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8790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及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所述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设置成连接所述翼子板前部与所述车身本体,且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用于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的第一端部和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前部连接的第二端部;所述本体上设有由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向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延伸且朝外凸出的凸脊,以将所述本体分隔成分别位于所述凸脊两侧的两个表面;所述凸脊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本体的由所述凸脊分隔开的两个所述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刚度及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前保两侧安装点通常位于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上,然而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与前保的连接处刚度及强度较弱,加之在实际车辆使用过程中,前保容易发生碰撞,因此,很容易使得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发生变形破坏。进一步地,当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发生变形破坏时,由于该结构与车身和翼子板前部均是焊接连接,因而难以从车身上拆卸下来,进而使得维修成本急剧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刚度及强度较大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维修成本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本技术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所述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刚度及强度较大。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设置成连接所述翼子板前部与所述车身本体,且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用于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的第一端部和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前部连接的第二端部;所述本体上设有由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向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延伸且朝外凸出的凸脊,以将所述本体分隔成分别位于所述凸脊两侧的两个表面;所述凸脊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本体的由所述凸脊分隔开的两个所述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与所述加强筋对应的部位的宽度小于其两端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螺栓孔,所述本体与所述车身本体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部由一片状材料经两次弯折而成“S”形,以与所述翼子板前部的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螺栓孔,与所述第二螺栓孔对应的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第二端部凸焊的凸焊螺母,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翼子板前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位置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翻边分别位于所述凸脊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凸脊的一端设有第二翻边。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一体成型。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翼子板和车身本体,还包括上述所述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连接所述翼子板前部与所述车身本体。本技术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及车辆,通过本体上设有由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向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延伸且朝外凸出的凸脊,以将所述本体分隔成分别位于所述凸脊两侧的两个表面且所述凸脊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本体的由所述凸脊分隔开的两个所述表面上。因此,极大提升了连接结构自身的刚度及强度,因而在前保发生碰撞时不容易变形。进一步地,通过所述本体与所述车身本体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翼子板前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因而当所述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变形被破坏时,较容易的从车身上拆卸下来并较容易地装上新的或者经过维修的连接结构,因而能够有效降低维修成本。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另一个角度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3再一个角度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3又一个角度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参见图3,还可以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以图3为主加以说明。所述连接结构设置成连接所述翼子板9(如图2所示)前部与所述车身本体7(如图2所示),且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本体1。本体1具有用于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的第一端部11和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前部连接的第二端部12。所述本体1上设有由所述本体1的第一端部11向所述本体1的第二端部12延伸且朝外凸出的凸脊13,以将所述本体1分隔成分别位于所述凸脊13两侧的两个表面;所述凸脊13上设置有加强筋14,所述加强筋14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本体1的由所述凸脊13分隔开的两个所述表面上。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加强筋14可以形成为方形凹槽式结构。因此,本技术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通过本体1上设有由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11向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12延伸且朝外凸出的凸脊13,以将所述本体分隔成分别位于所述凸脊13两侧的两个表面且所述凸脊上设置有加强筋14,所述加强筋14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本体的由所述凸脊13分隔开的两个所述表面上。因此,极大提升了连接结构自身的刚度及强度,因而在前保发生碰撞时不容易变形。同时,图4是图3另一个角度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3再一个角度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3又一个角度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本体1的与所述加强筋14对应的部位的宽度小于其两端的宽度。这是由于在凸脊13上设置有加强筋14,并且如图3所示,加强筋14最好位于所述本体1的中部。如此,连接结构的中部的强度较强,因而在保证连接结构刚度以及强度的前提下,可以在连接结构的中部适当缩小尺寸,如此,一方面可以节省制作连接结构的材料,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连接结构的重量,因而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端部11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螺栓孔15,所述本体1与所述车身本体7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在这里,所述第一螺栓孔15有两个,所述车身本体7对应所述第一螺栓孔15的位置上凸焊有凸焊螺栓,如此,所述连接结构通过工装定位找到在车身上的位置后,就能够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同时,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端部12由一片状材料经两次弯折而成“S”形,以与所述翼子板9前部的形状相匹配。并且所述第二端部12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螺栓孔21,与所述第二螺栓孔21对应的位置处设有与所述连接端2凸焊的凸焊螺母22,所述连接端2与所述翼子板9前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在这里,所述第二螺栓孔21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二端部12不同的平面上。如此,在保证连接结构与翼子板9前部连接强度的情况下,不但可以节省材料用量,还可以减少制造工序(如减少第三个凸焊螺母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设置成连接所述翼子板前部与所述车身本体,且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用于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的第一端部和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前部连接的第二端部;/n所述本体上设有由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向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延伸且朝外凸出的凸脊,以将所述本体分隔成分别位于所述凸脊两侧的两个表面;所述凸脊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本体的由所述凸脊分隔开的两个所述表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设置成连接所述翼子板前部与所述车身本体,且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用于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的第一端部和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前部连接的第二端部;
所述本体上设有由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向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延伸且朝外凸出的凸脊,以将所述本体分隔成分别位于所述凸脊两侧的两个表面;所述凸脊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本体的由所述凸脊分隔开的两个所述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加强筋对应的部位的宽度小于其两端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螺栓孔,所述本体与所述车身本体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前部与车身本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由一片状材料经两次弯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