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莆田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河道清淤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0058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清淤船,包括船体、淤泥泵送装置和升降装置,船体为双体船结构,包括两个单船体和船体连接面,船体连接面上设有支架,淤泥泵送装置设置于双体船两个单船体之间的船体连接面上,包括驱动马达、污泥泵、抽泥管和排泥管,升降装置包括液压杆,液压杆的两端分别与船体的支架及抽泥管相铰接,通过采用双体船结构,使得船体在内河中转移时速度较高,且稳定性较强,在船体上设置的淤泥泵送装置,抽泥管由两个单船体之间伸向河道内,避免了抽泥管和船体之间水流的相互扰动,提高了在移动过程中船体及抽泥管工作时的稳定性,通过升降装置实现了对抽泥管伸入河内的深度,实现对不同位置淤泥的抽吸操作。

A river dredging shi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清淤船
本技术涉及环卫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河道清淤船。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位于城区内的河道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排放压力,河道常年累月地流动,河底常常堆积有大量的杂物及淤泥,淤泥及杂物的累积,会使得河道内水流量逐渐减少,甚至造成河道堵塞。而在现有的解决方案中,常常采用将内河断流,人工下河道进行清淤作业的方式进行清理,而该类处理方法在断流内河时处理成本高,风险较大,且不利于内河上游流体的疏通,对市政管理造成非常大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河道清淤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将内河断流的清理方式处理成本高,风险较大,且不利于内河上游流体的疏通,对市政管理造成非常大的麻烦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河道清淤船,包括船体、淤泥泵送装置和升降装置;所述船体为双体船结构,包括两个单船体和船体连接面,船体连接面上设有支架;所述淤泥泵送装置设置于双体船两个单船体之间的船体连接面上,包括驱动马达、污泥泵、抽泥管和排泥管,污泥泵包括动力输入端、入料端和出料端,驱动马达与污泥泵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抽泥管的一端与污泥泵的入料端柔性连接,抽泥管通过支架铰接于船体连接面上,抽泥管的进料端向两个单船体之间的下方延伸,排泥管的一端与污泥泵的出料端相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液压杆,液压杆的两端分别与船体的支架及抽泥管相铰接。进一步地,河道清淤船还包括淤泥搅拌装置,淤泥搅拌装置设置于抽泥管的入料端,包括搅拌马达和搅拌螺旋桨,所述搅拌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与搅拌螺旋桨传动连接,搅拌螺旋桨设置于抽泥管的入料口方向上。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螺旋桨的桨叶的长宽高尺寸为240mmx50mmx20mm。进一步地,还包括预压弹簧,所述预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船体的支架和抽泥管的顶面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马达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污泥泵传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皮带的数量为两个以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污泥转运箱,所述污泥转运箱设置于船体连接面上,淤泥泵送装置的排泥管出料端朝向污泥转运箱方向。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采用双体船结构,使得船体在内河中转移时速度较高,且稳定性较强,在船体上设置的淤泥泵送装置,抽泥管由两个单船体之间伸向河道内,避免了抽泥管和船体之间水流的相互扰动,提高了在移动过程中船体及抽泥管工作时的稳定性,通过升降装置实现了对抽泥管伸入河内的深度,实现对不同位置淤泥的抽吸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河道清淤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河道清淤船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河道清淤船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1、船体;102、单船体;103、船体连接面;104、支架;105、污泥转运箱;201、淤泥泵送装置;202、驱动马达;203、污泥泵;204、抽泥管;205、排泥管;206、预压弹簧;301、升降装置;401、淤泥搅拌装置;402、搅拌马达;403、搅拌螺旋桨。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河道清淤船,包括船体101、淤泥泵送装置201和升降装置301。船体101包括两个单船体102、船体连接面103和支架104,两个单船体102并排设置,船体连接面103连接于两个单船体102上,并使得两个单船体102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支架104设置于船体连接面103上。淤泥泵送装置201包括驱动马达202、污泥泵203、抽泥管204和排泥管205,驱动马达202和污泥泵203装配于船体101的船体连接面103上,污泥泵203包括动力输入端、入料端和出料端,污泥泵203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马达202传动连接,污泥泵203的入料端与抽泥管204的一端柔性连接,并与污泥泵203泵体相连通,抽泥管204铰接于船体101的支架104上,污泥泵203的出料端与排泥管205相连通。升降装置301的两端分别与支架104和抽泥管204相铰接。根据上述结构,在河道清淤船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动力装置驱动船体移动,当到达淤泥清理区域时,通过升降装置伸长,使得抽泥管沿支架的铰接点转动,抽泥管的入料端向淤泥方向移动。当抽泥管端部接触到淤泥时,启动驱动马达工作,驱动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污泥泵的动力输入端,污泥泵接收到来自驱动马达的动力后开始工作,并在入料端产生吸力,抽泥管端部的淤泥被抽吸,并持续向污泥泵方向输送,污泥泵将抽吸到的污泥向排泥管方向输送,并集中于船体上预设的污泥收集设备内。在某一深度的污泥抽吸完毕时,通过控制升降装置摆动抽泥管的端部,使得端部向河道更深的方向移动,对更深区域的淤泥进行抽吸。当船体在移动的过程中抽吸污泥,由船体的两个单船体产生的水流由抽泥管的两侧经过,抽泥管本身不受到船体产生的水流扰动。提高了在移动过程中船体及抽泥管工作时的稳定性,通过升降装置实现了对抽泥管伸入河内的深度,实现对不同位置淤泥的抽吸操作。请参阅图2,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淤泥搅拌装置401,淤泥搅拌装置401包括搅拌马达402和搅拌螺旋桨403,搅拌马达403设置于抽泥管204上,搅拌马达402的动力输出轴与搅拌螺旋桨403传动连接,搅拌螺旋桨403设置于抽泥管204的入料端。通过设置淤泥搅拌装置,在抽泥管的淤泥抽取过程中,由搅拌马达驱动搅拌螺旋桨打散淤泥,便于污泥泵进行淤泥的抽取。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搅拌螺旋桨由两个以上的桨叶组成,桨叶的长宽高尺寸为240mmx50mmx20mm。请参阅图3,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预压弹簧206,预压弹簧206的一端与船体101的支架104相连接,预压弹簧206的另一端与抽泥管204相连接。通过设置预压弹簧,连接支架和抽泥管,使得抽泥管在伸入水体时,通过预压弹簧对抽泥管施加力,避免抽泥管因浮力上浮,影响淤泥抽取操作。请参阅图1,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驱动马达202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污泥泵203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皮带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马达和污泥泵的传动方式也可选用链轮传动方式,或驱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直连污泥泵动力输入端的传动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3,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污泥转运箱105,污泥转运箱105设置于船体101的船体连接面103上,排泥管205的出料端朝向污泥转运箱105,通过设置污泥转运箱,便于对抽取出的污泥进行集中,方便进行污泥的整体转运,方便污泥的集中处理。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抽泥管可采用伸缩管结构,伸缩管结构依靠液压或电动伸缩杆进行伸长或缩短处理,通过设置伸缩管结构,便于抽泥管伸入更深的水体内。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马达和搅拌马达可选用电动马达,驱动马达也可选用燃油发动机。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使抽泥管在沿支架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清淤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淤泥泵送装置和升降装置;/n所述船体为双体船结构,包括两个单船体和船体连接面,船体连接面上设有支架;/n所述淤泥泵送装置设置于双体船两个单船体之间的船体连接面上,包括驱动马达、污泥泵、抽泥管和排泥管,污泥泵包括动力输入端、入料端和出料端,驱动马达与污泥泵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抽泥管的一端与污泥泵的入料端柔性连接,抽泥管通过支架铰接于船体连接面上,抽泥管的进料端向两个单船体之间的下方延伸,排泥管的一端与污泥泵的出料端相连接;/n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液压杆,液压杆的两端分别与船体的支架及抽泥管相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清淤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淤泥泵送装置和升降装置;
所述船体为双体船结构,包括两个单船体和船体连接面,船体连接面上设有支架;
所述淤泥泵送装置设置于双体船两个单船体之间的船体连接面上,包括驱动马达、污泥泵、抽泥管和排泥管,污泥泵包括动力输入端、入料端和出料端,驱动马达与污泥泵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抽泥管的一端与污泥泵的入料端柔性连接,抽泥管通过支架铰接于船体连接面上,抽泥管的进料端向两个单船体之间的下方延伸,排泥管的一端与污泥泵的出料端相连接;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液压杆,液压杆的两端分别与船体的支架及抽泥管相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清淤船,其特征在于,河道清淤船还包括淤泥搅拌装置,淤泥搅拌装置设置于抽泥管的入料端,包括搅拌马达和搅拌螺旋桨,所述搅拌马达的动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昌林福根周海峰陈武林晨光
申请(专利权)人:莆田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