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无人机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3098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无人机托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上层支撑梁一端和第二上层支撑梁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一支架的中部两侧铰接;第三上层支撑梁一端和第四上层支撑梁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二支架的中部两侧铰接;第一上层支撑梁另一端与第三上层支撑梁另一端通过第一门闩式快速夹具连接;第二上层支撑梁另一端与第四上层支撑梁另一端通过第二门闩式快速夹具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使用时转换至折叠状态,所占空间较小,便于携带,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

A portable foldable UAV br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无人机托架
本技术涉及固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无人机托架,适用于无人机的支撑放置。
技术介绍
当前无人机的发展速度很快,在非滑跑起飞的中小型无人机的存放过程中需要使用支撑托架,以保护无人机的着陆装置。现在比较常见的是固定式托架,在使用过程中占据较大的空间,特别是在野外条件下携带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无人机托架,使无人机托架在不使用时转换至折叠状态,所占空间较小,便于携带。同时,在使用时又能够快速展开至正常状态投入使用。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无人机托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上层支撑梁一端和第二上层支撑梁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一支架的中部两侧铰接;第三上层支撑梁一端和第四上层支撑梁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二支架的中部两侧铰接;第一上层支撑梁另一端与第三上层支撑梁另一端通过第一门闩式快速夹具连接;第二上层支撑梁另一端与第四上层支撑梁另一端通过第二门闩式快速夹具连接;第一下层支撑梁一端和第二下层支撑梁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一支架的底部两侧铰接;第三下层支撑梁一端和第四下层支撑梁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二支架的底部两侧铰接;第一下层支撑梁另一端与第三下层支撑梁另一端通过第三门闩式快速夹具连接;第二下层支撑梁另一端与第四下层支撑梁另一端通过第四门闩式快速夹具连接。如上所述的第一支架的底部宽度均大于顶部宽度,第二支架的底部宽度均大于顶部宽度,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顶部均设置有弧形托槽。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无人机托架在不使用时转换至折叠状态,所占空间较小,便于携带。2、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左视图。图中: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01-第一上层支撑梁;302-第二上层支撑梁;303-第三上层支撑梁;304-第四上层支撑梁;401-第一下层支撑梁;402-第二下层支撑梁;403-第三下层支撑梁;404-第四下层支撑梁;5-第一门闩式快速夹具;6-第二门闩式快速夹具;7-第三门闩式快速夹具;8-第四门闩式快速夹具;9-弧形托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无人机托架,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第一上层支撑梁301一端和第二上层支撑梁302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一支架1的中部两侧铰接;第三上层支撑梁303一端和第四上层支撑梁304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二支架2的中部两侧铰接;第一上层支撑梁301另一端与第三上层支撑梁303另一端通过第一门闩式快速夹具5连接;第二上层支撑梁302另一端与第四上层支撑梁304另一端通过第二门闩式快速夹具6连接;第一下层支撑梁401一端和第二下层支撑梁402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一支架1的底部两侧铰接;第三下层支撑梁403一端和第四下层支撑梁404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二支架2的底部两侧铰接;第一下层支撑梁401另一端与第三下层支撑梁403另一端通过第三门闩式快速夹具7连接;第二下层支撑梁402另一端与第四下层支撑梁404另一端通过第四门闩式快速夹具8连接。第一支架1的底部宽度均大于顶部宽度,第二支架2的底部宽度均大于顶部宽度,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顶部均设置有弧形托槽9。由于第一支架1的底部宽度大于顶部宽度,第二支架2的底部宽度大于顶部宽度使得无人机托架整体结构稳定。使用时,可根据无人机的大小尺寸来确定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高度和宽度。本技术展开时:将第一上层支撑梁301、第二上层支撑梁302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调整为与第一支架1垂直,将第三上层支撑梁303、第四上层支撑梁304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调整为与第二支架2垂直,然后将第一上层支撑梁301通过搭扣的第一门闩式快速夹具5与第三上层支撑梁303连接,使得第一上层支撑梁301和第三上层支撑梁303整体呈水平状态;将第二上层支撑梁302通过搭扣的第二门闩式快速夹具6与第四上层支撑梁304连接,使得第二上层支撑梁302与第四上层支撑梁304整体呈水平状态。由于第一门闩式快速夹具5和第二门闩式快速夹具6的固定作用,使得第一支架1、第一上层支撑梁301、第二上层支撑梁302、第三上层支撑梁303、第四上层支撑梁304和第二支架2实现相互支撑。将第一下层支撑梁401、第二下层支撑梁402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调整为与第一支架1垂直,将第三下层支撑梁403和第四下层支撑梁404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调整为与第二支架2垂直,然后将第一下层支撑梁401通过搭扣的第三门闩式快速夹具7与第三下层支撑梁403连接,使得第一下层支撑梁401与第三下层支撑梁403整体呈水平状态;将第二下层支撑梁402通过搭扣的第四门闩式快速夹具8与第四下层支撑梁404连接,使得第二下层支撑梁402与第四下层支撑梁404整体呈水平状态。由于第三门闩式快速夹具7和第四门闩式快速夹具8的固定作用,使得第一支架1、第一下层支撑梁401、第二下层支撑梁402、第三下层支撑梁403、第四下层支撑梁404和第二支架2实现相互支撑。无人机托架展开后,将无人机的两端分别放置于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顶部设置的弧形托槽9上。本技术折叠时:将第一门闩式快速夹具5、第二门闩式快速夹具6、第三门闩式快速夹具7和第四门闩式快速夹具8解开。将第一上层支撑梁301、第二上层支撑梁302、第三上层支撑梁303和第四上层支撑梁304均调整为垂直状态,第二下层支撑梁401、第二下层支撑梁402、第三下层支撑梁403和第四下层支撑梁404均调整为垂直状态,从而使得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相向移动,第一支架1与第一上层支撑梁301、第二上层支撑梁302、第一下层支撑梁401和第二下层支撑梁402通过90度定位合页收缩折叠在一起,第二支架2与第三上层支撑梁303、第四上层支撑梁304、第三下层支撑梁403、第四下层支撑梁404通过90度定位合页收缩折叠在一起,缩小了体积,便于存放。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无人机托架,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其特征在于,/n第一上层支撑梁(301)一端和第二上层支撑梁(302)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一支架(1)的中部两侧铰接;第三上层支撑梁(303)一端和第四上层支撑梁(304)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二支架(2)的中部两侧铰接;/n第一上层支撑梁(301)另一端与第三上层支撑梁(303)另一端通过第一门闩式快速夹具(5)连接;第二上层支撑梁(302)另一端与第四上层支撑梁(304)另一端通过第二门闩式快速夹具(6)连接;/n第一下层支撑梁(401)一端和第二下层支撑梁(402)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一支架(1)的底部两侧铰接;第三下层支撑梁(403)一端和第四下层支撑梁(404)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二支架(2)的底部两侧铰接;/n第一下层支撑梁(401)另一端与第三下层支撑梁(403)另一端通过第三门闩式快速夹具(7)连接;第二下层支撑梁(402)另一端与第四下层支撑梁(404)另一端通过第四门闩式快速夹具(8)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可折叠无人机托架,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其特征在于,
第一上层支撑梁(301)一端和第二上层支撑梁(302)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一支架(1)的中部两侧铰接;第三上层支撑梁(303)一端和第四上层支撑梁(304)一端分别通过90度定位合页与第二支架(2)的中部两侧铰接;
第一上层支撑梁(301)另一端与第三上层支撑梁(303)另一端通过第一门闩式快速夹具(5)连接;第二上层支撑梁(302)另一端与第四上层支撑梁(304)另一端通过第二门闩式快速夹具(6)连接;
第一下层支撑梁(401)一端和第二下层支撑梁(402)一端分别通过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中柱郑幸鲍传美刘长亮林冬生李纯军傅小进孙澜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