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6060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2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座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包括:跌落台、吸能缓冲元件、配重平台、力传感器、装夹立柱、立柱加强梁、顶部加强梁Ⅰ和顶部加强梁Ⅱ;装夹立柱对称的布置在配重平台相对的两侧;立柱加强梁对称的设置配重平台相对的另两侧;装夹立柱上部设置顶部加强梁Ⅱ,立柱加强梁上部设置顶部加强梁Ⅰ;力传感器与吸能缓冲元件连接;吸能缓冲元件为压缩/拉伸型,吸能缓冲元件一端与配重平台相连,另一端与跌落台/顶部加强梁Ⅰ相连。本申请通过设置导轨滑块机构及可重复使用的吸能部件;有效的测试缓冲吸能元件动态性,降低了假人座椅系统测试缓冲吸能元件跌落试验的难度。

A drop test-bed for energy absorbing buffer elem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
本技术涉及座椅吸能缓冲
,具体涉及一种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
技术介绍
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装甲防护车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显的减少了人员的伤亡。特种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研究对保障乘员生命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当前爆炸防护座椅吸能缓冲组件主要是借鉴航天飞船和军用直升机座椅结构,且在爆炸防护座椅吸能缓冲组件的动态特性研究还不够完全成熟。爆炸环境是缓冲吸能材料超高速应变率范围,座椅接受高频高加速度的响应,在这种条件下测试材料的动态特性十分困难。因此需要一种缓冲吸能组件动态特性测试方法,来更好的设计爆炸防护座椅,减少乘员损伤的风险。现有的乘员约束系统产品的抗爆炸冲击能力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且现有技术中爆炸冲击下动态的测试缓冲吸能组件参数的专门的实验设备,研究的很少。进一步的,现有技术中座椅假人占用空间大,且对于固定的座椅假人,不能方便的调整吸能缓冲元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吸能缓冲元件无法采用同样的设备进行测试,吸能缓冲元件可重复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包括:跌落台、吸能缓冲元件、配重平台、力传感器、装夹立柱、立柱加强梁、顶部加强梁Ⅰ和顶部加强梁Ⅱ;所述装夹立柱和立柱加强梁下端固定在跌落台上,所述装夹立柱对称的布置在配重平台相对的两侧,用于约束配重平台,使其只在垂直方向运动,且不对配重平台起到与重力相对应的力;所述立柱加强梁对称的设置配重平台相对的另两侧;所述装夹立柱上部设置顶部加强梁Ⅱ,所述立柱加强梁上部设置顶部加强梁Ⅰ,所述顶部加强梁Ⅰ和顶部加强梁Ⅱ间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形成矩形框架;所述力传感器与吸能缓冲元件连接,用于记录吸能缓冲元件在跌落过程中受力大小;所述吸能缓冲元件为压缩/拉伸型,吸能缓冲元件一端与配重平台相连,另一端与跌落台/顶部加强梁Ⅰ相连,对应的当整个跌落测试台跌落时,吸能缓冲元件处于压缩吸能/拉伸吸能状态。进一步的,所述跌落台上、配重平台正下方设置激光位移传感器,用于记录跌落冲击后垂直方向吸能缓冲元件的压缩/拉伸量。进一步的,所述装夹立柱下部通过底部加强梁固定在跌落台上,所述立柱加强梁通过底部加强梁固定在跌落台上,所述底部加强梁固定设置在跌落台上,所述底部加强梁间两端连接,形成矩形的框架。进一步的,所述装夹立柱为两根,配重平台相对的两侧各设置一根,且每根装夹立柱设置在相应的底部加强梁和顶部加强梁Ⅱ的中间位置。进一步的,所述立柱加强梁为四根,所述配重平台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两根,每侧的两根立柱加强梁均匀的设置在相应的底部加强梁和顶部加强梁Ⅰ上。进一步的,所述装夹立柱内侧面上装有导轨,所述配重平台与装夹立柱相对应的侧面设有通过平台连接块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在导轨上滑动。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缓冲元件为压缩型时,所述吸能缓冲元件一端与跌落台相连,另一端与配重平台相连;吸能缓冲元件与跌落台相连的一侧通过传感器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有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与跌落台通过连接块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缓冲元件通过平台连接件与配重平台连接;所述吸能缓冲元件为多个、且均匀分布。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缓冲元件为拉伸型时,所述吸能缓冲元件一端通过连接块与顶部加强梁Ⅰ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块与配重平台连接,所述吸能缓冲元件与配重平台相连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力传感器,连接力传感器之后与连接块和配重平台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缓冲元件为多个,且均匀的设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本申请提供的缓冲吸能元件测试台,通过设置导轨滑块机构及可重复使用的吸能部件;有效的测试缓冲吸能元件动态性,降低了假人座椅系统测试缓冲吸能元件跌落试验的难度,因可重复使用,也大大的降低了成本。(2)本申请提供的缓冲吸能元件测试台,通过配重平台的可调节性,可以代替不同重量的座椅假人系统测试缓冲吸能元件的效果,进一步的提高测试台的可用性。(3)本申请提供的缓冲吸能元件测试台,可以通过更换传感器和缓冲吸能组件的位置,实现拉/压式缓冲吸能组件的测试,结构简单可方便拆卸。(4)本申请提供的缓冲吸能元件测试台,加载输入边界条件稳定,测试结果可信度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本申请缓冲吸能元件测试台测压缩式元件三维示意图。图2本申请缓冲吸能元件测试台测拉伸式元件三维示意图。图3本申请缓冲吸能元件测试台测拉伸式元件主视图。图4本申请缓冲吸能元件测试台测拉伸式元件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导轨,2-顶部加强梁Ⅰ,3-立柱加强梁,4-配重平台,5-平台连接件,6-跌落台,7-钢弹簧,8-吸能缓冲元件,9-传感器连接件,10-力传感器,11-激光位移传感器,12-连接块,13-平台连接块,14-底部加强梁,15-滑块,16-顶部加强梁Ⅱ,17-装夹立柱,18-力传感器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座椅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包括配重平台、吸能缓冲元件、底部加强梁、顶部加强梁Ⅰ,滑块、导轨、力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所述配重平台4通过螺栓、平台连接块13与滑块导轨机构连接,约束跌落冲击过程中配重平台垂直方向运动,该缓冲吸能构件不受能量冲击可方便拆卸,从而实现多次测试吸能缓冲元件8的动态特性。所述吸能缓冲元件具有可替代性和重复性,根据所需要缓冲吸能构件通过平台连接件与配重平台连接,使其可以达到吸收平台冲击能量的作用。所述力传感器10通过传感器连接件9与吸能缓冲元件8可拆卸连接,所述力传感器10与跌落台6通过连接块12连接,实现座椅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够记录吸能缓冲元件8力的大小。所述跌落台6上方,配重平台4正下方设置激光位移传感器11,用于记录冲击后垂直方向缓冲吸能构件8压缩/拉伸量。所述4根底部加强粱14设置在跌落台6上方,纵向设置4根立柱加强粱3,纵向设置两根装夹立柱17设置螺栓孔用于连接导轨1、滑块15机构使其能约束配重平台4垂直方向运动。所述立柱加强粱3之间对称分布,与4根顶部加强粱连接。缓冲吸能构件8对称放置,当冲击结束后,当配重平台4受力消失后吸能组件可通过滑块导轨机构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实施例1:缓冲吸能元件测试台测试压缩式元件如图1所示,一种座椅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整个测试台是通过螺栓连接在跌落台6上的,配重平台4通过螺栓与平台连接块13、滑块15、导轨1连接,约束跌落冲击过程中配重平台垂直方向运动,滑块导轨系统不受能量冲击可恢复到初始状态。图1所示是一种压缩式吸能缓冲组件8,配重平台4上配重来代替假人座椅系统的重量,滑轨导轨系统不受重力只提供垂直方向的约束,缓冲吸能构件8承受配重平台力,跌落冲击过程中,力传感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跌落台(6)、吸能缓冲元件(8)、配重平台(4)、力传感器(10)、装夹立柱(17)、立柱加强梁(3)、顶部加强梁Ⅰ(2)和顶部加强梁Ⅱ(16);/n所述装夹立柱(17)和立柱加强梁(3)下端固定在跌落台(6)上,所述装夹立柱(17)对称的布置在配重平台(4)相对的两侧,用于约束配重平台(4),使其只在垂直方向运动,且不对配重平台(4)起到与重力相对应的力;所述立柱加强梁(3)对称的设置配重平台(4)相对的另两侧;所述装夹立柱(17)上部设置顶部加强梁Ⅱ(16),所述立柱加强梁(3)上部设置顶部加强梁Ⅰ(2),所述顶部加强梁Ⅰ(2)和顶部加强梁Ⅱ(16)间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形成矩形框架;/n所述力传感器(10)与吸能缓冲元件(8)连接,用于记录吸能缓冲元件(8)在跌落过程中受力大小;/n所述吸能缓冲元件(8)为压缩/拉伸型,吸能缓冲元件(8)一端与配重平台(4)相连,另一端与跌落台(6)/顶部加强梁Ⅰ(2)相连,对应的当整个跌落测试台跌落时,吸能缓冲元件(8)处于压缩吸能/拉伸吸能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缓冲元件跌落测试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跌落台(6)、吸能缓冲元件(8)、配重平台(4)、力传感器(10)、装夹立柱(17)、立柱加强梁(3)、顶部加强梁Ⅰ(2)和顶部加强梁Ⅱ(16);
所述装夹立柱(17)和立柱加强梁(3)下端固定在跌落台(6)上,所述装夹立柱(17)对称的布置在配重平台(4)相对的两侧,用于约束配重平台(4),使其只在垂直方向运动,且不对配重平台(4)起到与重力相对应的力;所述立柱加强梁(3)对称的设置配重平台(4)相对的另两侧;所述装夹立柱(17)上部设置顶部加强梁Ⅱ(16),所述立柱加强梁(3)上部设置顶部加强梁Ⅰ(2),所述顶部加强梁Ⅰ(2)和顶部加强梁Ⅱ(16)间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形成矩形框架;
所述力传感器(10)与吸能缓冲元件(8)连接,用于记录吸能缓冲元件(8)在跌落过程中受力大小;
所述吸能缓冲元件(8)为压缩/拉伸型,吸能缓冲元件(8)一端与配重平台(4)相连,另一端与跌落台(6)/顶部加强梁Ⅰ(2)相连,对应的当整个跌落测试台跌落时,吸能缓冲元件(8)处于压缩吸能/拉伸吸能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跌落测试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跌落台(6)上、配重平台(4)正下方设置激光位移传感器(11),用于记录跌落冲击后垂直方向吸能缓冲元件(8)的压缩/拉伸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跌落测试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夹立柱(17)下部通过底部加强梁(14)固定在跌落台(6)上,所述立柱加强梁(3)通过底部加强梁(14)固定在跌落台(6)上,所述底部加强梁(14)固定设置在跌落台(6)上,所述底部加强梁(14)间两端连接,形成矩形的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跌落测试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夹立柱(17)为两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进成熊鹏宇王显会彭兵张明周云波孙晓旺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