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型钢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1387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型钢连接结构,包括型钢、型钢连接件以及螺栓,型钢包括第一型钢以及第二型钢,第一型钢一端与第二型钢一端对齐相接,且第一型钢与第二型钢均匀套设在型钢连接件的外壁上,第一型钢以及第二型钢均通过螺栓与型钢连接件螺纹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容易施工,两个型钢之间通过型钢连接件以及螺栓固定连接,装配简单,在满足强度设计的情况下,集中应力小,抗震能力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本低、应用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型钢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型钢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钢结构的材料选用原则是保证承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防止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脆性破坏,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结构形式、应力状态、连接方法、钢材厚度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的。通常钢结构连接的注意因素如下所述:1、构件的来源:理论上钢结构构件或是连接构件具有任意加工性,但在各具体项目中,结构构件与连接构件总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有经验的设计师通常选择容易获得,方便安装的型钢,并设计出简单有效的连接方式与连接构件。2、连接手段的限制:钢结构的施工特点之一是采用工厂加工、现场装配。这是区别于传统砌筑方式而产生大量节点的原因。各种型钢之间的连接,主要有三种手段:铆接、焊接和栓接。钢结构建筑的早期多采用铆接,施工简单但需要在构件上挖出洞口而降低了断面性能,容易在节点处产生集中应力,近来较少采用。采用焊接的节点,外观简洁而荷载传递效率连续,但施工作业要求较高。3、连接构件具有层级性:钢结构建筑结构体系之间存在复杂而逻辑的层级关系,在连接层面,这种层级关系反映为构件尺寸与安装先后的差异。连接的目的是实现层级转换,也是实现力由三维向二维转化、最终传递到一维构件的关键。复杂的连接通常由立体连接构件、平面连接构件组合完成。4、连接构件所处的平面:两个线性结构构件总是处在一个平面内,该平面为构件应力的发生平面,连接构件为了有效抵抗这个平面内的应力、弯矩或剪力,常常设计在此平面内,如钢管与拉索的焊片总处在这两者构成的平面中;在多个构件的连接情况下,组合的平面构件可以与立体的受力情况相对应。因此,现有技术的钢结构连接复杂、集中应力大、施工困难大一直是个难题。上述缺陷,值得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型钢连接结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型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型钢、型钢连接件以及螺栓,所述型钢包括第一型钢以及第二型钢,所述第一型钢一端与所述第二型钢一端对齐相接,且所述第一型钢与所述第二型钢均匀套设在所述型钢连接件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型钢以及所述第二型钢均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型钢连接件螺纹固定连接,所述螺栓包括第一螺栓以及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分别与所述第一型钢以及所述型钢连接件螺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栓分别与所述第二型钢以及所述型钢连接件螺纹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栓以及所述第二螺栓左右对称分布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栓以及所述第二螺栓的数量分别至少为2个。进一步的,所述螺栓为自切削螺栓。进一步的,所述型钢连接件与所述型钢过盈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型钢的横截面呈方形,且所述型钢的边角为圆角;所述型钢的每个侧面上均设有两条平行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向内凹陷,所述加强筋上设有贯穿的边圆孔,且两条所述加强筋上的所述边圆孔左右交错设置;同一侧面中,两条所述加强筋之间为装配平台,所述加强筋的厚度大于所述装配平台的厚度,所述装配平台上设有条形孔和中圆孔,所述条形孔和所述中圆孔相互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装配平台之间、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边角之间均通过光滑的圆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型钢连接件的横截面呈方形,且所述型钢连接件的边角为圆角,所述型钢连接件的每个侧面上均匀设置有连接孔。进一步的,所述螺栓依次切削贯穿所述条形孔以及所述连接孔。进一步的,所述型钢连接件的厚度为3.5mm。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为3.5mm,所述装配平台的厚度为2.9-3.1mm。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容易施工,两个型钢之间通过型钢连接件以及螺栓固定连接,装配简单,在满足强度设计的情况下,集中应力小,抗震能力强,本技术成本低、应用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型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型钢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某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型钢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装配平台;2、加强筋;3、条形孔;4、中圆孔;5、边圆孔;6、刻度标记;7、第一型钢;8、第二型钢;9、第一螺栓;10、第二螺栓;11、型钢连接件;12、连接孔;13、型钢的边角;14、螺杆顶部;15、螺杆主体;16、六头角;17、内角;18、螺栓头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6所示,一种型钢连接结构,包括型钢、型钢连接件11以及螺栓,型钢包括第一型钢7以及第二型钢8,第一型钢7一端与第二型钢8一端对齐相接,且第一型钢7与第二型钢8均匀套设在型钢连接件11的外壁上,型钢连接件11与型钢过盈配合,第一型钢7以及第二型钢8均通过螺栓与型钢连接件11螺纹固定连接,螺栓包括第一螺栓9以及第二螺栓10,第一螺栓9分别与第一型钢7以及型钢连接件11螺纹固定连接,第二螺栓10分别与第二型钢8以及型钢连接件11螺纹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一螺栓9以及第二螺栓10左右对称分布设置,第一螺栓9以及第二螺栓10的数量分别至少为2个。优选的,螺栓为自切削螺栓,螺栓包括螺栓头部18以及螺杆,螺杆包括螺杆主体15以及螺杆顶部14,螺杆顶部14为尖头,且螺杆顶部14设置有头部螺纹,螺杆主体15设置有杆体螺纹,头部螺纹与杆体螺纹一体设置;螺栓头部18侧面上设置有六头角16或其他多头角,螺栓头部的顶面设置有内角17,方便螺栓的拧紧与拆卸。优选的,型钢的横截面呈方形,且型钢的边角为圆角,与边角相连的平面上设有刻度标记6,通过刻度标记6便于后期的裁剪、切割和安装。通过非直角设计,使得应力不集中,保证了型钢更好的承载能力,并且本技术能实现四面安装,无方向性,可任意调节和循环使用;型钢的每个侧面上均设有两条平行的加强筋2,加强筋2向内凹陷,加强筋2上设有贯穿的边圆孔5,且两条加强筋2上的边圆孔5左右交错设置;同一侧面中,两条加强筋2之间为装配平台1,加强筋2的厚度大于装配平台1的厚度,装配平台1上设有条形孔3和中圆孔4,条形孔3和中圆孔4相互间隔设置;相邻的加强筋2与装配平台1之间、加强筋2与边角之间均通过光滑的圆弧连接。型钢连接件11的横截面呈方形,且型钢连接件11的边角为圆角,型钢连接件11的每个侧面上均匀设置有连接孔12。优选的,螺栓依次切削贯穿条形孔3以及连接孔12。优选的,型钢连接件11的厚度为3.5mm。优选的,加强筋2的厚度为3.5mm,装配平台1的厚度为2.9-3.1mm。本技术结构简单,容易施工,两个型钢之间通过型钢连接件以及螺栓固定连接,装配简单,在满足强度设计的情况下,集中应力小,抗震能力强,本技术成本低、应用广泛。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型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型钢、型钢连接件以及螺栓,所述型钢包括第一型钢以及第二型钢,所述第一型钢一端与所述第二型钢一端对齐相接,且所述第一型钢与所述第二型钢均匀套设在所述型钢连接件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型钢以及所述第二型钢均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型钢连接件螺纹固定连接,/n所述螺栓包括第一螺栓以及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分别与所述第一型钢以及所述型钢连接件螺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栓分别与所述第二型钢以及所述型钢连接件螺纹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型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型钢、型钢连接件以及螺栓,所述型钢包括第一型钢以及第二型钢,所述第一型钢一端与所述第二型钢一端对齐相接,且所述第一型钢与所述第二型钢均匀套设在所述型钢连接件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型钢以及所述第二型钢均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型钢连接件螺纹固定连接,
所述螺栓包括第一螺栓以及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分别与所述第一型钢以及所述型钢连接件螺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栓分别与所述第二型钢以及所述型钢连接件螺纹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以及所述第二螺栓左右对称分布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以及所述第二螺栓的数量分别至少为2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为自切削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连接件与所述型钢过盈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兴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埃力森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