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0816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包括:底座;转盘,与所述底座可转动地连接;夹持机构,包括沿所述转盘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多个卡爪座,以及设置在卡爪座上可沿转盘径向移动或锁定位置的卡爪;旋转锁紧机构,包括从转盘延伸至所述底座内的螺栓孔,以及与所述螺栓孔配合的锁紧螺栓。在线缆应力锥注塑前,进行半导部件安装,以及注塑成型后脱模时,都可以通过旋转锁紧机构将转盘与底座连接为一体,从而使得内模固定不动,并且在固定过程中,并不会损伤内模体的表面。而在脱模后,内模体的前端的橡胶毛边需及时切除处理时,可将所有锁紧螺栓旋出,就不会限制内模的旋转,从而使得橡胶毛边清理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
本技术涉及线缆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
技术介绍
电缆附件包括电缆终端和接头,为了避免电缆终端故障的发生,通常是在电缆屏蔽末端套上橡胶预制件,可使得电缆绝缘和屏蔽层的直径得到扩大,改善电缆终端的电场集中现象。目前,橡胶预制件通常是采用橡胶应力锥,将橡胶应力锥机械扩张后套在电缆绝缘上。橡胶应力锥重量一般在(18~38)kg左右,由于其内孔径尺寸特殊多元性,因此用于制造橡胶应力锥的内模价格也相对昂贵,且尺寸多样化,而且表面光洁度、尺寸精度要求非常高,因此在产品注塑成型过程中,需解决以下技术问题:1)在产品注塑前半导部件安装、模注塑成型后脱模时,内模需要固定不动,并且在固定过程中,固定工具不能损伤内模的表面;2)在脱模后,模具前端的橡胶毛边需及时切除处理,此时固定装置应能够不限制内模的旋转。目前,一种内模固定装置是有由铝合金制作的底盘,上加耐高温的塑料面板组成,对模具的保护性较好,但由于孔径是定值的,而且无法旋转,无法完全满足要求。并且配置的数量会很多,不利于保管,成本较高。另一种内模具固定工具,采用三爪卡盘进行固定,并带有电动马达旋转。和不同规格的内模具通用性非常好,但由于卡盘的外观有较多的棱角,在使用时,内模具安装时,操作不当易损伤内模表面,而且电动控制,在产品前端毛边处理时,自动运转易引起产品损坏,而且不易控制。另外此固定工具制造成本很高。安装时,一手托住模具,一手操作卡盘,很劳累,易造成操作失误。技术内容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包括:底座;转盘,与所述底座可转动地连接;夹持机构,包括沿所述转盘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多个卡爪座,以及设置在卡爪座上可沿转盘径向移动或锁定位置的卡爪;旋转锁紧机构,包括从转盘延伸至所述底座内的螺栓孔,以及与所述螺栓孔配合的锁紧螺栓。优选地,卡爪相互靠近的一端具有与内模的排气孔的孔径相一致且位置对应的卡爪头。优选地,在所述转盘上还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径向外侧与进气阀的出气口连通,所述进气阀的进气口与外界连通,并且,在所述卡爪座上还设置有穿透所述卡爪座与所述环形槽连通的吹气孔,其中,所述吹气孔朝向转盘径向的内侧延伸形成。优选地,所述卡爪穿透所述卡爪座,并通过螺纹连接沿所述转盘的径向移动。优选地,所述转盘与所述底座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连接,且轴承的两端分别通过卡环限制所述轴承的轴向窜动。优选地,在每个卡爪相互远离的一端都设置有手柄。优选地,所述吹气孔以向转盘的径向内侧逐渐升高的方式形成。优选地,所述多个卡爪座沿转盘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本技术的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转盘与底座可转动地连接,并可通过旋转锁紧机构与底座锁定,操作可靠方便。在线缆应力锥注塑前,进行半导部件安装,以及注塑成型后脱模时,都可以通过旋转锁紧机构将转盘与底座连接为一体,从而使得内模固定不动,并且在固定过程中,并不会损伤内模体的表面。而在脱模后,内模体的前端的橡胶毛边需及时切除处理时,可将所有锁紧螺栓旋出,就不会限制内模的旋转,从而使得橡胶毛边清理顺利进行。并且,气体可以依次通过进气阀、环形槽和吹气孔朝向所夹持的内模吹出,能够加快内模冷却速度。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下面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A-A向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2的B-B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所述的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或其组合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A-A向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2的B-B向剖视图。本实施例的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包括底座3、转盘2、夹持机构4、旋转锁紧机构5。其中,转盘2与所述底座3可转动地连接。优选地,所述转盘2与所述底座3通过轴承6可转动地连接。如图3所示,底座3的中心具有中孔31,所述转盘2的端面上向下延伸出连接轴23,连接轴23穿入在底座3的中孔31内,连接轴23的外壁与所述底座3的中孔31的内壁之间安装有轴承6。并且,轴承6的轴向的两端分别通过卡环来限制轴向移动。具体说,是通过轴卡环61和孔卡环62限制轴承6的轴向窜动。在轴承6的下端的转盘的连接轴23的外壁上设置有外环形凹槽,轴卡环61设置在外环形凹槽内。在轴承6的上端的底座3的中孔31的内壁上设置有内环形凹槽,孔卡环62设置在内环形凹槽内。夹持机构4包括沿所述转盘2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多个卡爪座41,设置在转盘2的远离底座3的端面上,本实施例采用3个卡爪座41。优选地,卡爪座41沿转盘2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对应每个卡爪座41,都设置有一个卡爪42。卡爪座41为块状,卡爪42沿径向穿透卡爪座41,且可沿径向移动或锁定位置。通过卡爪42沿径向移动,卡爪42相互靠近的一端可以夹住内模10。其中,内模10包括同轴连接的内模体11和固定轴12。所述卡爪42是夹持在内模10的固定轴12的外壁上,从而使得内模10与转盘2保持相同的运动状态,由于转盘2与底座3是可转动地连接,所以内模10也可转动。优选地,所述卡爪42在沿径向移动的路径上避免与内模10的内模体11碰撞,以免损坏内模体11。或者说,卡爪42距离内模体11的端面有一定的防碰距离,以免卡爪42在沿径向移动的时候损坏内模体11。优选地,卡爪42仅占有固定轴12长度的1/3长度,使得卡爪42伸缩过程中不会碰撞到内模体11的端面和外圆周面。旋转锁紧机构5包括从转盘2延伸至底座3内的螺栓孔51,以及与所述螺栓孔51配合的锁紧螺栓52。图2中是采用了三个旋转锁紧机构沿转盘2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当需要内模10转动时,将所有锁紧螺栓52旋出,转盘2可相对底座3转动,当需要内模固定不动时,可以将至少一个锁紧螺栓52旋入所述螺栓孔51,将锁紧螺栓52的端头旋至穿入底座3内,从而将底座3和转盘2连接为一体,转盘2即无法相对底座3转动,从而限制了内模10的转动。在线缆应力锥注塑前,进行半导部件安装,以及注塑成型后脱模时,都可以通过旋转锁紧机构5将转盘2与底座3连接为一体,从而使得内模10固定不动,并且在固定过程中,并不会损伤内模体11的表面。而在脱模后,内模体11的前端的橡胶毛边需及时切除处理,此时可将所有锁紧螺栓52旋出,就不会限制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n转盘,与所述底座可转动地连接;/n夹持机构,包括沿所述转盘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多个卡爪座,以及设置在卡爪座上可沿转盘径向移动或锁定位置的卡爪;/n旋转锁紧机构,包括从转盘延伸至所述底座内的螺栓孔,以及与所述螺栓孔配合的锁紧螺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转盘,与所述底座可转动地连接;
夹持机构,包括沿所述转盘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多个卡爪座,以及设置在卡爪座上可沿转盘径向移动或锁定位置的卡爪;
旋转锁紧机构,包括从转盘延伸至所述底座内的螺栓孔,以及与所述螺栓孔配合的锁紧螺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
卡爪相互靠近的一端具有与内模的排气孔的孔径相一致且位置对应的卡爪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应力锥的内模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盘上还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径向外侧与进气阀的出气口连通,所述进气阀的进气口与外界连通,
并且,在所述卡爪座上还设置有穿透所述卡爪座与所述环形槽连通的吹气孔,其中,所述吹气孔朝向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尻英俊苗崎雄裕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富通电工有限公司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