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8787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的车架包括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的纵梁,纵梁上设置有防撞梁。防撞梁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于前轮的后方,防撞梁沿其轴向方向具有靠近前轮的支撑端和远离前轮的固定端,固定端固定于纵梁,支撑端固定于车辆的A柱。在纵梁上增加防撞梁,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可以有效阻止前轮在受到碰撞后朝驾驶员位置移动,避免驾驶员受伤。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对于非承载式车身汽车来说,在汽车发生正面偏置碰撞时,前车轮在受到壁障或者障碍物传递过来的碰撞力之后,在后续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偏转,从而挤压车身前地板,造成前地板侵入量过大甚至撕裂,从而将车轮推向车辆的客舱,对驾乘人员的下肢造成严重伤害。为解决上述问题,有的车企在纵梁上安装可弹出的可充气元件,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将可充气元件进行充气,阻挡前轮向驾驶员所在位置移动。但是,该结构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车辆中防撞装置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改变碰撞力的传递路径,有效降低车辆纵梁的变形。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其包括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的纵梁;前轮,设置于车架;防撞梁,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于前轮的后方,防撞梁沿其轴向方向具有靠近前轮的支撑端和远离前轮的固定端,固定端固定于纵梁,支撑端固定于车辆的A柱。可选地,纵梁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上下设置的上纵梁和下纵梁,上纵梁和下纵梁之间固定有竖撑梁,防撞梁的固定端固定于竖撑梁。可选地,支撑端通过横撑梁固定于A柱。可选地,支撑端朝向前轮的位置设置有防撞板。可选地,防撞梁的轴向方向与车辆的长度方向一致。可选地,防撞梁为可溃缩式防撞梁。可选地,纵梁包括设置于车辆前舱的支撑段、过渡段和沿车辆行驶方向向车尾延伸的车身段,竖撑梁设置于车身段和过渡段交接的位置。可选地,沿车辆宽度方向车架包括相互对称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包括第一上纵梁和第一下纵梁,第二纵梁包括第二上纵梁和第二下纵梁。可选地,在支撑段和过渡段位置处第一上纵梁到第二上纵梁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下纵梁到第二下纵梁之间的距离;在车身段位置处第一上纵梁到第二上纵梁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下纵梁到第二下纵梁之间的距离。可选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的距离沿车辆长度方向逐渐增大。本技术的车辆的车架包括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的纵梁,纵梁上设置有防撞梁。防撞梁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于前轮的后方,防撞梁沿其轴向方向具有靠近前轮的支撑端和远离前轮的固定端,固定端固定于纵梁,支撑端固定于车辆的A柱。在纵梁上增加防撞梁,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可以有效阻止前轮在受到碰撞后朝驾驶员位置移动,避免驾驶员受伤。进一步地,本技术的防撞梁的轴向方向与车身长度方向一致,设置于前轮后方的防撞梁可以将车轮受到的撞击力传递至后面的纵梁,增加碰撞力的传力路径,避免Kickdown区域发生过大变形,提高车辆碰撞安全性能。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前端的示意性平面图;图2是图1所示车辆上安装防撞梁区域的示意性立体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前舱,2-摆臂,3-前轮,4-防撞板,5-下纵梁,6-上纵梁,7-竖撑梁,8-防撞梁,9-横撑梁,10-A柱,11-kickdown区域,12-支撑段,13-过渡段,14-车身段。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前端的示意性平面图。图2是图1所示车辆上安装防撞梁8区域的示意性立体图。下面参照图1和图2来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前后”“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的车辆中,车架上设置有沿车辆行驶方向延伸的纵梁。车辆的前轮3通过摆臂2安装于前舱1处。沿车身长度方向从前到后,纵梁依次包括支撑段12、过渡段13和车身段14。支撑段12位于前舱1区域,过渡段13部分在kickdown区域11,车身段14则是向后延伸的区域。过渡段13连接支撑段12和车身段14。为了防止前轮3在受到撞击力后,直接将撞击力传递到Kickdown区域11,导致过渡段13弯折,前轮3侵入驾驶室,特别地,在前轮3的后方设置一个防撞梁8,防撞梁8可以为管状结构,这样成型简单,不需要单独开设模具。优选地,防撞梁8为可溃缩防撞梁8。防撞梁8沿其轴向方向具有靠近前轮3的支撑端和远离前轮3的固定端,固定端固定于纵梁,支撑端固定于车辆的A柱10。在纵梁上增加防撞梁8,防撞梁8将一部分碰撞力直接传递到Kickdown区域11后部,增加有效的碰撞力传递路径,在碰撞过程中,防撞梁8可大幅降低Kickdown区域11的变形,使前舱1区域吸能更充分,降低车体减速度。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可以有效阻止前轮3在受到碰撞后朝驾驶员位置移动,避免驾驶员受伤。继续参考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纵梁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上下设置的上纵梁6和下纵梁5,下纵梁5和上纵梁6焊接在前舱1上。上纵梁6和下纵梁5之间固定有竖撑梁7,防撞梁8的固定端固定于竖撑梁7。具体地,防撞梁8的固定端焊接在竖撑梁7中间处。竖撑梁7上下两端分别焊接在下纵梁5和上纵梁6上。支撑端通过横撑梁9固定于A柱10。具体地,防撞梁8中间焊接在横撑梁9前端处,横撑梁9焊接在A柱10上。为了增加防撞面积,支撑端朝向前轮3的位置设置有防撞板4。防撞板4焊接在防撞梁8前端上。继续参考图1,支撑梁的轴向方向与车辆的长度方向基本一致。竖撑梁7设置于车身段14和过渡段13交接的位置。这样,防撞梁8受到车轮撞击后,力的传递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可以有效的将力传递至纵梁的车身段14,以避开过渡段13。在本实施例中,以简单的结构解决Kickdown区域11变形过大问题,显著提高车辆碰撞安全性能;由于各个零部件均采用管状梁结构,不需要额外开模,工艺易实现,成本低。碰撞过程如下:当发生车辆前碰,前舱1前端吸能盒等发生溃缩吸收能量;当变形到一定程度,车轮将参与碰撞,拉扯摆臂2向后发生变形。此时,防撞板4将抵住车轮,防止车轮继续沿下纵梁5和上纵梁6变形,避免通过摆臂2拉扯前舱1发生不合理变形而导致吸能不充分,进而避免因车辆减速度过大以造成人员伤害。防撞板4抵住车轮后,通过防撞梁8、竖撑梁7和横撑梁9传递至下纵梁5和上纵梁6上,增加碰撞力传递路径,减轻kickdown区域11受力大小,增加结构强度。在一个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沿车辆宽度方向车架包括相互对称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包括第一上纵梁6和第一下纵梁5,第二纵梁包括第二上纵梁6和第二下纵梁5。在支撑段12和过渡段13第一上纵梁6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架,其包括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的纵梁;/n前轮,设置于所述车架;/n防撞梁,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于所述前轮的后方,所述防撞梁沿其轴向方向具有靠近所述前轮的支撑端和远离所述前轮的固定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纵梁,所述支撑端固定于所述车辆的A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其包括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的纵梁;
前轮,设置于所述车架;
防撞梁,沿车辆行驶方向设置于所述前轮的后方,所述防撞梁沿其轴向方向具有靠近所述前轮的支撑端和远离所述前轮的固定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纵梁,所述支撑端固定于所述车辆的A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梁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上下设置的上纵梁和下纵梁,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之间固定有竖撑梁,所述防撞梁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竖撑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端通过横撑梁固定于所述A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支撑端朝向所述前轮的位置设置有防撞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防撞梁的轴向方向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邦荣闫高峰韩旭吴泽勋包国建吴鹏徐福慧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