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训练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456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式训练圈,其包括:第一半圈;第二半圈;半折叠组件,其将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可折叠地连接,半折叠组件包括:第一枢转轴,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能够围绕第一枢转轴枢转,使得折叠式训练圈在展开状态和半折叠状态之间切换;以及两个全折叠组件,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的中部,每个全折叠组件包括:第二枢转轴,其垂直于第一枢转轴,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能够分别围绕各自的第二枢转轴折叠,使得折叠式训练圈在半折叠状态和全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折叠式训练圈通过半折叠组件和全折叠组件能够折叠两次,大大减小了训练圈的收纳空间,同时携带和运输也更加方面,相应成本降低。

Foldable training cir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折叠式训练圈
本技术涉及体育运动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式训练圈。
技术介绍
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足球体能训练时,训练环(训练圈)是训练运动敏捷性的常用器材。现有的训练圈一般是圆形或多边形的塑料环,收纳时占地面积较大,运输成本较高,不便于携带。因此,亟需一种方便收纳和携带的训练圈。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训练圈,从而改善现有技术中训练圈收纳、运输和携带等方面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叠式训练圈,其包括:第一半圈;第二半圈;半折叠组件,其将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可折叠地连接,半折叠组件包括:第一枢转轴,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能够围绕第一枢转轴枢转,使得折叠式训练圈在展开状态和半折叠状态之间切换;以及两个全折叠组件,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的中部,每个全折叠组件包括:第二枢转轴,其垂直于第一枢转轴,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能够分别围绕各自的第二枢转轴折叠,使得折叠式训练圈在半折叠状态和全折叠状态之间切换。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半折叠状态时,两个全折叠组件的第二枢转轴相重合。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半折叠组件还包括卡固件,当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展开状态时,卡固件形成卡固连接,以限制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围绕第一枢转轴枢转。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枢转轴为圆柱销,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围绕第一枢转轴的最大枢转角度为180°。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全折叠组件还包括:两个凸耳部,两个凸耳部可转动地同轴套设在相应的第二枢转轴外,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分别通过各自的两个凸耳部围绕各自的第二枢转轴折叠,第二枢转轴为卡扣销。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折叠式训练圈展开为正八边形。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枢转轴沿正八边形的两个相对的顶点的连线延伸。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枢转轴垂直于正八边形所在的平面。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半圈和第二半圈的横截面为工字型。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折叠式训练圈上设置有通孔,通孔设置在第一半圈与第二半圈相对应的位置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半折叠组件和全折叠组件使得本技术的训练圈能够折叠两次,大大减小了训练圈的收纳空间,同时携带和运输也更加方面,相应成本降低。2.通过卡固件的设置使得本技术的折叠式训练圈卡固在展开状态,避免训练时触碰使其折叠,造成器材损坏或人员受伤。3.通过为第一枢转轴和第二枢转轴设计适当的结构,实现所需角度的枢转。4.折叠式训练圈的截面设计为工字型、设置通孔,能够节省材料。上述说明仅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据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同时为了使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技术特征以及优点更加易懂,以下列举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训练圈的俯视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展开状态。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训练圈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展开状态。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训练圈的侧视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展开状态。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半折叠组件的侧视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展开状态。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半折叠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展开状态。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全折叠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展开状态。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训练圈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半折叠状态。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训练圈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全折叠状态。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训练圈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全折叠状态。图10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训练圈的俯视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全折叠状态。图1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半折叠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全折叠状态。图1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全折叠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其中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全折叠状态。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折叠式训练圈,11-第一半圈,12-第二半圈,20-半折叠组件,21-第一枢转轴,22-卡固件,30-全折叠组件,31-第二枢转轴,32-凸耳部,40-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他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他元件或其他组成部分。在本文中,为了描述的方便,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诸如“下面”、“下方”、“下”、“上面”、“上方”、“上”等,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在图中所绘的方向之外物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向。例如,如果在图中的物件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下”的元件将取向在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示范性术语“下方”可以包含下方和上方两个方向。物件也可以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其他取向)且应对本文使用的空间相对术语作出相应的解释。在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以区别两个不同的元件或部位,并不是用以限定特定的位置或相对关系。换言之,在一些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也可以彼此互换。如图1至图12所示,根据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训练圈10包括第一半圈11和第二半圈12,两个半圈通过半折叠组件20可折叠地连接,每个半圈的中部设有全折叠组件30,折叠式训练圈10能够通过半折叠组件20在展开状态和半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折叠式训练圈10能够通过全折叠组件30在半折叠状态和全折叠状态之间切换。示例性地,折叠式训练圈10为正八边形,应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折叠式训练圈1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形状,如圆形、正六边形等。半折叠组件20有两组,分别设置在折叠式训练圈10相对应的位置上,例如,当折叠式训练圈10为正八边形时,两组半折叠组件20分别设置在折叠式训练圈10的两个相对的顶点处。参考图4所示,半折叠组件20包括第一枢转轴21,第一半圈11和第二半圈12能够围绕第一枢转轴21枢转,从而使得折叠式训练圈10在展开状态和半折叠状态之间切换。示例性地,第一枢转轴21为圆柱销。第一半圈11和第二半圈12围绕第一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式训练圈,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第一半圈;/n第二半圈;/n半折叠组件,其将所述第一半圈和所述第二半圈可折叠地连接,所述半折叠组件包括:/n第一枢转轴,所述第一半圈和所述第二半圈能够围绕所述第一枢转轴枢转,使得所述折叠式训练圈在展开状态和半折叠状态之间切换;以及/n两个全折叠组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圈和所述第二半圈的中部,每个所述全折叠组件包括:/n第二枢转轴,其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转轴,所述第一半圈和所述第二半圈能够分别围绕各自的所述第二枢转轴折叠,使得所述折叠式训练圈在半折叠状态和全折叠状态之间切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式训练圈,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半圈;
第二半圈;
半折叠组件,其将所述第一半圈和所述第二半圈可折叠地连接,所述半折叠组件包括:
第一枢转轴,所述第一半圈和所述第二半圈能够围绕所述第一枢转轴枢转,使得所述折叠式训练圈在展开状态和半折叠状态之间切换;以及
两个全折叠组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圈和所述第二半圈的中部,每个所述全折叠组件包括:
第二枢转轴,其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转轴,所述第一半圈和所述第二半圈能够分别围绕各自的所述第二枢转轴折叠,使得所述折叠式训练圈在半折叠状态和全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训练圈,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半折叠状态时,两个所述全折叠组件的第二枢转轴相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训练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折叠组件还包括卡固件,当所述折叠式训练圈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卡固件形成卡固连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半圈和所述第二半圈围绕所述第一枢转轴枢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训练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双星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