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4843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线圈元件和安装基板之固定力提高的线圈元件。线圈元件具备:铁芯,其具有卷芯部、第1凸缘部、第2凸缘部;第1电极部和第2电极部,其设置于第1凸缘部;第3电极部和第4电极部,其设置于第2凸缘部;以及线圈,其卷绕于卷芯部,并包含第1线材、以及第2线材,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朝向卷芯部侧的内表面、朝向与内表面相反一侧的外表面、将内表面和外表面连接的下表面、以及朝向与下表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第1电极部具有:设置在下表面上的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和设置在外表面上的外表面侧基底电极,外表面侧基底电极是从下表面侧基底电极的靠外表面侧的端部上向外表面上延伸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元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圈元件。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包含线材的绕组型的线圈元件,存在日本特开2014-216525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部件。该线圈元件具有:包含卷芯部的铁芯、卷绕于卷芯部的线圈、和设置于铁芯的下表面并与线圈电连接的电极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6525号公报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线圈元件中,若更加小型,则向安装基板安装时,安装焊料的附着量也变少,因此线圈元件和安装基板之固定力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提供线圈元件和安装基板之固定力提高的线圈元件。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圈元件具备:铁芯,其具有沿恒定方向延伸的形状的卷芯部、在上述卷芯部的延伸方向的第1端设置的第1凸缘部、以及在上述卷芯部的延伸方向的第2端设置的第2凸缘部;第1电极部和第2电极部,其设置于上述第1凸缘部;第3电极部和第4电极部,其设置于上述第2凸缘部;以及线圈,其卷绕于上述卷芯部,并包含与上述第1电极部和上述第3电极部电连接的第1线材、以及与上述第2电极部和上述第4电极部电连接的第2线材,上述第1凸缘部和上述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朝向上述卷芯部侧的内表面、朝向与上述内表面相反一侧的外表面、将上述内表面和上述外表面连接的下表面、以及朝向与上述下表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上述第1电极部具有:设置在上述下表面上的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和设置在上述外表面上的外表面侧基底电极,上述外表面侧基底电极是从上述下表面侧基底电极的靠上述外表面侧的端部上向上述外表面上延伸的形状。根据本公开的线圈元件,除了具有下表面上的下表面侧基底电极之外,还另外具有从下表面侧基底电极上向外表面上延伸的外表面侧基底电极,从而能够在安装时使安装焊料从下表面沿着外表面润湿而形成圆角,线圈元件和安装基板之固定力提高。特别是,本公开的线圈元件在提高固定力时,具备适于小型化、低成本、设计自由度高且容易制造的结构。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下表面侧基底电极是烧结体,上述外表面侧基底电极是金属膜。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下表面侧基底电极是烧结体,因此能够确保下表面侧基底电极本身的强度、耐冲击性,并且能够确保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和第1凸缘部之固定力。另一方面,外表面侧基底电极是金属膜,因此能够薄膜化,能够减少对安装基板的安装面积的影响。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电极部具有覆盖上述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和上述外表面侧基底电极的金属被膜。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和外表面侧基底电极通过金属被膜而一体化,安装可靠性提高。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金属被膜包含Ni层和Sn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1电极部的焊料润湿性和耐腐蚀性提高。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金属被膜包含Cu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第1电极部产生的应力被缓和并且耐腐蚀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Cu层、上述Ni层和上述Sn层从内侧向外侧依次排列。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第1电极部产生的应力被缓和,并且焊料润湿性和耐腐蚀性提高。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金属被膜在最外层包含Pd层或者Au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1电极部的耐腐蚀性提高,能够使金属被膜变薄。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包含玻璃和Ag。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加确保下表面侧基底电极本身的强度、耐冲击性,并且能够更加确保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和凸缘部之固定力。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外表面侧基底电极包含NiCu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即便外表面侧基底电极为薄膜也确保较高的韧性,减少对安装面积的影响,并且耐热冲击性提高。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外表面侧基底电极包含覆盖NiCr层的NiCu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下层的NiCr层,使外表面侧基底电极和第1凸缘部之紧贴性提高。另外,在第1电极部包含金属被膜的情况下,通过上层的NiCu层,外表面侧基底电极和金属被膜之紧贴性提高。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2电极部、上述第3电极部和上述第4电极部分别具有与上述第1电极部相同的结构。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2电极部、第3电极部和第4电极部分别具有与第1电极部相同的结构,从而线圈元件和安装基板之固定力进一步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和制造的容易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凸缘部和上述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将上述内表面和上述外表面连接并将上述下表面和上述上表面连接的侧面,上述第1凸缘部在上述上表面与上述外表面之间和上述上表面与上述侧面之间具有倒角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当在第1凸缘部的上表面和第2凸缘部的上表面粘合板部件的情况下,至少能够在第1凸缘部的倒角部形成粘合剂的存留处,粘合剂至少不易向第1凸缘部的外表面侧、侧面侧泄漏。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凸缘部在上述内表面和上述上表面之间具有倒角比上述倒角部小的小倒角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当在第1凸缘部的上表面和第2凸缘部的上表面粘合板部件的情况,在磁通量容易集中的至少第1凸缘部的内表面侧的上表面端部,与板部件连接的连接面积增加并且磁路长度缩短,抑制电感值的减少。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1凸缘部的上述外表面形成有从上述下表面侧向上述上表面侧延伸的槽部,上述外表面侧基底电极埋入上述槽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外表面侧基底电极在外表面不必要地延伸而形成,能够减少邻接的电极部经由外表面侧基底电极而连接的情况,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另外,在线圈元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2凸缘部具有与上述第1凸缘部相同的结构。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2凸缘部具有与第1凸缘部相同的结构,因此进一步有效地发挥上述效果。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圈元件,线圈元件和安装基板之固定力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线圈元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从下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2A是Z捻的捻线部的放大图。图2B是S捻的捻线部的放大图。图3是线圈元件的简略剖视图。图4是线圈元件的第1凸缘部的简略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1凸缘部的优选形式的简略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1凸缘部的优选形式的简略剖视图。图7是对形成捻线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线圈元件的打包形式的简略图。图9是表示线圈元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简略剖视图。图10是表示线圈元件的第3实施方式的简略仰视图。图11A是表示实施例1的迭绕区域的简略剖视图。图11B是表示实施例2的迭绕区域的简略剖视图。图11C是表示实施例3的迭绕区域的简略剖视图。图12A是表示比较例1的迭绕区域的简略剖视图。图12B是表示比较例2的迭绕区域的简略剖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n铁芯,其具有沿恒定方向延伸的形状的卷芯部、在所述卷芯部的延伸方向的第1端设置的第1凸缘部、以及在所述卷芯部的延伸方向的第2端设置的第2凸缘部;/n第1电极部和第2电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凸缘部;/n第3电极部和第4电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2凸缘部;以及/n线圈,其卷绕于所述卷芯部,并包含与所述第1电极部和所述第3电极部电连接的第1线材、以及与所述第2电极部和所述第4电极部电连接的第2线材,/n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朝向所述卷芯部侧的内表面、朝向与所述内表面相反一侧的外表面、将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连接的下表面、以及朝向与所述下表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n所述第1电极部具有:设置在所述下表面上的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和设置在所述外表面上的外表面侧基底电极,所述外表面侧基底电极是从所述下表面侧基底电极的靠所述外表面侧的端部上向所述外表面上延伸的形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611 JP 2018-1113091.一种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铁芯,其具有沿恒定方向延伸的形状的卷芯部、在所述卷芯部的延伸方向的第1端设置的第1凸缘部、以及在所述卷芯部的延伸方向的第2端设置的第2凸缘部;
第1电极部和第2电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凸缘部;
第3电极部和第4电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2凸缘部;以及
线圈,其卷绕于所述卷芯部,并包含与所述第1电极部和所述第3电极部电连接的第1线材、以及与所述第2电极部和所述第4电极部电连接的第2线材,
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朝向所述卷芯部侧的内表面、朝向与所述内表面相反一侧的外表面、将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连接的下表面、以及朝向与所述下表面相反一侧的上表面,
所述第1电极部具有:设置在所述下表面上的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和设置在所述外表面上的外表面侧基底电极,所述外表面侧基底电极是从所述下表面侧基底电极的靠所述外表面侧的端部上向所述外表面上延伸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表面侧基底电极是烧结体,所述外表面侧基底电极是金属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部具有覆盖所述下表面侧基底电极和所述外表面侧基底电极的金属被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被膜包含Ni层和Sn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被膜包含Cu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C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助川贵宫本昌史桥本良太山口健太郎山口千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