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及铆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11564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及铆接系统,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一端的底座,所述本体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设有防水部,工件抵接在防水部上,所述本体安装后手外力挤压变形,通过防水部包覆住工件与防水部接触部分,有效的实现了防水功能,同时保证本体的锁紧功能,且防水部分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不需要额外增加防水件,能够确保安装精度,同时还能具有较高使用寿命。

Waterproof connector and riveting system of rivet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及铆接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拉铆螺母,具体涉及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
技术介绍
有一些防水连接件可能存在着防水问题。例如,在拉铆连接中常用的拉铆螺母因为缺乏防水功能而无法应用到需要防水的设备中。拉铆螺母主要是利用现有孔位大小,在产品的单侧实现快速安装的固定件;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在车身上采用铝合金材料以及更多的非金属零件实现轻量化,从而减轻车身质量来达到更好的节能环保的效果。目前,铝合金车身大都采用铝合金型材骨架结合蒙皮的结构,其中铝合金型材的连接方式主要为焊接和铆接。铆接相对焊接而言具有工艺简单,设备、工装夹具成本低,且车身在装配时不易发生变形等特点,因此,通过铆接的方式实现铝合金型材的连接,其应用也越来越为广泛。拉铆螺母是通过拉铆枪实现拉铆连接的,它适用于像方管、圆管等不容易进行压铆操作的场合。使用气动或手动拉铆枪可一次铆固,方便、快捷。常规的拉铆螺母主要使用在非结构承力的螺栓连接中,如轨道客车、公路客车、船泊等内饰件的连接,改进的可防止自旋的拉铆螺母,比如飞机用托板螺母更加优异,其优点是重量更轻,不用提前铆钉固定托板螺母,基材背部无操作空间仍可使用等。因此拉铆螺母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目前很多领域都对拉铆连接方式提出了防水需求,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在使用现有的拉铆螺母进行连接时,即使能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但因为拉铆螺母没有防水的作用导致水会随着拉铆螺母渗入设备中,影响使用。在现有技术中,也设计有具有防水功能的拉铆螺母,例如中国专利号为CN201320742061.6,名称为:一种防水型拉铆螺母中公开的防水型拉铆螺母包括拉铆螺母1及防水层2;所述拉铆螺母1设有底座4;所述防层内的内测设有双面胶3;所述防水层2通过该双面胶3粘贴在拉铆螺母1的底座4上;尽管该技术中拉铆螺母具有防水功能,但是仅仅通过双面胶实现,防水效果不好,长时间受到水的浸泡也会使其防水性能逐渐降低,同时将双面胶设置在底座上,影响锁紧效果;又例如中国专利号为CN201820965940.8名称为:一种防水型拉铆螺母中公开的防水型拉铆螺母,包括拉铆螺母1、上遇水膨胀止水条4和下遇水膨胀止水条8,拉铆螺母1的底端设置有底座9,底座9的顶端设置有下遇水膨胀止水条8,且下遇水膨胀止水条8与底座9粘接固定;通过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实现防水功能,将遇水膨胀止水条设置在底座上也影响锁紧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能够保证该连接件较强的锁紧功能还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一端的底座,所述本体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部。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底座之间;或,所述第一挤压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和所述底座之间。作为优选,所述防水部由防水胶涂覆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而成;或,所述防水部包括套设或贴设在设置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防水机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具有第一凹凸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具有能形成沟槽的第二凹凸部;或,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具有第一凹凸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为光面。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第二凹凸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的第一凹凸部的延伸方向不同。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第二凹凸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挤压部分的第一凹凸部的延伸方向之间形成45°至135°的夹角。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本体突出的肋条。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紧邻设置。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外壁面结构不同。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铆接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公开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包括本体和底座,所述本体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部,在使用时,将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固定在被固定的工件上,本体在固定过程中与被固定的工件充分接触并受到外作用力挤压变形,所述本体上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也均发生变形,通过第一挤压部分锁紧本体安装在被固定的工件上不发生松动,同时被固定的工件还抵接在本体的第二挤压部分上的防水部,并被第二挤压部分挤压变形后充分紧密接触,被固定的工件与第二挤压部分紧密接触部分被防水部包覆,防止水沿着被固定的工件与第二挤压部分接触处透过防水部渗透到所述本体上,有效的实现了防水功能,同时保证本体的锁紧功能,防水部分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不需要额外增加防水件,能够确保安装精度,同时还能具有较高使用寿命。所述防水部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上由防水胶涂覆而成,所述防水部随着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变形而变形,并紧密黏贴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上,同时被固定的工件与所述防水部接触处也被所述防水部还紧密黏贴,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与被固定的工件之间被所述防水部充分填充,没有空隙,有效地防止了水沿着被固定的工件与第二挤压部分接触处透过防水部渗透到所述本体上,防水效果好。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与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工件;1、本体;11、第一挤压部分;111、第一凹凸部;12、第二挤压部分;121、防水部;122、第二凹凸部;2、底座;21、肋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包括本体1和连接于本体1一端的底座2,所述本体1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1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11和第二挤压部分12,所述第二挤压部分12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部121。由于所述本体1外侧面上具有第一挤压部分11和第二挤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一端的底座,所述本体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铆接系统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一端的底座,所述本体外侧面上具有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挤压部分和第二挤压部分,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外侧设置有防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和所述底座之间;或,所述第一挤压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和所述底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部由防水胶涂覆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而成;或,所述防水部包括套设或贴设在设置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的防水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具有第一凹凸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具有能形成沟槽的第二凹凸部;或,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具有第一凹凸部,所述第二挤压部分为光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强段大鹏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宾科精密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