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3350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1:43
一种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包括:极耳定位机构(1)、第一弯折机构(2)和第二弯折机构(3);所述第一弯折机构(2)和所述第二弯折机构(3)设置在所述极耳定位机构(1)的同侧;所述第一弯折机构(2)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对极耳(4)在第一方向上折弯;所述第二弯折机构(3)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对极耳(4)在第二方向上折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通过第一弯折机构和第二弯折机构将极耳分别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折弯,能够实现自动化作业,大大减少了人工误差造成的弯折长度、角度方面一致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量大,电池供应商林立,使得锂离子电池成为了现阶段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制备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且质量稳定的产品成为了电池企业的主要竞争点。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包含一道极耳弯折工序,现有的极耳弯折工序,多为手工制作。一方面,手工制作会导致人工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需要依赖技术工人的经验弯折,手工弯折锂电池极耳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极耳弯折长度、角度方面一致性差,报废率高的问题。如果极耳弯折不良,在软包电池中容易导致后续的焊接工序出现正负极耳高度不一致、极耳歪斜以及箔材损伤,影响后续的封装工序,出现不良电芯;在铝壳电池中,容易导致负极耳与铝壳短接,造成电芯内部微短路,出现电池使用寿命锐减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本技术提供的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能够将极耳按照预设角度弯折,可以方便快速的实现批量生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包括:极耳定位机构、第一弯折机构和第二弯折机构;第一弯折机构和第二弯折机构设置在极耳定位机构的同侧;第一弯折机构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对极耳在第一方向上折弯;第二弯折机构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对极耳在第二方向上折弯。进一步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进一步地,极耳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传送机构;第一定位机构位于传送机构的一侧,第一弯折机构和第二弯折机构位于传送机构的另一侧;传送机构的运动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传送机构形成有极耳固定槽。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传送机构、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弯折机构和第二弯折机构连接;控制装置依次向传送机构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向第二定位机构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向第一弯折机构发送第三控制信号,向所述第二弯折机构发送第四控制信号;传送机构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将极耳传送至预定位置;第二定位机构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靠近极耳;第一弯折机构在接收到第三控制信号之后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对极耳在第一方向上折弯;第二弯折机构在接收到第四控制信号之后沿第二方向运动,以对极耳在第二方向上折弯。进一步地,还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用于在极耳到达预定位置时向控制装置发送检测信号。进一步地,检测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发送器和接收器;接收器与控制装置连接;发送器位于传送机构的一侧,接收器位于传送机构的另一侧。进一步地,第二定位机构包括压板和与压板连接的压板驱动装置;压板驱动装置驱动压板靠近或远离所述极耳。进一步地,压板包括板体和极耳弯折模具;第二弯折机构与所述极耳弯折模具的形状匹配。进一步地,第一弯折机构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一驱动装置;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模具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进一步地,第二弯折机构包括第二模具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二模具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模具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设置有第一弯折机构、第二弯折机构和传送机构,传送机构将极耳传送至预设位置,通过第一弯折机构和第二弯折机构将极耳分别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折弯,能够实现自动化作业,大大减少了人工误差造成的弯折长度、角度方面一致性差的问题。(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设置有第二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包括压板,压板包括极耳弯折模具,通过第二弯折机构置能够将极耳沿第二方向弯折成预设角度,施力更加可靠精准。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可将第一弯折机构和第二弯折机构分为两个工序依次对极耳进行弯折,能够在保证极耳弯折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传送机构的俯视图;图3(a)示意性地示出锂电池极耳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b)示意性地示出锂电池极耳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极耳定位机构;11:第一定位机构;12:第二定位机构;121:压板;1211:板体;1212:极耳弯折模具;122:压板驱动装置;123:高度定位板;13:传送机构;14:极耳固定槽;2:第一弯折机构;21:第一模具;22第一驱动装置;3:第二弯折机构;31:第二模具;32:第二驱动装置;4:极耳;41:弯折前极耳;42:弯折后极耳;5:发送器;6:接收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包括:极耳定位机构1、第一弯折机构2和第二弯折机构3。第一弯折机构2和第二弯折机构3设置在极耳定位机构1的同侧;第一弯折机构2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对极耳4在第一方向上折弯;第二弯折机构3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对极耳4在第二方向上折弯。其中,第一弯折机构2处的虚线表示第一方向,第二弯折机构3处的虚线表示第二方向。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可选的,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具体地,极耳定位机构1包括:第一定位机构11、第二定位机构12和传送机构13。第一定位机构11位于传送机构13的一侧,第一弯折机构2和第二弯折机构3位于传送机构13的另一侧。其中,传送机构13可以是传送带。图2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传送机构的俯视图。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该传送机构13的运动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一定位机构11、第二定位机构12和传送机构13形成有极耳固定槽14。其中,箭头表示传送机构13的传送方向。进一步具体地,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传送机构13、第二定位机构12、第一弯折机构2和第二弯折机构3连接。控制装置依次向传送机构13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向第二定位机构12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向第一弯折机构2发送第三控制信号,向第二弯折机构3发送第四控制信号。传送机构13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将极耳4传送至预定位置。第二定位机构12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靠近极耳4;第一弯折机构2在接收到第三控制信号之后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对极耳4在第一方向上折弯。第二弯折机构3在接收到第四控制信号之后沿第二方向运动,以对极耳4在第二方向上折弯。在一个优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极耳定位机构(1)、第一弯折机构(2)和第二弯折机构(3);/n所述第一弯折机构(2)和所述第二弯折机构(3)设置在所述极耳定位机构(1)的同侧;/n所述第一弯折机构(2)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对极耳(4)在第一方向上折弯;/n所述第二弯折机构(3)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对极耳(4)在第二方向上折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极耳定位机构(1)、第一弯折机构(2)和第二弯折机构(3);
所述第一弯折机构(2)和所述第二弯折机构(3)设置在所述极耳定位机构(1)的同侧;
所述第一弯折机构(2)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对极耳(4)在第一方向上折弯;
所述第二弯折机构(3)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对极耳(4)在第二方向上折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定位机构(1)包括:第一定位机构(11)、第二定位机构(12)和传送机构(13);
所述第一定位机构(11)位于所述传送机构(13)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机构(2)和所述第二弯折机构(3)位于所述传送机构(13)的另一侧;
所述传送机构(13)的运动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定位机构(11)、所述第二定位机构(12)和所述传送机构(13)形成有极耳固定槽(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电池极耳弯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传送机构(13)、所述第二定位机构(12)、所述第一弯折机构(2)和所述第二弯折机构(3)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依次向所述传送机构(13)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向所述第二定位机构(12)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向所述第一弯折机构(2)发送第三控制信号,向所述第二弯折机构(3)发送第四控制信号;
所述传送机构(13)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将所述极耳(4)传送至预定位置;
所述第二定位机构(12)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靠近所述极耳(4);
所述第一弯折机构(2)在接收到所述第三控制信号之后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杨娄忠良黄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桑德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