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旋转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8423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旋转接头,包括壳体和配油轴,壳体上开有进油孔,配油轴包括回油段、开有进油出口的法兰和内部开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的轴芯,轴芯伸入壳体内,轴芯与壳体之间通过密封组件密封配合,轴芯与壳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轴承,第一油路与壳体上的进油孔和法兰上的进油出口连通,第二油路轴向贯穿整个配油轴,轴承设置在轴芯的中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及效果在于:同轴度误差小,减小了轴芯旋转时的附加力,因此降低了轴承以及密封组件等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磨损,减少了油路之间互相串油的现象,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接头,特别涉及一种高压旋转接头
技术介绍
现代工业领域,只要在固定件和/或旋转件之间存在着流体介质的传输,就 会使用到高压接头,尤其是可以旋转的高压接头。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上需要使用这种在旋转中传输高 压流体的接头,比如专用机床、深孔钻机、玻璃机、薄板扎机上的开巻机等设 备,为了满足这些设备的需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高压旋转接头,其中有一种高压旋转接头如图l、图2所示,它包括壳体1和配油轴2,壳体l上开 有进油孔9和回油孔10,配油轴2包括回油段3、法兰4和内部开有第一油路6和第 二油路7的轴芯5,轴芯5伸入壳体1内并与壳体1密封配合,轴芯5与壳体1之间设 置轴承8,通过轴承8实现轴芯5与壳体1之间的旋转配合,这种结构的高压旋转 接头由于其可在旋转中实现流体介质的传输,因此被人们所普遍采用,但是这 种旋转接头在装配和制造过程中会存在如下缺点和不足(1)从图l、图2中可 看出,该旋转接头的轴承8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轴芯5的两端,由于这两个轴 承8在轴芯5上相隔的距离较远,在加工轴芯5和壳体1的时侯,稍有偏差就会出 现壳体1和轴芯5不同轴的问题,如上所述,轴芯5和壳体1是在相对旋转的状态 下完成流体介质传输的,这样对它们之间的同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它 们之间的同轴度误差超差(同轴度误差是反映在横截面上的圆心的不同心),必 然会导致轴芯5在旋转的时候不畅,最终使轴承8上产生过大的附加力,加剧了 轴承8以及密封组件等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磨损,使油路的密封效果变差,导致流 体介质外泄,而且,同轴度超差还会造成机器振动、噪声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影响; (2)该旋转接头的进油孔9和回油孔10均开在壳体上,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一 旦出现上述不同轴的现象,将导致进油孔9和回油孔10直接相互串联,使油路混 乱,达不到设计的目的;(3)该旋转接头的整体结构复杂,密封性能差,机械 性能不够稳定,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机械性 能稳定、便于装配、制造的高压旋转接头。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压旋转接头,包括壳体 和配油轴,壳体上开有进油孔,配油轴包括回油段、开有进油出口的法兰和内 部开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的轴芯,轴芯伸入壳体内,轴芯与壳体之间通过密 封组件密封配合,轴芯与壳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轴承,所述第一油路与壳体 上的进油孔和法兰上的进油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油路轴向贯穿整个配油轴,所 述轴承设置在轴芯的中部;所述壳体设置有与轴承外圈的一侧相抵的前端盖,前端盖与轴芯密封配合, 在轴承与壳体上的进油孔之间设置有与轴承外圈的另一侧相抵的压盖,所述密 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第一密封组件是在压盖上开槽,可 在槽内设置密封圈,第二密封组件是在壳体内壁的进油孔的两侧各分别开槽, 可在槽内设置密封圈;所述轴承与压盖之间还设置有与轴承内圈相抵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卡键和设置在卡键外的轴用挡圈;所述壳体还设置有后端盖,后端盖的中部开有与第二油路连通的回油孔; 所述后端盖与壳体之间可采用密封配合;所述后端盖可采用螺钉与壳体连接,但也可直接采用螺纹连接; 所述前端盖与壳体采用螺纹连接,但也可采用螺钉与壳体连接。 本高压旋转接头工作过程是油先通过壳体上的进油孔进入轴芯内的第一 油路,再从法兰上的进油出口流入用油系统,然后,用油系统的油再经过第二 油路流入后端盖上的回油孔,最后流入供油系统,如此反复循环。 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1) 由于轴承设置在轴芯的中部,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旋转接头在加工或 者装配过程中容易出现壳体和轴芯不同轴的现象的发生;(2) 由于本高压旋转接头的同轴度误差范围小,减小了轴芯旋转时的附加 力,使轴芯与壳体之间能够顺畅的旋转,因此降低了轴承以及密封组件等各个 零部件之间的磨损;(3) 由于本旋转接头的进油入口和回油出口分开设置,有效减少了油路之 间互相串油的现象;(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高压旋转接头的结构简单,机械性能稳定,密封性能可靠,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高压旋转接头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高压旋转接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高压旋转接头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高压旋转接头装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 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高压旋转接头,包括壳体1和配油轴2,壳体 1具有前端盖11和后端盖19,壳体1上开有进油孔10,配油轴2包括回油段3、开 有进油出口4的法兰5和内部开有第一油路7和第二油路8的轴芯6,轴芯6伸入壳 体1内,轴芯6与壳体1之间通过密封组件密封配合,在轴承9与壳体1上的进油孔 10之间设置压盖12,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第一密 封组件可在压盖12上开槽13,在槽13内设置密封圈14,第二密封组件可在壳体l 内壁的进油孔10的两侧各分别开槽15,在槽15内设置密封圈16,轴芯6与壳体1 之间通过轴承9转动连接,为了使壳体1和轴芯6之间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具有较 高的同轴度,可将轴承9设置在轴芯6的中部,轴承9的数量可根据情况设置,可 采用一个,也可采用两个或者三个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油路7与壳体1上的进油 孔10和法兰5上的进油出口4连通,所述第二油路8轴向贯穿整个配油轴2,该第 二油路8的回油孔20可开设在后端盖19,不像现有技术那样,将进油孔10和回油 孔20都设置在壳体1上, 一旦它们之间的密封圈失去密封效果,在加上油压过高 将直接导致第一油路7和第二油路8之间相互串油,本技术致所以将进油孔 10和回油孔20分开设置,主要是为了克服这种缺点;所述前端盖11与轴承9外圈的一侧相抵,前端盖11与轴芯6密封配合,可通过 设置密封圈来实现,所述压盖12设置在轴承9与壳体1上的进油孔10之间,该压 盖12与轴承9外圈的另一侧相抵,这样轴承9被限制在前端盖11与压盖12之间, 既防止了轴承9轴向来回移动,又方便了旋转接头的拆装,方便日常维护,另外, 为了使轴承9在轴芯6上更加稳固,可在轴承9与压盖12之间再设置与轴承9内圈相抵的限位件,该限位件可采用卡键17和设置在卡键17外的轴用钢丝挡圈18;为了防止其他杂质进入到壳体l内,所述后端盖19与壳体1之间也可采用密封 配合,可以通过密封圈来实现,为了便于拆装,所述后端盖19采用螺钉或者螺 纹与壳体l连接;为了拆装方便,所述前端盖ll与壳体l也可采用螺钉或者螺纹连接; 另外,上述密封圈均可采用普通的矩形、"〇"形或者"Y"形等橡胶密封 圈,但是也可采用特康旋转格来圈,该格来圈是由一个耐磨的矩形环和"〇" 形橡胶密封圈组成,"〇"形橡胶密封圈提供预紧力,可对矩形环的磨损起补偿 作用,具有双向密封效果;本高压旋转接头工作过程是油先通过壳体1上的进油孔10进入轴芯6内 的第一油路7,再从法兰5上的进油出口4流入用油系统,然后,用油系统的油 再经过第二油路8流入后端盖19上的回油孔20,最后流入供油系统,如此反复 循环。本技术的高压旋转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旋转接头,包括壳体和配油轴,壳体上开有进油孔,配油轴包括回油段、开有进油出口的法兰和内部开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的轴芯,轴芯伸入壳体内,轴芯与壳体之间通过密封组件密封配合,轴芯与壳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轴承,所述第一油路与壳体上的进油孔和法兰上的进油出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路轴向贯穿整个配油轴,所述轴承设置在轴芯的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科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力丰机床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