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8949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1 0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冲器。在本缓冲器(1)中,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55)及伸出侧阻尼力产生机构(74)沿缸体(2)的轴向排列配置有产生阻尼力的阀块(101)、以及使该阀块(101)的阻尼力可变的电磁阀块(100),沿缸体(2)的轴向分开而配置有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55)、以及伸出侧阻尼力产生机构(74)。由此,能够减小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55)及伸出侧阻尼力产生机构(74)的、沿从外筒(3)向外侧的径向的专用空间。

Buff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缓冲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冲器,其配置在机动车及铁路车辆的悬挂装置等中,通过相对于活塞杆的行程,控制工作流体的流动,由此产生阻尼力。
技术介绍
上述缓冲器通常在封入有工作流体的缸体内,可滑动地嵌装有活塞杆连接的活塞,相对于活塞杆的行程,利用阻尼力产生机构控制因缸体内的活塞滑动而产生的流体的流动,从而产生阻尼力。在阻尼力产生机构中,为了在活塞杆的伸出侧与收缩侧使阻尼力特性不同,分别具有伸出侧阻尼力产生机构与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并且,在上述伸出侧阻尼力产生机构及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中,通过控制向电磁阀的通电电流,能够控制阻尼力特性。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阻尼力产生机构构成为,分别具有通过控制向电磁阀的通电电流能够控制阻尼力特性的伸出侧阻尼阀及收缩侧阻尼阀,上述伸出侧阻尼阀与收缩侧阻尼阀在壳体内,沿缸体的轴向串联而配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643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阻尼力产生机构中,因为在壳体内集中配置有伸出侧阻尼阀与收缩侧阻尼阀,所以,存在在外筒的外侧、沿其径向的壳体的专用空间增大、车辆搭载性恶化这样的问题。于是,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具有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与伸出侧阻尼力产生机构,并且使这些机构沿缸体的径向的专用空间减小。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具有: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贮存器,其与所述缸体内连通,封入有工作流体及气体;活塞,其可滑动地插入所述缸体中,将所述缸体的内部划分为一侧室与另一侧室;活塞杆,其一端与所述活塞连结,另一端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一侧通路,其与所述缸体的一侧室连通,并且与所述贮存器内连通;另一侧通路,其与所述缸体的另一侧室连通,并且与所述贮存器内连通;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一侧通路,在所述活塞杆的收缩行程中控制从所述一侧室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另一侧通路,在所述活塞杆的伸出行程中控制从所述另一侧室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及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各自具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部、以及使所述阻尼力产生部的阻尼力可变的电磁阀,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所述阻尼力产生部与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的电磁阀沿所述缸体的轴向排列配置,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所述阻尼力产生部与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的电磁阀沿所述缸体的轴向排列配置,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与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沿所述缸体的轴向分开而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能够使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及伸出侧阻尼力产生机构中、沿缸体的径向的专用空间减小。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本缓冲器的基阀周边的剖视放大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杆导向件周边的剖视放大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的剖视放大图。图6(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前视图,图6(b)是底视图。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1b、1c采用双流型,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1b、1c作为在车体与车厢之间、以立式状态安装的铁路车辆用垂直运动阻尼器而采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在立式状态下安装的铁路车辆用垂直运动阻尼器为例表示,但也可以应用在左右运动阻尼器、以及偏航阻尼器中。并且,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1b、1c用作机动车的阻尼器。首先,基于图1~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构成为在缸体2的外侧同心状地设有外筒3。在缸体2与外筒3之间形成有贮存器4。在缸体2内可滑动地嵌装有活塞5。利用该活塞5,将缸体2内划分为缸体上室2A与缸体下室2B两个室。需要说明的是,缸体下室2B相当于缸体2的一侧室,缸体上室2A相当于缸体2的另一侧室。活塞杆6的下端与活塞5连结。活塞杆6上端侧通过缸体上室2A,贯穿插入在缸体2及外筒3的上端部安装的杆导向件10及密封部件12中,向缸体2的外部延伸。在活塞杆6的上端一体地形成有与车体侧连结的连结用环状支架14。在缸体2的下端部设有划分出缸体下室2B与贮存器4的基阀16。外筒3的下端开口由盖体18封闭。在盖体18一体地形成有与车厢侧连结的连结用环状支架19。需要说明的是,在缸体2内封入有油液作为工作流体,在贮存器4内封入有油液及气体。在活塞5设有使缸体上室2A与缸体下室2B之间连通的通路21、22。在通路21设有安全阀24,其在缸体上室2A侧的油液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将压力向缸体下室2B侧释放。另一方面,在通路22设有安全阀25,其在缸体下室2B侧的油液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将压力向缸体上室2A侧释放。如图1及图3所示,在基阀16设有使缸体下室2B与贮存器4连通的通路31、32。基阀16的外周面与缸体2的内周面之间由密封部件(未图示)液密性地进行密封。在通路31设有只容许油液从贮存器4向缸体下室2B流通的止回阀36。另一方面,在通路32设有安全阀40,其在缸体下室2B侧的油液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将压力向贮存器4侧释放。在缸体2的、基阀16附近的周壁,在周向上隔着间隔形成有多个流通孔44。在缸体2的外周面配置有圆筒状的导向部件45,以覆盖各流通孔44。在导向部件45的内周面形成有环状槽部46。导向部件45的环状槽部46内由配置在导向部件45的内周面与缸体2的外周面之间的多个密封部件48、48液密性地密封。在导向部件45的周壁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并与环状槽部46连通的支承孔50。在外筒3的周壁部,在导向部件45的与支承孔5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的外筒侧支承孔51。在导向部件45的支承孔50与外筒3的外筒侧支承孔51中贯穿插入有收缩侧连通管52。收缩侧连通管52在缸体2的径向上延伸。收缩侧连通管52的外周面与导向部件45的支承孔50的内周面之间由密封部件53液密性地密封。该收缩侧连通管52与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55连通。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55配置在外筒3的下端外周面。由此,缸体下室2B经由各流通孔44、导向部件45的环状槽部46以及收缩侧连通管52,与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55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收缩侧阻尼力产生机构55相当于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如图1及图4所示,杆导向件10封闭缸体2及外筒3的上端开口。杆导向件10引导活塞杆6的轴向的移动。杆导向件10相当于封闭部件。外筒3的内周面与杆导向件10的外周面抵接。缸体2的上端与在杆导向件10的下表面形成的收纳凹部57连接。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n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n贮存器,其与所述缸体内连通,封入有工作流体及气体;/n活塞,其可滑动地插入所述缸体中,将所述缸体的内部划分为一侧室与另一侧室;/n活塞杆,其一端与所述活塞连结,另一端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n一侧通路,其与所述缸体的一侧室连通,并且与所述贮存器内连通;/n另一侧通路,其与所述缸体的另一侧室连通,并且与所述贮存器内连通;/n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一侧通路,在所述活塞杆的收缩行程中控制从所述一侧室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n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另一侧通路,在所述活塞杆的伸出行程中控制从所述另一侧室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n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及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各自具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部、以及使所述阻尼力产生部的阻尼力可变的电磁阀,/n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所述阻尼力产生部与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的电磁阀沿所述缸体的轴向排列配置,/n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所述阻尼力产生部与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的电磁阀沿所述缸体的轴向排列配置,/n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与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沿所述缸体的轴向分开而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526 JP 2017-104552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贮存器,其与所述缸体内连通,封入有工作流体及气体;
活塞,其可滑动地插入所述缸体中,将所述缸体的内部划分为一侧室与另一侧室;
活塞杆,其一端与所述活塞连结,另一端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
一侧通路,其与所述缸体的一侧室连通,并且与所述贮存器内连通;
另一侧通路,其与所述缸体的另一侧室连通,并且与所述贮存器内连通;
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一侧通路,在所述活塞杆的收缩行程中控制从所述一侧室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另一侧通路,在所述活塞杆的伸出行程中控制从所述另一侧室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及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各自具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部、以及使所述阻尼力产生部的阻尼力可变的电磁阀,
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所述阻尼力产生部与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的电磁阀沿所述缸体的轴向排列配置,
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所述阻尼力产生部与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的电磁阀沿所述缸体的轴向排列配置,
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与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沿所述缸体的轴向分开而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所述阻尼力产生部配置在所述缸体的轴向一侧,
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所述电磁阀配置在所述缸体的轴向另一侧,
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所述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秋叶直人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