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体加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6361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粉体加料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称重单元和传输单元;所述称重单元包括称重单元外壳、设置在称重单元外壳内的电子台秤和设置在电子台秤上的称重框;所述称重单元外壳顶部中间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下端设置有导向管;所述电子台秤承重平台固定在称重单元外壳内底面上,电子台秤读数显示屏设置在称重单元外壳正面外壁上;所述传输单元包括传输管道和设置在传输管道两侧的击打装置;所述击打装置包括击打锤及驱动击打锤的击打电机;所述击打电机和传输管道均通过支杆固定在机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了环境安全,避免粉尘飞扬,同时保证了称重后粉体进料量的精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粉体加料装置
本技术属于加料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粉体加料装置。
技术介绍
在粉体加料领域里,往往使用很简单的开口加料,当倒入粉体物料时,粉体逸散会使得粉层弥漫在整个车间,不仅不卫生,影响环境,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另外加料时,传输管道内壁上会残留粉料,影响加料量的精准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体加料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粉体加料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称重单元和传输单元;所述称重单元包括称重单元外壳、设置在称重单元外壳内的电子台秤和设置在电子台秤上的称重框;所述称重单元外壳顶部中间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下端设置有导向管;所述电子台秤承重平台固定在称重单元外壳内底面上,电子台秤读数显示屏设置在称重单元外壳正面外壁上;所述称重框包括称重框底面、前后两个固定壁面和左右两个活动壁面,两个固定壁面与称重框底面固定连接,左侧活动壁面位于前后两个固定壁面之间,且与两个固定壁面及称重框底面相接触处设置有清扫刷条,称重单元外壳左侧设置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称重单元外壳左侧壁与左侧活动壁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机架上;右侧活动壁面位于前后两个固定壁面之间,且与两个固定壁面及称重框底面相接触处设置有密封胶条,称重单元外壳上方设置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称重单元外壳顶壁与右侧活动壁面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气缸通过支撑架固定在称重单元外壳上;所述传输单元包括传输管道和设置在传输管道两侧的击打装置;所述传输管道顶端通过弹性软管与称重单元外壳右端相连通,所述击打装置包括击打锤及驱动击打锤的击打电机;所述击打电机和传输管道均通过支杆固定在机架上;所述传输管道底端设置有出料口。进一步的,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处均设置有阀门。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管道倾斜设置,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为15-45度。进一步的,所述进料口连接粉体储罐出口。有益效果:(1)本技术从粉体储罐出口到出料口全部在封闭的环境中,避免了粉体飞扬,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2)本技术称重框包括称重框底面、前后两个固定壁面和左右两个活动壁面,粉体称重后,第二气缸运行,右侧活动壁面上移,然后运行第一气缸,左侧活动壁面推动粉体进入传输管道,且左侧活动壁面与两个固定壁面及称重框底面相接触处设置有清扫刷条,避免了称重框内壁上残留粉体;(3)本技术设置有击打装置,利用击打装置对传输管道进行击打,避免传输管道上残留粉体,且传输管道顶端通过弹性软管与称重单元外壳右端相连通,弹性软管的设置避免了击打装置工作时对称重单元的震动影响。本技术保证了环境安全,避免粉尘飞扬,同时保证了称重后粉体进料量的精准度。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称重框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机架、2.称重单元、3.传输单元、21.称重单元外壳、22.电子台秤、23.称重框、24.进料口、25.导向管、231.称重框底面、232.固定壁面、233.左侧活动壁面、234.清扫刷条、26.第一气缸、235.右侧活动壁面、236.密封胶条、27.第二气缸、31.传输管道、32.击打装置、33.弹性软管、321.击打锤、322.击打电机、34.出料口、4.阀门、5.粉体储罐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参见图1-2所示,一种粉体加料装置,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称重单元2和传输单元3;所述称重单元2包括称重单元外壳21、设置在称重单元外壳21内的电子台秤22和设置在电子台秤22上的称重框23;所述称重单元外壳21顶部中间设置有进料口24、进料口24下端设置有导向管25;所述电子台秤22承重平台固定在称重单元外壳21内底面上,电子台秤22读数显示屏设置在称重单元外壳21正面外壁上;所述称重框23包括称重框底面231、前后两个固定壁面232和左右两个活动壁面,两个固定壁面232与称重框底面231固定连接,左侧活动壁面233位于前后两个固定壁面232之间,且与两个固定壁面232及称重框底面231相接触处设置有清扫刷条234,称重单元外壳21左侧设置有第一气缸26,第一气缸26的活塞杆穿过称重单元外壳21左侧壁与左侧活动壁面2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26固定在机架1上;右侧活动壁面235位于前后两个固定壁面232之间,且与两个固定壁面232及称重框底面231相接触处设置有密封胶条236,称重单元外壳21上方设置有第二气缸27,第二气缸27的活塞杆穿过称重单元外壳21顶壁与右侧活动壁面235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气缸27通过支撑架固定在称重单元外壳21上;所述传输单元3包括传输管道31和设置在传输管道31两侧的击打装置32;所述传输管道31顶端通过弹性软管33与称重单元外壳21右端相连通,所述击打装置32包括击打锤321及驱动击打锤321的击打电机322;所述击打电机322和传输管道31均通过支杆固定在机架1上;所述传输管道31底端设置有出料口34。进一步的,所述进料口24和出料口34处均设置有阀门4。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管道31倾斜设置,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为15-45度。进一步的,所述进料口24连接粉体储罐出口5。本技术从粉体储罐出口5到出料口34全部在封闭的环境中,避免了粉体飞扬,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技术称重框23包括称重框底面231、前后两个固定壁面232和左右两个活动壁面,粉体称重后,第二气缸27运行,右侧活动壁面235上移,然后运行第一气缸26,左侧活动壁面233推动粉体进入传输管道31,且左侧活动壁面233与两个固定壁面232及称重框底面231相接触处设置有清扫刷条234,避免了称重框23内壁上残留粉体。本技术设置有击打装置32,利用击打装置32对传输管道31进行击打,避免传输管道31上残留粉体,且传输管道31顶端通过弹性软管33与称重单元外壳21右端相连通,弹性软管33的设置避免了击打装置32工作时对称重单元2的震动影响。本技术保证了环境安全,避免粉尘飞扬,同时保证了称重后粉体进料量的精准度。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只要是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粉体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称重单元和传输单元;/n所述称重单元包括称重单元外壳、设置在称重单元外壳内的电子台秤和设置在电子台秤上的称重框;所述称重单元外壳顶部中间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下端设置有导向管;所述电子台秤承重平台固定在称重单元外壳内底面上,电子台秤读数显示屏设置在称重单元外壳正面外壁上;所述称重框包括称重框底面、前后两个固定壁面和左右两个活动壁面,两个固定壁面与称重框底面固定连接,左侧活动壁面位于前后两个固定壁面之间,且与两个固定壁面及称重框底面相接触处设置有清扫刷条,称重单元外壳左侧设置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称重单元外壳左侧壁与左侧活动壁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机架上;右侧活动壁面位于前后两个固定壁面之间,且与两个固定壁面及称重框底面相接触处设置有密封胶条,称重单元外壳上方设置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称重单元外壳顶壁与右侧活动壁面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气缸通过支撑架固定在称重单元外壳上;/n所述传输单元包括传输管道和设置在传输管道两侧的击打装置;所述传输管道顶端通过弹性软管与称重单元外壳右端相连通,所述击打装置包括击打锤及驱动击打锤的击打电机;所述击打电机和传输管道均通过支杆固定在机架上;所述传输管道底端设置有出料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粉体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称重单元和传输单元;
所述称重单元包括称重单元外壳、设置在称重单元外壳内的电子台秤和设置在电子台秤上的称重框;所述称重单元外壳顶部中间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下端设置有导向管;所述电子台秤承重平台固定在称重单元外壳内底面上,电子台秤读数显示屏设置在称重单元外壳正面外壁上;所述称重框包括称重框底面、前后两个固定壁面和左右两个活动壁面,两个固定壁面与称重框底面固定连接,左侧活动壁面位于前后两个固定壁面之间,且与两个固定壁面及称重框底面相接触处设置有清扫刷条,称重单元外壳左侧设置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称重单元外壳左侧壁与左侧活动壁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机架上;右侧活动壁面位于前后两个固定壁面之间,且与两个固定壁面及称重框底面相接触处设置有密封胶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元恺杨紫铭王赈龙王硕雷雅荃郑锦周凯张常丽王聪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