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导电背板、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4010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伏导电背板、太阳能电池组件,该光伏导电背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通孔;第一导电结构,其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内侧两端且沿所述板体横向延伸,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用于与电池串两端的电极连接导通;第二导电结构,其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内侧且沿所述板体竖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导通且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板体的另一侧;以及胶膜层,其覆盖在所述板体内侧以在所述胶膜层与所述板体之间夹持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所述胶膜层上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电极连接开口,以便所述电池串两端的电极穿过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

Photovoltaic conductive backplane, solar cell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导电背板、太阳能电池组件
本技术涉及光伏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光伏导电背板、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叠瓦组件在可见的将来是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路线,叠瓦组件特点就是将传统的整片电池片切割成若干小片(1/4,1/5,1/6等,可以均分,也可以不均分),然后在电池片的电极上涂覆导电胶,相邻电池片的边缘采用上下重叠布置,导电胶固化后将电池片连接在一起形成电池串。这样做即可使用导电胶替代传统的金属焊带,一方面柔性的导电胶连接可以降低应力,另一方面无间隙连接方式可以提高组件面积的利用率,继而提升组件效率,在有效单位面积内产生更多的电力输出。为了避免组件工作中局部被遮挡带来的热斑风险,一块组件内通常有若干电池串组合形成电池串组,电池串上再并联旁路二极管来解决这些问题。结合组件实际的使用情况,根据组件内电池数量的多少,通常要并联2~4个旁路二极管不等。现有的以美国Sunpower为代表的公司添加二极管以及连接电池串组的方式是在电池串的首尾连接金属汇流条引出线,然后引出线充当电极或是连接二极管。但是,该方法缺点包括:为了提高面积的利用率,会将金属汇流条尽可能的隐藏于电池背面,并且汇流条通常通过组件背面跳线的方式并联到旁路二极管的一端,也就是说组件中通常有4到8根跳线并联到2-4个旁路二极管上,不仅增加了操作复杂程度,且碎片率高,自动化程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导电背板,省去汇流条设计,实现组件中电路连接的便利性,同时能够降低碎片率、提高组件的自动化程度,增大组件的产能。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光伏导电背板的太阳能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光伏导电背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通孔;第一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内侧两端且沿所述板体横向延伸,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用于与电池串两端的电极连接导通;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内侧且沿所述板体竖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导通且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板体的另一侧;以及胶膜层,所述胶膜层覆盖在所述板体内侧以在所述胶膜层与所述板体之间夹持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所述胶膜层上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电极连接开口,以便所述电池串两端的电极穿过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从所述板体表面开始向着所述胶膜层依次层叠有夹胶膜层以及导电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与所述胶膜层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为整体式或间断式排布的多个,且所述电极连接开口向下延伸直至所述导电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从所述板体表面开始向着所述胶膜层依次层叠有夹胶膜层、导电层、以及绝缘层,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所述夹胶膜层、导电层、以及绝缘层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夹胶膜层、导电层、以及绝缘层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所述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导电层连接导通的输出电极,且所述输出电极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板体的另一侧。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中所述输出电极与所述导电层一体形成。优选地,在所述胶膜层与所述板体之间还设有第三导电结构,所述第三导电结构位于所述板体的内侧中部且沿所述板体横向延伸,所述第三导电结构从所述板体表面由内至外依次层叠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夹胶膜层、导电层、以及绝缘层一一对应连接的夹胶膜层、导电层以及绝缘层,其中,所述胶膜层的与所述第三导电结构的竖向上的两侧边缘相对应位置处也设有两排所述电极连接开口,每排包括一个整体式或间断式的多个间隔开排列的所述电极连接开口,所述电极连接开口向下延伸至所述导电层。进一步地,所述板体上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以及第三导电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以及第三导电结构分别铺设在所述凹槽内。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电池串、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伏导电背板,其中所述电池串的两端的电极与所述光伏导电背板中的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之一: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光伏导电背板,在进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组装时,可以替代传统的金属汇流条+封装背膜+光伏背板。也就是说,在组装太阳能电池组件将电池串排版布置后,直接将光伏导电背板放置在电池串上,利用光伏导电背板上的电极连接开口,将光伏导电背板与电池串的电极按照对应设计连接导通,在电池串末片电池背面无需任何焊接操作,同时由于光伏导电背板上设有胶膜层,因此也省略了盖背面封装胶膜、各种绝缘条、以及盖背板等等操作,极大的减少了碎片率;并且为全程自动化的实现提供可能。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爆炸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1中的电池片切割前后的示意图,其中,(a):切割前A正面,(b):切割前A背面,(c):切割后a正面,(d):切割后a背面;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电池片串联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路示意图;图5是与图4电路设计对应的光伏导电背板示意图;图6是图5中I所示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图6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中II所示的放大图;图9是图8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5中III所示部分的放大图;图11是图10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路示意图;图13是与图12电路设计对应的光伏导电背板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电池全片切割前后示意图,其中(a):切割前A’正面,(b):切割前A’背面,(c):切割分片后a’正面,(d):切割分片后a’背面;图1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电池串的串联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光伏导电背板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I'的放大图;图18是图17的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7中的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1玻璃盖板;201封装胶膜;301电池串;401光伏导电背板;1板体;2第一导电结构;3第二导电结构;100第三导电结构;4胶膜层;5输出电极;6夹胶膜层;7导电层;8绝缘层;9电极连接开口;9’根据实施例3的光伏导电背板的电极连接开口;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电池片a的正面主栅;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电池片a的背面主栅;12电极引出连接件;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中电池片a’的正面主栅;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中电池片a’的背面靠近边缘的背面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通孔;/n第一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内侧两端且沿所述板体横向延伸,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用于与电池串两端的电极连接导通;/n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内侧且沿所述板体竖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导通且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板体的另一侧;以及/n胶膜层,所述胶膜层覆盖在所述板体内侧以在所述胶膜层与所述板体之间夹持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所述胶膜层上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电极连接开口,以便所述电池串两端的电极穿过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通孔;
第一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内侧两端且沿所述板体横向延伸,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用于与电池串两端的电极连接导通;
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内侧且沿所述板体竖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导通且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板体的另一侧;以及
胶膜层,所述胶膜层覆盖在所述板体内侧以在所述胶膜层与所述板体之间夹持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所述胶膜层上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电极连接开口,以便所述电池串两端的电极穿过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连接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从所述板体表面开始向着所述胶膜层依次层叠有夹胶膜层以及导电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导电层与所述胶膜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伏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连接开口为整体式或间断式排布的多个,且所述电极连接开口向下延伸直至所述导电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从所述板体表面开始向着所述胶膜层依次层叠有夹胶膜层、导电层、以及绝缘层,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阳陈宏月周艳方
申请(专利权)人: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晶澳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