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天窗防夹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7998 阅读:3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天窗防夹电路。普通电动天窗容易夹伤乘客,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少部分具备防夹功能的天窗,其防夹电路也比较简单,存在精度低、误差大等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微控制器、电机驱动电路、LIN驱动电路、信号采样电路、电源电路、位置传感电路、按键电路、状态指示电路、调试接口电路和数据存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的控制端信号连接,LIN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串行通讯端口信号连接,信号采样电路与微控制器模拟数字采样端口信号连接,位置传感电路与微控制器位置I/O口信号连接,存储电路与微控制器存储I/O口信号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防夹精度高,误差小,一致性强,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电动天窗防夹电路
技术介绍
没有防夹功能的普通电动天窗容易夹伤乘客,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90年代中期以来,防夹电动天窗系统逐渐出现,国际上也出台了相应的安全规范。 电动天窗在打开的过程中要克服重力、摩擦力等各种干扰后才能进行防夹。防夹设计过程中要克服的主要问题是(l)在探测区域内精确的探测并迅速释放障碍物;(2)保证被夹障碍物的最大受力小于一定值;(3)克服防夹电动天窗机械参数及电气参数随着使用时间变化(老化、变形、磨损等)对防夹性能的影响;(4)克服环境的变化(温度、湿度、结冰等)对防夹性能的影响。 具有防夹功能的电动天窗由电动天窗防夹电路和传动机构组成,传动机构由电机 和机械平移机构两大部分组成。防夹电动天窗控制系统通过一定的算法结合传感器信号进 行位置探测和防夹判断,电动天窗防夹电路是系统的一个核心部分。 很多汽车的天窗不具备防夹功能,少部分具备防夹功能的天窗,其防夹电路也比 较简单,存在精度低、误差大、一致性差、功耗高、成本高等一系列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动天窗防夹电路。 为解决上述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动天窗防夹电路,包括微控制器、电机驱动电路、LIN驱动电路、信号采样电路、电源电路、位置传感电路、按键电路、状态指示电路、调试接口电路和数据存储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机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的控制端信号连接,LIN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串行通讯端口信号连接,信号采样电路与微控制器模拟数字采样端口信号连接,位置传感电路与微控制器位置I/O口信号连接,存储电路与微控制器存储I/O口信号连接;所述的微控制器采用Freescale公司的型号为S9S08AW16CFGE的芯片;所述的电机驱动电阻R5和LIN总线物理层芯片TH8062,第二滤波电容C1的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2、第四限流电阻R5一端、LIN总线物理...

【技术特征摘要】
电动天窗防夹电路,包括微控制器、电机驱动电路、LIN驱动电路、信号采样电路、电源电路、位置传感电路、按键电路、状态指示电路、调试接口电路和数据存储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机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的控制端信号连接,LIN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串行通讯端口信号连接,信号采样电路与微控制器模拟数字采样端口信号连接,位置传感电路与微控制器位置I/O口信号连接,存储电路与微控制器存储I/O口信号连接;所述的微控制器采用Freescale公司的型号为S9S08AW16CFGE的芯片;所述的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机端电压极性切换电路、第二电机端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和电机导通截止电路;所述的第一电机端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包括第一限流电阻R1,第一三极管Q1,第一二极管D2和第一继电器;第一限流电阻R1一端与微控制器37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2的正端与第一继电器的5脚连接,第一二极管D2的负端、第一继电器的4脚与12V电源连接,第一三极管Q1发射极接地,第一继电器1脚与电机正极连接,第一继电器3脚与12V电源连接;所述的第二电机端电压极性切换电路包括第二限流电阻R2,第二三极管Q2,第二二极管D3和第二继电器;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与微控制器38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第二二极管D3的正端与第二继电器的5脚连接,第二二极管D3的负端、第二继电器的4脚与12V电源连接,第二三极管Q2发射极接地,第二继电器1脚与电机正极连接,第二继电器3脚与12V电源连接;所述的电机导通截止电路包括第一上拉电阻R10、第二上拉电阻R12、第三限流电阻R11、第一滤波电阻R13、第一采样电阻R14、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4、MOS管Q6、第一滤波电容C16;第一上拉电阻R10一端接5V电源,第一上拉电阻R10另一端、第三限流电阻R11一端与微控制器6脚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11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二上拉电阻R12一端连接,第二上拉电阻R12另一端、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12V电源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五三极管Q5集电极与MOS管Q6栅极连接,MOS管Q6漏极、第一继电器2脚、第一继电器2脚与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4正端连接,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4负端与12V电源连接,MOS管Q6源极、第一采样电阻R14的一端与第一滤波电阻R13一端连接,第一采样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第一滤波电阻R13另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6正极与信号采样电路连接,第一滤波电容C16负极接地;所述的LIN驱动电路包括第二滤波电容C1、第三滤波电容C2、第四滤波电容C3、第四限流电阻R5和LIN总线物理层芯片TH8062,第二滤波电容C1的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2、第四限流电阻R5一端、LIN总线物理层芯片1脚与12V电源连接,LIN总线物理层芯片7脚与微控制器21脚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和第三滤波电容C2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四限流电阻R5另一端与LIN总线物理层芯片2脚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3的一端与LIN总线物理层芯片4脚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信号采样电路包括电流采样电路、温度采样电路和电压采样电路;所述的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第一放大系数匹配电阻R19、第二放大系数匹配电阻R18、第二滤波电阻R22、第五滤波电容C13、第六滤波电容C12、放大器芯片LM2904,第一放大系数匹配电阻R19的一端接地,第一放大系数匹配电阻R19的另一端、第二放大系数匹配电阻R18的一端与放大器芯片6脚连接,第二放大系数匹配电阻R18的另一端、第二滤波电阻R22的一端与放大器芯片7脚连接,第二滤波电阻R22的另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13的一端与微控制器24脚连接,第五滤波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第六滤波电容C12的一端与放大器芯片5脚连接,第六滤波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温度采样电路包括第一温度传感电阻NTC、第一分压电阻R16、第三滤波电阻R15、第七滤波电容C19,第一温度传感电阻NTC的一端接5V电源,第一温度传感电阻NTC的另一端、第一分压电阻R16的一端与第三滤波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第一分压电阻R16的另一端接地,第三滤波电阻R15的另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19的一端与微控制器25脚连接,第七滤波电容C1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压采样电路包括第二分压电阻R7、第三分压电阻R8、第四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二涛曾虹张翔戴国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