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9375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管接头,包括一内部呈中空的第一管件、以及一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件上的套管件,所述第一管件于其一端上设有一止挡部,另一端则具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一接口,且所述第一管件上至少开设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通孔,并间隔设有二第一垫圈而令所述通孔位于其二者之间,而套管件具有一环套以及一设于所述环套外壁上的冷水接口,所述环套具有一圆形套孔,套孔是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件上而使环套内壁与二第一垫圈紧迫接触,并令冷水接口与所述第一管件内部相通连。(*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接头,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水冷循环系统上,可更换、及可通过旋转来改变冷水管路走向的管接头。
技术介绍
现今已有许多采用水冷方式提供热源进行散热的水冷循环系统,其主要是于一水箱内注入如冷水等冷却液体,并利用冷水管路将所述水箱与一中空的冷板相连通,同时,通过一泵(pump)将所述水箱内的冷却液体经由冷水管路传递至冷板内,而所述冷板则用以与热源作面与面的接触,故可令冷却液体将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带走,藉此维持适当的温度环境。然而,使用此种水冷循环系统时,其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即在于其冷水管路的更新与维修不易,常常为了避免冷却液体的外漏,而将冷水管路与冷板等装置的入/出水口通过管接头而焊接固定,因而造成无法更换的窘境,同时更面临冷水管路无法以旋转来改变其管路走向,而造成所述水冷循环系统在整体的配置上将受到冷水管路走向的限制等问题。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接头,其是可便于拆换与维修,同时兼具可因应不同的水流量来更换管接头的便利性,并可改变冷水管路的走向,以使水冷循环系统在整体的配置上不再受到管路走向的限制等。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管件,内部呈中空状,于其一端上设有一止挡部,另一端则具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一接口,且所述第一管件上至少开设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通孔,并间隔设有两第一垫圈而令所述通孔位于其二者之间;一套管件,具有一环套以及一设于所述环套外壁上的冷水接口,且所述环套是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件上而使其内壁与所述等第一垫圈紧迫接触,并令所述冷水接口与所述第一管件内部相通连;一第二管件,其一端设有一固接口,另一端则具有一与所述接口互通的第二接口,且所述第二接口是与所述第一接口以可拆卸的方式相接合,并于所述第二管件与所述套管件之间紧迫一第二垫圈。所述第一管件的止挡部为一螺栓头。所述第一管件上凹设有二环槽,所述二环槽是间隔设置并令所述通孔位于其二者之间,所述等第一垫圈分别嵌入于所述二环槽内。所述第一管件与所述套管件之间形成一环形流道,且所述环形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一管件的通孔与所述冷水接口之间。所述第一管件的通孔与所述套管件的冷水接口相对应。所述第一管件的第一接口外设有外螺纹,而所述第二管件的第二接口内则设有相配合的内螺纹,且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螺接。所述套管件的环套是具有一贯通其二端供所述环套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件上的套孔。所述套孔为一圆孔。所述第二垫圈是套置于所述第一管件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应用于水冷循环系统上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技术的平面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套管件经旋转而改变方向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套管件与冷水管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附图标记说明管接头1;第一管件10;止挡部100;第一接口101;通孔102;环槽103;第一垫圈104;外螺纹105;第二垫圈106;环形流道107;套管件11;环套110;冷水接口111;套孔112;环形肋条113;外螺纹114;第二管件12;固接口120;第二接口121;内螺纹122;水冷循环系统2;冷板20;出/入水口200;冷水管路21;束紧带210;螺帽211。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是分别为本技术应用于水冷循环系统上的立体示意图、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管接头,其是应用于一水冷循环系统2上,并组装于所述水冷循环系统2的冷板20出/入水口200(或其它出/入水口处)与冷水管路21之间;所述管接头1包括一第一管件10、一套管件11及一第二管件12所组成;其中所述第一管件10内部呈中空状,用以供冷水等液体流经通过,其一端呈封闭状,并于所述端上设有一止挡部100,而所述第一管件10的另一端则具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一接口101(如图4所示)。此外,所述第一管件10上开设有至少一通孔102,通孔102亦与第一管件10内部相通,且于所述第一管件10上凹设有二环槽103,所述二环槽103是间隔设置并令通孔102位于其二者之间,并于所述二环槽103内分别嵌入一第一垫圈104。所述套管件11具有一环套110、以及一竖立设于所述环套110外壁上的冷水接口111,其中的环套110具有一贯通其二端的套孔112,以供第一管件10可透过其第一接口101穿入套孔112中,并使所述套管件11一端抵靠于第一管件10的止挡部100处,以令所述套管件11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件10外,且所述套管件11内壁是紧迫于两第一垫圈104上(配合参看图4所示),以供防漏之用。另,所述套管件11的冷水接口111是与套孔112相通,故当套管件11套设于第一管件10外时,冷水接口111即可透过套孔112而与第一管件10内部相通连,或甚至令冷水接口111与第一管件10的通孔102相对应即可,进而可供所述冷水接口111与上述冷水管路21相对接;在本实施例中,冷水接口111外是设有多个轴向间隔排列的环形肋条113,以供冷水管路21套置于所述冷水接口111上后,再以一束紧带210(如图3所示)迫紧而密接,以达防漏的效果。此外,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冷水接口111外可设有外螺纹114,而冷水管路21的管口则设有一螺帽211,以螺帽211螺接于冷水接口111上的外螺纹114,以达相同的效果。所述第二管件12为一短型管件体,用以供第一管件10与上述冷板20的出/入水口200接续时使用;第二管件12具有二端,其一端设有一固接口120(配合参看图4所示),另一端则具有一第二接口121,且所述固接口120与第二接口121互通,并使固接口120可用以与上述冷板20的出/入水口200相对接,而可进一步焊接固定。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第一管件10的止挡部100为一六角螺栓头,而其第一接口101外则设有外螺纹105,另第二管件12的第二接口121内则设有相配合的内螺纹122(如图4所示),对所述止挡部100施以顺时或逆时的连续扭力,而使第一接口101以其外螺纹105螺接于第二接口121的内螺纹122处,并于第二管件12与套管件11之间紧迫一套置于第一管件10上的第二垫圈106,作为防漏之用。如此,即可令所述第一、二接口101、121以可拆卸的方式相接合,当第一、二管件10、12拆卸后,即可使套管件11由第一管件10上拆解,以便于因应不同的水流量更换管接头1、或便于其维修等等。此外,第一管件10的第一接口101亦可直接连接于上述冷板20的出/入水口200上,而不需通过第二管件12作二者间的续接。当然,所述冷板20的出/入水口200亦须与第一接口101以可拆卸的方式相接合,如此方可达到可拆解的目的。是以,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管接头。据此,如图4所示,当冷水管路21将冷水引入时,冷水可经由冷水接口111进入所述管接头1内部,再经由第一接口101或固接口120进入冷板20内;反之,则由冷板20另一出/入水口200将冷水以前述相反顺序排出,以达冷水接触热源后的散热效果。请一并参阅图5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管件,内部呈中空状,于其一端上设有一止挡部,另一端则具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一接口,且所述第一管件上至少开设有一与其内部相通的通孔,并间隔设有两第一垫圈而令所述通孔位于其二者之间;一套管件,具有一环套以及一设于所述环套外壁上的冷水接口,且所述环套是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件上而使其内壁与所述等第一垫圈紧迫接触,并令所述冷水接口与所述第一管件内部相通连;一第二管件,其一端设有一固接口,另一端则具有一与所述接口互通的第二接口,且所述第二接口是与所述第一接口以可拆卸的方式相接合,并于所述第二管件与所述套管件之间紧迫一第二垫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家俊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