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立新专利>正文

平面交通系统及具有其的城市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4207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6: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平面交通系统及具有其的城市交通系统。其中,平面交通系统包括多组道路和至少一个安全岛,多组道路围绕一个交叉路口设置,其中,多组道路中的至少一组道路包括:第三右转下行车道,位于直行下行车道内;第一右转上行车道,与第三右转下行车道连通且位于上行车道内;第二右转上行车道,与第一右转上行车道和道路逆时针方向的相邻的道路连通且设置在安全岛远离交叉路口的一侧;其中,逆向左转车辆依次通过与道路相对设置的另一个道路的上行车道、第三右转下行车道、第一右转上行车道及第二右转上行车道后行驶至与道路顺时针方向的相邻道路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交通系统的上行车道与左转车道上的车辆易发生碰撞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面交通系统及具有其的城市交通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交通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平面交通系统及具有其的城市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十字路口处直行车道(上行车道)与左转车道遵循同一信号灯指示通行,即直行车辆与左转车辆交叉行驶,存在线路交叉的情况,不仅降低了通行效率,而且还会发生直行车辆与左转车辆相互碰撞的交通事故,影响了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面交通系统及具有其的城市交通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交通系统的上行车道与左转车道上的车辆易发生碰撞、易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平面交通系统,平面交通系统包括多组道路和至少一个安全岛,多组道路围绕一个交叉路口设置,其中,多组道路中的至少一组道路包括:第三右转下行车道,位于直行下行车道内;第一右转上行车道,与第三右转下行车道连通,且第一右转上行车道位于上行车道内;第二右转上行车道,与第一右转上行车道和道路逆时针方向的相邻的道路连通,且第二右转上行车道设置在安全岛远离交叉路口的一侧;其中,逆向左转车辆依次通过与道路相对设置的另一个道路的上行车道、第三右转下行车道、第一右转上行车道及第二右转上行车道后行驶至与道路顺时针方向的相邻道路上。进一步地,道路的左转上行道路包括:第一左转上行车道,与交叉路口相距预设距离,且第一左转上行车道位于上行车道内;第二左转上行车道,与第一左转上行车道连通,且第二左转上行车道设置在右转下行车道与直行下行车道之间;第三左转上行车道,与第二左转上行车道和道路顺时针方向的相邻道路连通,且第三左转上行车道设置在安全岛远离交叉路口的一侧;其中,左转上行车辆依次通过第一左转上行车道、第二左转上行车道及第三左转上行车道后行驶至与道路顺时针方向的相邻道路上。进一步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位于第一左转上行车道的远离道路的中央的一侧。进一步地,多组道路中至少一组道路还包括:调整区,调整区包括子调整区,通过子调整区将第一左转上行车道和第二左转上行车道连通,子调整区用于将行驶在第一左转上行车道上的左转上行车辆引导至第二左转上行车道上;和/或通过子调整区将第三右转下行车道和第一右转上行车道连通,子调整区用于将行驶在第三右转下行车道上的逆向左转车辆引导至第一右转上行车道上。进一步地,子调整区包括第一调整车道,第一调整车道与第一左转上行车道及第二左转上行车道之间呈钝角设置。进一步地,调整区还包括第二调整车道,多组道路中的至少一组道路的直行下行车道包括:第一直行下行车道,第二直行下行车道,与第一直行下行车道平行设置,通过第二调整车道将第一直行下行车道与第二直行下行车道连通,且第二调整车道与第一直行下行车道和第二直行下行车道之间呈钝角设置。进一步地,调整区还包括第三调整车道,通过第三调整车道将第一右转上行车道和第二右转上行车道连通,且第三调整车道与第一右转上行车道和第二右转上行车道呈钝角设置。进一步地,多组道路中至少一组道路的右转下行车道包括:第一右转下行车道;第二右转下行车道,与第一右转下行车道平行设置,第二右转下行车道设置在第三左转上行车道远离交叉路口的一侧;过渡车道,通过过渡车道将第一右转下行车道和第二右转下行车道连通,且过渡车道与第一右转下行车道和第二右转下行车道均呈钝角设置。进一步地,多组道路中至少一组道路还包括:辅助通道,通过辅助通道将道路的路牙和安全岛连通,且辅助通道穿过第二右转下行车道和第三左转上行车道。进一步地,多组道路中至少一组道路还包括:隔离带,设置在上行车道与直行下行车道之间,用于隔离道路的上行车辆和下行车辆,其中,子调整区与隔离带避让设置。进一步地,沿从隔离带到道路的路牙的方向上,上行车道的停车线逐渐靠近安全岛设置。进一步地,多组道路中至少一组道路还包括:第一交通信号灯,用于指示行驶于子调整区的车辆的行驶状态;第二交通信号灯,用于指示行驶于交叉路口的车辆的行驶状态;第三交通信号灯,用于指示行驶于第三左转上行车道的车辆的行驶状态;第四交通信号灯,用于指示行驶于右转上行车道的车辆的行驶状态;第五交通信号灯,用于指示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进一步地,第一交通信号灯包括第一直行信号灯、第一左转信号灯及第一逆向左转信号灯;第二交通信号灯包括第二直行信号灯;第三交通信号灯包括第二左转信号灯;第四交通信号灯包括右转信号灯;第五交通信号灯包括第一行人及非机动车信号灯和第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信号灯,其中,第一行人及非机动车信号灯设置在与直行车道平行的方向上,第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信号灯设置在与第三左转上行车道垂直的方向上。进一步地,第一直行信号灯和第一左转信号灯同步开启绿灯指示,第一左转信号灯比第一直行信号灯提前第一预设时间开启红灯指示。进一步地,第二直行信号灯比第一直行信号灯滞后第二预设时间开启绿灯指示,第二直行信号灯比第一直行信号灯滞后第三预设时间开启红灯指示。进一步地,第二左转信号灯比第一左转信号灯滞后第四预设时间开启绿灯指示,第二左转信号灯比第一左转信号灯滞后第五预设时间开启红灯指示。进一步地,第一逆向左转信号灯开启绿灯指示时,第一直行信号灯开启红灯指示;第一逆向左转信号灯开启红灯指示时,第一直行信号灯开启绿灯指示。进一步地,多组道路中至少一组道路还包括:减速指示牌,设置在调整区的一侧,减速指示牌用于指示行驶于调整区的车辆按照建议车速行驶。进一步地,多组道路中至少一组道路还包括:第一栅栏,设置在第二左转上行车道的两侧,用于将行驶在第二左转上行车道上的车辆与道路的路牙隔离。进一步地,多组道路中至少一组道路还包括:第二栅栏,设置在第三左转上行车道的两侧,用于将行驶在第三左转上行车道上的车辆与道路的路牙隔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城市交通系统,包括上述的平面交通系统,且平面交通系统为多个。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多组道路中的至少一组道路包括第三右转下行车道、第一右转上行车道及第二右转上行车道。其中,第三右转下行车道位于直行下行车道内。第一右转上行车道与第三右转下行车道连通,且第一右转上行车道位于上行车道内。第二右转上行车道与第一右转上行车道和道路逆时针方向的相邻的道路连通,且第二右转上行车道设置在安全岛远离交叉路口的一侧。这样,在逆向左转车辆通行过程中,车辆依次通过与道路相对设置的另一道路的上行车道、该道路的第三右转下行车道、第一右转上行车道及第二右转上行车道后行驶至与道路顺时针方向的相邻道路上,以实现车辆的逆向左转。在上述过程中,车辆先驶入与其相对的道路上,再右转至与其顺时针方向相邻的道路上,以实现车辆的左转,进而避免了直行车辆与左转车辆碰撞、摩擦的现象,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交通系统的上行车道与左转车道上的车辆易发生碰撞、易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提升了交通系统的安全系数。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面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交通系统包括多组道路和至少一个安全岛(10),多组所述道路围绕一个交叉路口(20)设置,其中,多组所述道路中的至少一组所述道路包括:/n第三右转下行车道(81),位于直行下行车道(33)内;/n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与所述第三右转下行车道(81)连通,且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位于上行车道(32)内;/n第二右转上行车道(83),与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和所述道路逆时针方向的相邻的道路连通,且所述第二右转上行车道(83)设置在所述安全岛(10)远离所述交叉路口(20)的一侧;/n其中,逆向左转车辆依次通过与所述道路相对设置的另一个道路的上行车道(32)、所述第三右转下行车道(81)、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及所述第二右转上行车道(83)后行驶至与所述道路顺时针方向的相邻道路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面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交通系统包括多组道路和至少一个安全岛(10),多组所述道路围绕一个交叉路口(20)设置,其中,多组所述道路中的至少一组所述道路包括:
第三右转下行车道(81),位于直行下行车道(33)内;
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与所述第三右转下行车道(81)连通,且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位于上行车道(32)内;
第二右转上行车道(83),与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和所述道路逆时针方向的相邻的道路连通,且所述第二右转上行车道(83)设置在所述安全岛(10)远离所述交叉路口(20)的一侧;
其中,逆向左转车辆依次通过与所述道路相对设置的另一个道路的上行车道(32)、所述第三右转下行车道(81)、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及所述第二右转上行车道(83)后行驶至与所述道路顺时针方向的相邻道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的左转上行道路包括:
第一左转上行车道(31),与所述交叉路口(20)相距预设距离,且所述第一左转上行车道(31)位于上行车道内;
第二左转上行车道(34),与所述第一左转上行车道(31)连通,且所述第二左转上行车道(34)设置在右转下行车道与所述直行下行车道(33)之间;
第三左转上行车道(36),与所述第二左转上行车道(34)和所述道路顺时针方向的相邻道路连通,且所述第三左转上行车道(36)设置在所述安全岛(10)远离所述交叉路口(20)的一侧;
其中,左转上行车辆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左转上行车道(31)、所述第二左转上行车道(34)及所述第三左转上行车道(36)后行驶至与所述道路顺时针方向的相邻道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位于所述第一左转上行车道(31)的远离所述道路的中央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所述道路中至少一组所述道路还包括:
调整区(40),所述调整区(40)包括子调整区,通过所述子调整区将所述第一左转上行车道(31)和所述第二左转上行车道(34)连通,所述子调整区用于将行驶在所述第一左转上行车道(31)上的所述左转上行车辆引导至所述第二左转上行车道(34)上;和/或
通过所述子调整区将所述第三右转下行车道(81)和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连通,所述子调整区用于将行驶在所述第三右转下行车道(81)上的所述逆向左转车辆引导至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调整区包括第一调整车道(41),所述第一调整车道(41)与所述第一左转上行车道(31)及所述第二左转上行车道(34)之间呈钝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面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区还包括第二调整车道(42),多组所述道路中的至少一组所述道路的所述直行下行车道(33)包括:
第一直行下行车道(331),
第二直行下行车道(332),与所述第一直行下行车道(331)平行设置,通过所述第二调整车道(42)将所述第一直行下行车道(331)与所述第二直行下行车道(332)连通,且所述第二调整车道(42)与所述第一直行下行车道(331)和所述第二直行下行车道(332)之间呈钝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区(40)还包括第三调整车道(43),通过所述第三调整车道(43)将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和所述第二右转上行车道(83)连通,且所述第三调整车道(43)与所述第一右转上行车道(82)和所述第二右转上行车道(83)呈钝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道路中至少一组所述道路的所述右转下行车道(35)包括:
第一右转下行车道(351);
第二右转下行车道(352),与所述第一右转下行车道(351)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右转下行车道(352)设置在所述第三左转上行车道(36)远离所述交叉路口(20)的一侧;
过渡车道(353),通过所述过渡车道(353)将所述第一右转下行车道(351)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立新贾志光
申请(专利权)人:周立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