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防夹屏蔽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4587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2:36
本申请提出一种电子防夹屏蔽门,其特征在于:其还具备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剪叉机构、齿轮驱动机构;剪叉机构驱动端的两只剪柄一只铰接于屏蔽门罩体顶部,高度高于列车车体高度,一只可沿与屏蔽门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驱动从动剪柄开合;末级从动剪柄上装有扫臂杆;扫臂杆上装有一排向下探测的探测器组;探测器组与屏蔽门控制系统电连接;齿轮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滑动门延长块上的齿条、与齿条啮合的中间齿轮及与中间齿轮啮合的扫臂齿轮,扫臂齿轮与铰接于屏蔽罩体的剪柄固定连接并与铰接轴同轴;铰接于屏蔽门罩体的剪柄长度大于铰接点到列车车体的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防夹屏蔽门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的站台安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子防夹屏蔽门。
技术介绍
屏蔽门指的是在列车车厢上下客时,在站台上将车体与站台其他空间完全隔离的装置,在近年新建的地铁及部分城市快速公交、轻轨等轨道交通中广泛应用。屏蔽门系统一般包括立柱、屏蔽罩体和滑动门,滑动门一般为对开滑动,与列车的车门对应并几乎同时打开、关闭,防止运行中的列车接触到站台上的人,并在列车开走后保持关闭,防止站台上的乘客掉入轨道当中。轨道交通的土建设计规范要求,列车运行外轮廓线与屏蔽门体有一定的距离(一般为30公分左右),在实践当中,上下客高峰期常有人或物挤入屏蔽门与列车门外的间隙,并在两门都关闭后被夹住,造成事故。现有技术中已经有一些防夹装置,分为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机械手段采用机构填充间隙防止危险;一种是电子手段。采用图像识别技术采用摄像机判断是否有人或物留在间隙中,如CN108001460B公开了一种地铁屏蔽门限界区智能防夹检测报警装置和方法,其采用的是双相机进行图像识别,通过处理器运算得到是否有人或物在可能被夹的区域。但该方案本质上是一种“模式识别”,检测结果是大量原始图像的运算得出,采用不同的图像识别算法会有不同的精度,检测成功率低于更初级的传感器如红外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在轨道交通这一高频的应用领域,其模式识别无法达到足够高的成功率,至少低于传感器加模拟电路的可靠性。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类似的采用电子检测手段,如红外围栏,但是见附图1现有技术中的轨道交通典型布局,可能夹人的空间有屏蔽门与列车门之间的空间,还有屏蔽罩体与车体之间的空间,红外围栏可以检测一个平面内是否有障碍物,但难以检测一个立体空间内是否留存有人或其他物体,包括前面的摄像机手段,也会因为探测范围而留下盲区,使误入或滞留在上述空间内的乘客或物体被夹伤夹坏。因此急需设计一种可在屏蔽门与列车车体之间的整个空间起到防夹作用的屏蔽门。另一方面,在轨道交通上下客高峰,站台与车内人员拥挤,常有紧贴屏蔽门的情况,屏蔽门的滑动门在合闭时,触到障碍物时即停止(防止挤伤),但屏蔽门的信号电路与列车连锁,屏蔽门无法关上的情况下列车不能启动,人员拥挤的情况下,屏蔽门被乘客的衣物、背包等触到后反复启停,造成列车晚点,影响交通效率,并进一步增加安全隐患。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增加容差的电子防夹屏蔽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不能确保在整个空间内防夹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电子防夹屏蔽门,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套安装柱、屏蔽罩体、滑动门框、滑动门轨道及滑动门;上述两套滑动门在相应的滑动门轨道上相向运动开启或合闭;屏蔽门轨道与轨道交通列车车体的距离大于一安全距离A,优选地,安全距离A为30cm;其特征在于:其还具备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剪叉机构、齿轮驱动机构;剪叉机构驱动端的两只剪柄一只铰接于屏蔽门罩体顶部,高度高于列车车体高度,一只可沿与屏蔽门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驱动从动剪柄开合;末级从动剪柄上装有扫臂杆;扫臂杆上装有一排向下探测的探测器组;探测器组与屏蔽门控制系统电连接;齿轮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滑动门延长块上的齿条、与齿条啮合的中间齿轮及与中间齿轮啮合的扫臂齿轮,扫臂齿轮与铰接于屏蔽罩体的剪柄固定连接并与铰接轴同轴;铰接于屏蔽门罩体的剪柄长度大于铰接点到列车车体的距离。齿轮机构在滑动门的全部行程中保持啮合,并且在滑动门的单次开或闭行程当中铰接于屏蔽门罩体的剪柄转动的角度小于90度。剪叉机构有对称设置的两套,分别安装在两套滑动门处。剪叉机构的级数为多级;其级数为一侧滑动门的宽度与屏蔽门罩体之和再与安全距离的比值向下取整的数值。剪叉机构为四级。探测器组的宽度大于铰接点到列车车体的距离。探测器组的高度高于车体的高度。探测器组中的探测器为测距传感器,优选地,可以是超声测距传感器、激光测距传感器或红外测距传感器。上述防夹屏蔽门工作时,滑动门向屏蔽罩体内收缩,通过延长块带动设置于滑动门上的齿条,通过中间齿轮带动扫臂齿轮转动,进而带动铰接剪柄转动,使剪叉机构收回,并且扫臂杆上的探测器组由平行于滑动门逐渐变为垂直于滑动门;在滑动门合闭时,剪叉机构伸展,扫臂杆从上方扫过屏蔽门与车体之间的间隙,探测与地面的距离并传回屏蔽门控制系统,根据与原始记录的值的比对可以判断整个平缝空间中是否有除地面结构以外的实体遗留;当检测到有实体时,屏蔽门动作急停。进一步地,滑动门外缘竖直旋转安装有辊轴,辊轴外包覆盖有弹性材料层,两侧的滑动门合闭时,弹性材料层对顶密闭。弹性材料层材料可以是泡沫海绵或空心橡胶。与这样的设计相应的,屏蔽门滑动门的异物检测阈值可以调高,当夹住乘客的衣物、背包等时,被夹物可从容抽出;夹住乘客手、脚时,乘客可以自行抽出,同时因为滑动门内还有挡板阻挡,因此调高夹物阈值不会造成安全性降低,但可以减少合闭过程中的急停次数,提高运行效率。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1.该方案充分挖掘了简单传感器的应用可能性,避免了升级器件提高处理器的额外开支;2.探测器成和条状,随剪叉机构的扫臂杆扫过整个待监控的区域,并且因为剪柄比安全距离长,可以做到全覆盖,不留盲区;3.剪叉机构收起后,不占用屏蔽门与车体的安全距离;4.辊轴使滑动门合闭时有一定的容差,即使夹住小物体也可以马上抽出,不会造成伤害,与探测器组联用,在调高停止滑动阈值的情况下,不影响安全性。附图说明以下为以地铁为例按照实物的大体尺寸绘制的示意图,为简便起见,所有机构仅绘出左侧的一半,右侧为完全相同的机构:图1是现有技术中屏蔽门系统与地铁的距离关系及滑动门从闭合到开启的运动情况;图2是本申请中的电子防夹屏蔽门结构示意图;图3是齿轮机构与铰接剪柄局部放大图;图4是滑动门外缘及辊轴部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列车安全距离2.安装柱3.屏蔽罩体4.滑动门框5.滑动门轨道6.滑动门7.检测装置8.齿条9.中间齿轮10.扫臂齿轮11.铰接于屏蔽罩体的剪柄12.探测器组13.辊轴14.弹性材料层15.滑动门延长块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图1是现有技术中屏蔽门与车体的大体距离比例示意。如图2-4所示,一种电子防夹屏蔽门,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套安装柱2、屏蔽罩体3、滑动门框4、滑动门轨道5及滑动门6;上述两套滑动门6在相应的滑动门轨道5上相向运动开启或合闭;屏蔽门轨道与轨道交通列车车体的距离大于一安全距离A,优选地,安全距离A为30cm;其特征在于:其还具备检测装置7,检测装置7包括剪叉机构、齿轮驱动机构;剪叉机构驱动端的两只剪柄一只铰接于屏蔽门屏蔽罩体3顶部,高度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防夹屏蔽门,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套安装柱、屏蔽罩体、滑动门框、滑动门轨道及滑动门;/n上述两套滑动门在相应的滑动门轨道上相向运动开启或合闭;/n屏蔽门轨道与轨道交通列车车体的距离大于一安全距离A,优选地,安全距离A为30cm;其特征在于:/n其还具备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剪叉机构、齿轮驱动机构;/n剪叉机构驱动端的两只剪柄一只铰接于屏蔽门罩体顶部,高度高于列车车体高度,一只可沿与屏蔽门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驱动从动剪柄开合;末级从动剪柄上装有扫臂杆;/n扫臂杆上装有一排向下探测的探测器组;探测器组与屏蔽门控制系统电连接;/n齿轮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滑动门延长块上的齿条、与齿条啮合的中间齿轮及与中间齿轮啮合的扫臂齿轮,扫臂齿轮与铰接于屏蔽罩体的剪柄固定连接并与铰接轴同轴;/n铰接于屏蔽门罩体的剪柄长度大于铰接点到列车车体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防夹屏蔽门,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套安装柱、屏蔽罩体、滑动门框、滑动门轨道及滑动门;
上述两套滑动门在相应的滑动门轨道上相向运动开启或合闭;
屏蔽门轨道与轨道交通列车车体的距离大于一安全距离A,优选地,安全距离A为30cm;其特征在于:
其还具备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剪叉机构、齿轮驱动机构;
剪叉机构驱动端的两只剪柄一只铰接于屏蔽门罩体顶部,高度高于列车车体高度,一只可沿与屏蔽门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驱动从动剪柄开合;末级从动剪柄上装有扫臂杆;
扫臂杆上装有一排向下探测的探测器组;探测器组与屏蔽门控制系统电连接;
齿轮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滑动门延长块上的齿条、与齿条啮合的中间齿轮及与中间齿轮啮合的扫臂齿轮,扫臂齿轮与铰接于屏蔽罩体的剪柄固定连接并与铰接轴同轴;
铰接于屏蔽门罩体的剪柄长度大于铰接点到列车车体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夹屏蔽门,其特征在于:齿轮机构在滑动门的全部行程中保持啮合,并且在滑动门的单次开或闭行程当中铰接于屏蔽门罩体的剪柄转动的角度小于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胜辉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