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定子及永磁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115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定子及永磁电机,所述电机定子包括三相绕组和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第一相绕组的尾线的位置相匹配,所述绝缘支架具有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对应第二相绕组设置,且位于第二相绕组靠近第三相绕组端,第一相绕组的尾线穿过所述通孔沿所述绝缘支架的外侧壁缠绕在所述定位部上,并与第二相线组的尾线和第三相线组的尾线并接形成一中性点。由于所述通孔和所述定位部的存在,使得第一相线组的尾线可沿着所述绝缘支架的外侧壁定点且不经过第二相线组的上方地与第二相线组的尾线和第三相线组的尾线并接,故解决了现有电机定子的尾线存在异相接触,以及并接的中性点难以固定的问题。

A kind of motor stator and permanent magnet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定子及永磁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机
,特别涉及一种电机定子及永磁电机。
技术介绍
永磁电机具有功率密度大,体积小,效率高的优点,使其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其中集中绕线式的永磁同步电机因绕组端部小等特性,使其效率优于分布绕线式电机。现有的集中绕线式永磁电机的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三相绕组、引出线以及绝缘支架四部分。三相绕组的首端分别和引出线连接,三相绕组的末端通过焊接、压接等工艺并接在一起。然而,目前集中绕线式电机绕组尾线走线存在异相接触、并接的中性点难以固定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定子及永磁电机,以解决现有电机定子的尾线存在异相接触,以及并接的中性点难以固定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定子包括:三相绕组,所述三相绕组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及第三相绕组;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设于所述三相绕组的一端并暴露出所述三相绕组,所述绝缘支架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的位置相匹配,所述绝缘支架具有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对应所述第二相绕组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相绕组靠近所述第三相绕组端,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穿过所述通孔沿所述绝缘支架的外侧壁缠绕在所述定位部上,并与所述第二相线组的尾线和所述第三相线组的尾线并接形成一中性点。可选的,在所述的电机定子中,所述定位部呈柱状。可选的,在所述的电机定子中,所述定位部沿所述绝缘支架的轴向分布,或垂直于所述绝缘支架的轴向分布。可选的,在所述的电机定子中,所述定位部的宽度为3mm~15mm。可选的,在所述的电机定子中,所述通孔呈方形、圆形或腰形。可选的,在所述的电机定子中,所述通孔的面积不小于0.3mm2。可选的,在所述的电机定子中,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在所述定位部上的缠绕圈数为至少1圈。可选的,在所述的电机定子中,所述电机定子还包括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环绕所述三相绕组设置。可选的,在所述的电机定子中,所述定子铁芯内壁具有多个沿所述定子铁芯周向等距排列的用以容纳所述三相绕组的插槽,各个所述插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定子铁芯的中心,在所述的电机定子中,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所述第二相绕组的尾线和所述第三相绕组的尾线分别由三个连续排列的所述插槽引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永磁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电机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定子。在本技术提供的电机定子及永磁电机中,所述电机定子包括三相绕组和绝缘支架,所述三相绕组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及第三相绕组;所述绝缘支架设于所述三相绕组的一端并暴露出所述三相绕组,所述绝缘支架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的位置相匹配,所述绝缘支架具有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对应所述第二相绕组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相绕组靠近所述第三相绕组端,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穿过所述通孔沿所述绝缘支架的外侧壁缠绕在所述定位部上,并与所述第二相线组的尾线和所述第三相线组的尾线并接形成一中性点。由于所述通孔和所述定位部的存在,使得所述第一相线组的尾线可沿着所述绝缘支架的外侧壁定点且不经过所述第二相线组的上方地与所述第二相线组的尾线和所述第三相线组的尾线并接,故解决了现有电机定子的尾线存在异相接触,以及并接的中性点难以固定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电机定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电机定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电机定子;11-三相绕组;111-第一相绕组;112-第二相绕组;113-第三相绕组;12-绝缘支架;121-通孔;122-定位部;101-第一相绕组的尾线;102-第二相绕组的尾线;103-第三相绕组的尾线;100-中性点;13-定子铁芯;14-插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出的电机定子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请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电机定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电机定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定子1包括:三相绕组11,所述三相绕组11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相绕组111、第二相绕组112及第三相绕组113;绝缘支架12,所述绝缘支架12设于所述三相绕组11的一端并暴露出所述三相绕组11,所述绝缘支架12具有通孔121,所述通孔121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101的位置相匹配,所述绝缘支架12具有一定位部122,所述定位部122对应所述第二相绕组112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相绕组112靠近所述第三相绕组113端,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101穿过所述通孔121沿所述绝缘支架12的外侧壁缠绕在所述定位部122上,并与所述第二相线组的尾线102和所述第三相线组的尾线103并接形成一中性点100。由于三相绕组电机定子的三相绕组的尾线需要并接形成一中性点,而该中性点一般需设置在其中两相绕组侧,故需要有其中一相绕组的尾线从相隔相对较远处引向该中性点设置处,而在此情况下,就会存在异相接触、并接的中性点难以固定等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所述通孔121和所述定位部122的存在,使得所述第一相线组的尾线可沿着所述绝缘支架12的外侧壁定点且不经过所述第二相线组的上方地与所述第二相线组的尾线102和所述第三相线组的尾线103并接,故解决了现有电机定子1的尾线存在异相接触,以及并接的中性点难以固定的问题。继续参考图1和图2,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定子1再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优选的,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在所述定位部上的缠绕圈数至少1圈,例如可为2圈、3圈等,以保证中性点的稳定。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所述定位部122呈柱状,且所述定位部122的宽度L为3mm~15mm,例如可为3mm、5mm、10mm或15mm等,所述定位部122具体宽度的设置依据于绕组直径,绕组直径一般为0.4mm~1.1mm,当绕组直径相对较大时,在一定范围内,优选设计相对较宽的所述定位部122,以便于绕组尾线的缠绕。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122可沿所述绝缘支架12的轴向分布,或垂直于所述绝缘支架12的轴向分布。考虑到实际开模的难易程度以及实际应用的方便,本实施例优选所述定位部122沿所述绝缘支架12的轴向分布。另外,所述通孔121可呈方形、圆形或腰形,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所述通孔121呈方形,且优选所述通孔121的面积不小于0.3mm2,例如,可为0.3mm2、0.5mm2、0.8mm2或1mm2等。本实施例的所述电机定子1还包括定子铁芯13,所述定子铁芯13环绕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定子包括:/n三相绕组,所述三相绕组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及第三相绕组;/n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设于所述三相绕组的一端并暴露出所述三相绕组,所述绝缘支架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的位置相匹配,所述绝缘支架具有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对应所述第二相绕组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相绕组靠近所述第三相绕组端,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穿过所述通孔沿所述绝缘支架的外侧壁缠绕在所述定位部上,并与所述第二相绕组的尾线和所述第三相绕组的尾线并接形成一中性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定子包括:
三相绕组,所述三相绕组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及第三相绕组;
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设于所述三相绕组的一端并暴露出所述三相绕组,所述绝缘支架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的位置相匹配,所述绝缘支架具有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对应所述第二相绕组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相绕组靠近所述第三相绕组端,所述第一相绕组的尾线穿过所述通孔沿所述绝缘支架的外侧壁缠绕在所述定位部上,并与所述第二相绕组的尾线和所述第三相绕组的尾线并接形成一中性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呈柱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沿所述绝缘支架的轴向分布,或垂直于所述绝缘支架的轴向分布。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宽度为3mm~15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志周启风汪圣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