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及电陶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9437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包括:发热盘,所述发热盘一侧开口;承托座,所述承托座具有容置腔,所述发热盘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加热面板,所述加热面板位于所述发热盘的一侧,并遮盖所述开口;以及安装环,所述承托座与所述安装环抵接,所述加热面板安装于所述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将所述加热面板、发热盘及承托座固定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陶炉,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陶炉发热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发热盘与加热面板的集成,生产装配过程中,可将其作为一个模块化产品,减少了配件,降低了制作成本和装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A heating component of electric pottery furnace and electric pottery furn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及电陶炉
本技术属于烹饪器具
,尤其涉及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及电陶炉。
技术介绍
电陶炉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一种烹饪器具,其主要结构由发热盘、微晶面板、电控系统、温控系统和炉体组成。现有的电陶炉具有渐进式升温、三重热均衡、无局部高温等特点,使用电陶炉进行烹饪不易出现糊底盘、假沸腾等情况。电陶炉的烹饪方式与燃气灶一样,可煎炒、烧烤、火锅、爆炒、热奶、煲汤、慢炖等,还能配套烤盘、烤网等进行烧烤,其对锅具的材质无特殊要求,也无电磁辐射危害,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市场上存在一种电陶炉,其包括面板、底壳和发热盘,面板、底壳形成电陶炉的内墙,发热盘设置于电陶炉内腔,发热盘包括发热线圈、底盘和隔热圈,底盘的底面设有向外凸起的拱台,底壳的底面设有与拱台对应的缓冲胶圈,底盘的侧沿设有若干个承托耳,承托耳与底壳的底面之间设有弹簧,底壳上的定位螺杆穿过弹簧与承托耳的中心位置,所述承托耳、弹簧与螺杆相互配合,以实现所述发热盘的固定。上述电陶炉的发热盘的固定方式存在下述问题:(1)发热盘的固定需要单独增加多个承托耳,成本较高,生产工艺复杂且生产效率低;(2)承托耳的固定方式不牢固,容易偏位,为使发热盘紧紧贴住面板,需要增加如上所述的弹簧等弹性元件进行支承,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降低了装配效率;(3)底壳需要增加支柱及定位螺杆等配件,需要开模定做底壳,从而增加了底壳的成型成本;(4)发热盘在运输过程中易损坏,造成发热线圈易掉落等不良。综上,所述电陶炉存在制作成本高,零部件较多,装配不便,生产效率较低的缺陷。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及电陶炉,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包括:发热盘,所述发热盘一侧开口;承托座,所述承托座具有容置腔,所述发热盘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加热面板,所述加热面板位于所述发热盘的一侧,并遮盖所述开口;以及安装环,所述承托座与所述安装环抵接,所述加热面板安装于所述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将所述加热面板、发热盘及承托座固定为一体。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一体成型。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各自成型;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通过紧固件相连,或者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通过胶粘固定,或者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卡接配合。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各自成型,所述承托座具有翻边结构,所述安装环具有下限位部,所述翻边结构被压紧在所述加热面板与所述下限位部之间。所述安装环具有上限位部,所述加热面板的外缘位于所述上、下限位部之间;所述安装环的顶端高于所述加热面板的顶端。所述发热盘包括发热丝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侧的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包括隔热底盘和隔热侧环,所述发热丝布置在所述隔热底盘上,所述隔热侧环位于所述隔热底盘和所述加热面板之间。所述隔热底盘与所述隔热侧环一体成型;或者所述隔热底盘与所述隔热侧环分别独立成型,且所述隔热底盘的热导率小于所述隔热侧环的热导率。所述加热面板为平直面板,或者所述加热面板的部分区域向下凹陷;所述加热面板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发热盘的外径。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陶炉,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陶炉发热组件。所述电陶炉还包括:上盖,所述安装环与所述上盖相连,所述发热组件通过所述安装环整体安装于所述上盖;以及下盖,所述承托座与所述下盖之间存在散热空间。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中安装环将所述加热面板、发热盘及承托座固定为一体,从而实现了发热盘与加热面板的集成,生产装配过程中,可将其作为一个模块化产品。本技术中所述发热盘既可靠近加热面板以实现对面板的加热,又可集成于安装环和加热面板,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需要将发热盘固定至电陶炉下盖而需增加支撑性元件器(例如,定位螺杆、弹簧、支柱等)的弊端,从而减少了配件,降低了生产配件的次品率,降低了制作成本和装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2.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在发热盘上增加便于固定发热盘的承托耳,在下盖上增设用于安装发热盘的支撑结构而言,本技术中所述安装环、加热面板、发热盘及承托座做成一体,大幅缩减了电陶炉的整体厚度,提升了产品外观,顺应了电陶炉产品整机超薄化的发展趋势,愉悦了用户体验。3.本技术中的发热丝位于承托座及加热面板围成的容置腔内,能够防止发热盘内的热量外泄,降低了外部温升,热量集中供向加热面板,提高了加热效率。此外,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隔热结构,提高了隔热效果。4.本技术中所述安装环能够对放置在所述加热面板处的锅具产生限位作用,避免了烹饪过程中锅具的偏移或滑动,保证了烹饪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电陶炉的整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电陶炉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安装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中电陶炉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4中电陶炉的剖视图。其中,1、上盖2、加热面板3、安装环31、下限位部32、上限位部4、承托座41、翻边结构5、隔热结构51、隔热底盘52、隔热侧环6、发热丝7、下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热盘,所述发热盘一侧开口;/n承托座,所述承托座具有容置腔,所述发热盘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n加热面板,所述加热面板位于所述发热盘的一侧,并遮盖所述开口;以及/n安装环,所述承托座与所述安装环抵接,所述加热面板安装于所述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将所述加热面板、发热盘及承托座固定为一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盘,所述发热盘一侧开口;
承托座,所述承托座具有容置腔,所述发热盘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加热面板,所述加热面板位于所述发热盘的一侧,并遮盖所述开口;以及
安装环,所述承托座与所述安装环抵接,所述加热面板安装于所述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将所述加热面板、发热盘及承托座固定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各自成型;
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通过紧固件相连,或者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通过胶粘固定,或者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卡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环与所述承托座各自成型,所述承托座具有翻边结构,所述安装环具有下限位部,所述翻边结构被压紧在所述加热面板与所述下限位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陶炉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环具有上限位部,所述加热面板的外缘位于所述上、下限位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陆松元胡文飞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