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举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3233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托盘举升装置,在立架底座的前端面左侧固定有左底叉,在左底叉的正上方设有左上叉,左剪叉的上端部与左上叉相连,左剪叉的下端部与左底叉相连,左上叉的后端部与背板的下端部左侧通过左销轴相铰接,在立架底座的前端面右侧固定有右底叉,在右底叉的正上方设有右上叉,右剪叉的上端部与右上叉相连,右剪叉的下端部与右底叉相连,右上叉的后端部与背板的下端部右侧通过右销轴相铰接,在立架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立架与动作缸的缸筒,在动作缸的活塞杆上端部与背板的上端部相固定,在左底叉、右底叉和立架底座上安装有行走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在不需要增加配重的情况下实现对托盘的举升,且承载重量可以远大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身的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托盘举升装置
本技术涉及物流搬运机械
,特别涉及一种托盘举升装置。
技术介绍
对荷载托盘进行举升和短距离搬运是仓储物流中的重要过程,而托盘的举升及搬运效率也直接影响物流效率。目前,仓储及厂区内的荷载托盘主要采用叉车或堆高车等机械进行举升及仓库或厂区内的搬运。叉车和堆高车一般都是在车前设置以主架为导向的货叉,由于货叉呈悬臂梁形式支撑在主架上,一是货叉与主架的连接装置受力大,二是为平衡货叉及荷载后的悬置重量需要设置配重,且额定承载越大配重越大,导致设备的空载重量和尺寸都很大,往往一般情况下设备净重大于其承载重量。然而,随着节能环保特别是无人仓储发展需求,减少搬运设备的空载(自身)重量及结构尺寸,提高运行效率和通行性能显得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在不需要增加配重的情况下实现对托盘的举升且承载重量可以远大于自身重量的托盘举升装置。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托盘举升装置,包括左底叉、右底叉、左上叉、右上叉、左剪叉、右剪叉、立架、背板、动作缸、行走轮与立架底座;在立架底座的前端面左侧固定有左底叉,在左底叉的正上方设有左上叉,左剪叉的上端部与左上叉相连,左剪叉的下端部与左底叉相连,左上叉的后端部与背板的下端部左侧通过左销轴相铰接,在立架底座的前端面右侧固定有右底叉,在右底叉的正上方设有右上叉,右剪叉的上端部与右上叉相连,右剪叉的下端部与右底叉相连,右上叉的后端部与背板的下端部右侧通过右销轴相铰接,且所述左底叉的右侧壁与右底叉的左侧壁之间间隔一段距离,左上叉的右侧壁与右上叉的左侧壁之间间隔一段距离,在立架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立架与动作缸的缸筒,在动作缸的活塞杆上端部与背板的上端部相固定,背板与立架呈直线滑动连接,且背板设置在靠近左上叉和右上叉的一侧,在左底叉、右底叉和立架底座上安装有行走轮。所述动作缸是由液压动力驱动的液压缸或者是由电动机经传动机构驱动的电动缸。所述左底叉的上表面和右底叉的上表面均具有下凹的凹形状。所述左上叉的下表面和右上叉的下表面均具有上凹的凹形状。在所述背板的后壁面的对角线方向固定有加强筋。所述左销轴与右销轴呈同轴设置。所述左底叉的右侧壁与右底叉的左侧壁之间间隔的距离宽度等于左上叉的右侧壁与右上叉的左侧壁之间间隔距离的距离宽度。所述左上叉的前端部呈宽度逐渐变窄且厚度逐渐缩小形状;所述右上叉的前端部呈宽度逐渐变窄且厚度逐渐缩小形状。本技术实现了在不需要增加配重的情况下实现对托盘的举升,且承载重量可以远大于本技术自身的重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之一。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本技术的托盘举升装置,包括左底叉1、右底叉2、左上叉3、右上叉4、左剪叉5、右剪叉6、立架7、背板8、动作缸9、行走轮10与立架底座11;在立架底座11的前端面左侧固定有左底叉1,在左底叉1的正上方设有左上叉3,左剪叉5的上端部与左上叉3相连,左剪叉5的下端部与左底叉1相连,左上叉3的后端部与背板8的下端部左侧通过左销轴相铰接,在立架底座11的前端面右侧固定有右底叉2,在右底叉2的正上方设有右上叉4,右剪叉6的上端部与右上叉4相连,右剪叉6的下端部与右底叉2相连,右上叉4的后端部与背板8的下端部右侧通过右销轴相铰接,且所述左底叉1的右侧壁与右底叉2的左侧壁之间间隔一段距离,左上叉3的右侧壁与右上叉4的左侧壁之间间隔一段距离,在立架底座11的上表面固定有立架7与动作缸9的缸筒,在动作缸9的活塞杆上端部与背板8的上端部相固定,背板8与立架7呈直线滑动连接,且背板8设置在靠近左上叉3和右上叉4的一侧,在左底叉1、右底叉2和立架底座11上安装有行走轮10。所述动作缸9是由液压动力驱动的液压缸或者是由电动机经传动机构驱动的电动缸,且动作缸9的数量可以是多套。所述左底叉1的上表面和右底叉2的上表面均具有下凹的凹形状。所述左上叉3的下表面和右上叉4的下表面均具有上凹的凹形状。在所述背板8的后壁面的对角线方向固定有加强筋12。所述左销轴与右销轴呈同轴设置。所述左底叉1的右侧壁与右底叉2的左侧壁之间间隔的距离宽度等于左上叉3的右侧壁与右上叉4的左侧壁之间间隔距离的距离宽度。所述左上叉3的前端部呈宽度逐渐变窄且厚度逐渐缩小形状;所述右上叉4的前端部呈宽度逐渐变窄且厚度逐渐缩小形状,便于插装托盘。所述左剪叉5和右剪叉6可以是一组“X”型杆系,也可以是两组“X”型杆系组成的“爻”型杆系,或多组“X”型杆系组成的串联杆系。可选的,所述组成左剪叉5和右剪叉6的“X”型杆系中的“/”和“\”可以是一根杆,也可以是并联的两根或多根杆。所述左剪叉5的一端连接左底叉1,另外一端连接左上叉3。在连接左底叉1一端的两个杆头中,一个杆头与左底叉1呈销轴副连接,另一个杆头与左底叉1呈滑动副连接。在连接左上叉3的两个杆头中,一个杆头与左上叉3呈销轴副连接,另一个杆头与左上叉3呈滑动副连接。所述右剪叉6与左剪叉5呈对称状,右剪叉6一端连接右底叉2,另外一端连接右上叉4。在连接右底叉2一端的两个杆头中,一个杆头与右底叉2呈销轴副连接,另一个杆头与右底叉2呈滑动副连接。在连接右上叉4的两个杆头中,一个杆头与右上叉4呈销轴副连接,另一个杆头与右上叉4呈滑动副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作动缸9收缩至最小行程时,左上叉3和右上叉4分别靠近左底叉1和右底叉2,形成左、右两个货叉,可伸入托盘底下以便实现对托盘的起升。当作动缸9伸长时,作动缸9通过背板8带动左上叉3和右上叉4上向运动并举起托盘及托盘上的荷载,实现叉举功能。此时,因左上叉3与左底叉1之间有左剪叉5,右上叉4与右底叉2之间有右剪叉6,托盘及荷载作用于左上叉3和右上叉4上的载荷平行转移至左底叉1和右底叉2上,背板8仅承受左上叉3和右上叉4通过销轴作用于它的向下拉力。因此,立架7和背板8均不承受弯矩,不需要配重,可大幅减小设备的重量及外形尺寸。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左”、“右”并不用于限定实现顺序,而是用于区别相同结构或类似结构的不同指代对象。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专利技术的本
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托盘举升装置,包括左底叉(1)、右底叉(2)、左上叉(3)、右上叉(4)、左剪叉(5)、右剪叉(6)、立架(7)、背板(8)、动作缸(9)、行走轮(10)与立架底座(11);/n其特征是:在立架底座(11)的前端面左侧固定有左底叉(1),在左底叉(1)的正上方设有左上叉(3),左剪叉(5)的上端部与左上叉(3)相连,左剪叉(5)的下端部与左底叉(1)相连,左上叉(3)的后端部与背板(8)的下端部左侧通过左销轴相铰接,在立架底座(11)的前端面右侧固定有右底叉(2),在右底叉(2)的正上方设有右上叉(4),右剪叉(6)的上端部与右上叉(4)相连,右剪叉(6)的下端部与右底叉(2)相连,右上叉(4)的后端部与背板(8)的下端部右侧通过右销轴相铰接,且所述左底叉(1)的右侧壁与右底叉(2)的左侧壁之间间隔一段距离,左上叉(3)的右侧壁与右上叉(4)的左侧壁之间间隔一段距离,在立架底座(11)的上表面固定有立架(7)与动作缸(9)的缸筒,动作缸(9)的活塞杆上端部与背板(8)的上端部相固定,背板(8)与立架(7)呈直线滑动连接,且背板(8)设置在靠近左上叉(3)和右上叉(4)的一侧,在左底叉(1)、右底叉(2)和立架底座(11)上安装有行走轮(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托盘举升装置,包括左底叉(1)、右底叉(2)、左上叉(3)、右上叉(4)、左剪叉(5)、右剪叉(6)、立架(7)、背板(8)、动作缸(9)、行走轮(10)与立架底座(11);
其特征是:在立架底座(11)的前端面左侧固定有左底叉(1),在左底叉(1)的正上方设有左上叉(3),左剪叉(5)的上端部与左上叉(3)相连,左剪叉(5)的下端部与左底叉(1)相连,左上叉(3)的后端部与背板(8)的下端部左侧通过左销轴相铰接,在立架底座(11)的前端面右侧固定有右底叉(2),在右底叉(2)的正上方设有右上叉(4),右剪叉(6)的上端部与右上叉(4)相连,右剪叉(6)的下端部与右底叉(2)相连,右上叉(4)的后端部与背板(8)的下端部右侧通过右销轴相铰接,且所述左底叉(1)的右侧壁与右底叉(2)的左侧壁之间间隔一段距离,左上叉(3)的右侧壁与右上叉(4)的左侧壁之间间隔一段距离,在立架底座(11)的上表面固定有立架(7)与动作缸(9)的缸筒,动作缸(9)的活塞杆上端部与背板(8)的上端部相固定,背板(8)与立架(7)呈直线滑动连接,且背板(8)设置在靠近左上叉(3)和右上叉(4)的一侧,在左底叉(1)、右底叉(2)和立架底座(11)上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功燕欧阳庆生方明王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微至智能制造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