靠混凝土一侧包裹一层油毛毡,固定于井圈上。进一步的,在第九步中,挖除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5cm。进一步的,在第十二步中,最为内膜的钢圈设置有法兰,取出钢圈时通过松开法兰放松钢圈,实现钢圈的取出。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其施工步骤如下:/n第一步,将检查井将至与路床同平,在检查井上方覆盖钢板,与路床保持水平;/n第二步,将井周灰土与路基灰土进行统一施工,将井周灰土和道路灰土结构层统一压实;/n第三步,将井周挖开,取出覆盖的钢板,同时抬升井筒,抬升至绘图结构层顶;/n第四步,在井筒与灰土结构层缝隙内灌注砂浆,通过砂浆密实缝隙;/n第五步,在井筒上继续覆盖钢板,进行灰土结构层至水稳结构层的铺设,统一压实;/n第六步,水温养护期结束后,划出井周加固尺寸线,切割机按线切割,人工配合机械拆除水稳结构层;/n第七步,清除基坑底部碎渣,井圈按井盖尺寸制作钢筒,浇筑井周加固的第一层混凝土层;/n第八步,在第一层混凝土的上方放置钢筋笼,进行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n第九步,制作方形木框架,待第二层混凝土振捣密实、收光后,以井筒为中心放入木框,挖除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终凝后拔除钢护筒;/n第十步,在木框架内覆盖钢板,摊铺沥青粗料、中料,沥青与混凝土接触面铺设玻纤格栅;/n第十一步,以井筒为中心,将木框预留的方形块作为基准线,采用切割机按线切割,拆除沥青,取出钢板;/n第十二步,按道路线型、标高,安装井盖;/n第十三步,井盖安装完成后,井盖下部的空隙采用钢圈作为内模,并采用高标号混凝土将井盖捂实,混凝土浇筑至沥青中料平,混凝土终凝后取出自制钢圈;/n第十四步,摊铺沥青细料,沥青与混凝土接触面铺设玻纤格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其施工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检查井将至与路床同平,在检查井上方覆盖钢板,与路床保持水平;
第二步,将井周灰土与路基灰土进行统一施工,将井周灰土和道路灰土结构层统一压实;
第三步,将井周挖开,取出覆盖的钢板,同时抬升井筒,抬升至绘图结构层顶;
第四步,在井筒与灰土结构层缝隙内灌注砂浆,通过砂浆密实缝隙;
第五步,在井筒上继续覆盖钢板,进行灰土结构层至水稳结构层的铺设,统一压实;
第六步,水温养护期结束后,划出井周加固尺寸线,切割机按线切割,人工配合机械拆除水稳结构层;
第七步,清除基坑底部碎渣,井圈按井盖尺寸制作钢筒,浇筑井周加固的第一层混凝土层;
第八步,在第一层混凝土的上方放置钢筋笼,进行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
第九步,制作方形木框架,待第二层混凝土振捣密实、收光后,以井筒为中心放入木框,挖除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终凝后拔除钢护筒;
第十步,在木框架内覆盖钢板,摊铺沥青粗料、中料,沥青与混凝土接触面铺设玻纤格栅;
第十一步,以井筒为中心,将木框预留的方形块作为基准线,采用切割机按线切割,拆除沥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符晓华胡峰陈毅贺雅萍李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常州市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