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属纳米线或片的制作方法及纳米线或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纳米线或片的制作方法及纳米线或片。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半导体器件的运算速度以及集成度的要求逐步提高,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CriticalDimension,CD)逐步变小。基于用户对运算速度以及集成度的需求,纳米线应运而生。纳米线是指在横向上被限制在100纳米以下(纵向没有限制)的一维结构。悬置纳米线是指纳米线在真空条件下末端被固定。典型的纳米线的纵横比在1000以上,因而常将其作为一维结构。随着集成电路先进互联工艺的研究进行,Ru,Co,Mo等金属纳米线材料研究成为热点,但是这些材料不论采用干法还是湿法都极难刻蚀。目前针对Ru,Co等金属,主要还是采用剥离(liftoff)、大马士革和侧墙转移直接刻蚀的方式,剥离工艺分辨率受限制,大马士革工艺复杂,采用侧墙转移直接刻蚀金属纳米线,纳米线截面形状不可控,不能灵活控制纳米线的宽度和厚度,而且对纳米线存在等离子损伤。因此,如何制作一种工艺简单,且能够灵活控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属纳米线或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在衬底上依次交替生长若干层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在顶层所述第二薄膜上涂覆光阻层;/n在所述光阻层光刻形成图形,所述图形包括两相对分布的平板区域,以及连接两所述平板区域的若干线条;/n刻蚀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形成所述图形;/n刻蚀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去除底层所述第一薄膜上的所述图形中的所述若干线条,使底层所述第二薄膜上的所述图形中的所述若干线条呈悬空状;/n钝化刻蚀后的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n在钝化后的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上表面溅射金属薄膜,形成金属纳米线或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纳米线或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衬底上依次交替生长若干层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在顶层所述第二薄膜上涂覆光阻层;
在所述光阻层光刻形成图形,所述图形包括两相对分布的平板区域,以及连接两所述平板区域的若干线条;
刻蚀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形成所述图形;
刻蚀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去除底层所述第一薄膜上的所述图形中的所述若干线条,使底层所述第二薄膜上的所述图形中的所述若干线条呈悬空状;
钝化刻蚀后的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
在钝化后的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上表面溅射金属薄膜,形成金属纳米线或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长方式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或外延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刻蚀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形成所述图形,并刻蚀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去除底层所述第一薄膜上的所述图形中的所述若干线条,使底层所述第二薄膜上的所述图形中的所述若干线条呈悬空状,步骤包括:
干法各向异性刻蚀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刻蚀后的侧壁形状为倒梯形或陡直,所述倒梯形底角范围是700~900;
去除所述光阻层;
干法各向同性选择性刻蚀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直至把所述第一薄膜上的所述图形中的所述若干线条掏空,使所述第二薄膜上的所述图形中的所述若干线条呈悬空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刻蚀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形成所述图形,并刻蚀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去除底层所述第一薄膜上的所述图形中的所述若干线条,使底层所述第二薄膜上的所述图形中的所述若干线条呈悬空状,步骤包括:
干法各向异性刻蚀顶层所述第二薄膜,刻蚀后的顶层所述第二薄膜侧壁为陡直;
去除所述光阻层,在顶层所述第二薄膜上表面、侧壁和顶层所述第一薄膜上表面生长第三薄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杰,刘耀东,周娜,王桂磊,高建峰,李永亮,罗军,赵超,王文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