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SMC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管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28325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2 18:45
一种管接头(10),具有管(12),管(12)用于流体可拆卸地适配到管接头(10),并且管接头(10)连接到诸如气缸的液压装置(14)。管接头(10)设置有树脂本体(16a),用于流体的管(12)插入到树脂本体(16a)中;和金属本体(16b),金属本体(16b)能够相对树脂本体(16a)旋转。树脂本体(16a)包含节流孔(70a、70b、70c),节流孔(70a、70b、70c)中的每一个具有不同的开口直径,并且由于树脂本体(16a)相对于金属本体(16b)的旋转,节流孔(70a、70b、70c)能够配置在连接部分中,连接部分提供用于流体的管(12)和液压装置(14)之间的连接路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管接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管连接到流体压力装置的管接头。
技术介绍
对于诸如气缸等等的流体压力装置,例如,布置在气缸管内部的活塞在诸如气压或者液压等的作用下在气缸管的轴线方向上进行前进和缩回移动。迄今为止,对于用于控制活塞的速度的流体压力装置,已经采用了各种的速度控制结构。例如,已知如日本平开专利公布No.2004-011855(以下称为常规技术1)公开的配备有气缸的速度控制机构。在气缸中,设置被盖构件闭合的气缸室,并且压力流体相对于气缸室从具有一对端口的气缸体被供应。沿着气缸室的轴线方向位移的活塞内部地安装在气缸体中,并且活塞杆整体地连接到活塞。气缸包括放置在气缸体的内部的圆筒形主体,并且大致平行于活塞杆被连接到盖构件。轴构件在活塞杆内部大致平行地被连接,轴构件能够插入圆筒形主体的内部。气缸包含第一切口凹槽,该第一切口凹槽沿着轴线方向在圆筒形主体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和第二切口凹槽,该第二切口凹槽沿着轴线方向沿着轴构件的外周表面形成。此外,气缸包含第一密封构件,该第一密封构件包围圆筒形主体的外周表面;和第二密封构件,该第二密封构件包围轴构件的外周表面。另外,当圆筒形主体的外周表面由第一密封构件包围时,端口和气缸室之间流动的压力流体的流量由第一切口凹槽控制。另外或者可选择地,当圆筒形主体的外周表面由第二密封构件包围时,端口和气缸室之间流动的压力流体的流量由第二切口凹槽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对于上述常规技术1,速度控制机构装配在气缸体的内部。因此,具有这样的问题,其结构将会变得复杂并且不能容易地实现其整体的气缸的紧凑性。另一方面,采用螺纹部形成在气缸体的周表面上并且例如针形阀的速度控制阀通过螺纹部附接的结构。然而,对于这种针形阀,把手被设置用于旋转指针,并且可以由错误接触把手引起把手的错误操作或者故障。另外,当不同的操作者中的一个操作把手时,容易发生把手操作条件的差异,导致速度条件变化的风险。本专利技术已经考虑到上述问题而作出,并且具有提供一种使期望的速度条件能够被容易地和可靠地设定的管接头,同时有利地改善可操作性。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到流体压力装置的管接头,包含:本体,管插入本体中;和附接/拆卸机构,附接/拆卸机构配置在本体的内部并且被构造成附接和拆卸管。在本体中,节流孔部分可旋转地配置,管和流体压力装置通过节流孔部分连通。并且,与管和流体压力装置之间的连通部连通的节流孔部分的节流孔的开口尺寸能够根据节流孔部分的旋转角度位置而改变。进一步,在管接头中,本体包含第一本体,管插入到第一本体中;和第二本体,第二本体连接到流体压力装置并且第二本体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相对旋转。在第一本体中,节流孔部分与第一本体整体地形成,并且在节流孔部分中,多个节流孔以相等的间隔配置并且从第一本体的旋转中心彼此之间分别具有预定角度,多个节流孔的开口尺寸彼此不同。在第二本体中,通道构件配置为在其中包括通孔,通过通孔,布置在特定的角度位置的节流孔与流体压力装置连通。在管接头中,凹槽和突起可以配置在第一本体的外周或者内周上和在第二本体的内周或者外周上,通过凹槽和突起之间的相互接合,凹槽和突起维持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多个特定的角度位置。更进一步,在管接头中,节流孔部分可以包含主体部,主体部安装在本体内,并且其中,与连通构件连通的通道从轴向中心位置偏离。节流孔板部分可以进一步包含节流孔板,节流孔板与主体部可旋转地接合,并且其中,节流孔的开口尺寸能够根据节流孔板的旋转角度位置间歇地或者连续地改变,节流孔与通道连通。进一步,在管接头中,凹部和突起(140)可以配置在主体部和节流孔板上,通过凹部和突起之间的相互接合,凹部和突起维持主体部和节流孔板的多个特定的角度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设置在节流孔部分中的节流孔的操作下能够容易和可靠地实现流体压力装置的速度控制。特别地,节流孔部分的节流孔的开口尺寸能够通过其旋转角度位置而改变,节流孔部分与管和流体压力装置之间的连通部连通。因此,能够适当地采用流体压力装置的各种类型,并且能够容易地实现多用途性的提高。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以下描述结合附图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通过说明性的实例来展示。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管接头的总体竖直截面图;图2是管接头的截面立体图;图3是从管接头的一个方向看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管接头的另一个方向看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管接头的总体竖直截面图;图6是组成管接头的一部分的节流孔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节流孔部分的示意平面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管接头的总体竖直截面图;图9是组成管接头的一部分的节流孔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管接头的操作的解释性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管接头的总体竖直截面图;图12是组成管接头的一部分的节流孔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节流孔部分的示意平面图;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管接头的总体竖直截面图;图15是组成管接头的一部分的节流孔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组成节流部分的一部分的节流孔板的示意立体图;图1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例的管接头的总体竖直截面图;图18是从组成管接头的一部分的节流孔部分的一个方向看的立体图;并且图19是从节流孔部分的另一个方向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管接头10中,流体管12可拆卸地安装,并且管接头10被例如连接到诸如气缸等等的流体压力装置14。如图1和2所示,管接头10配备有树脂本体(第一本体)16a和金属本体(第二本体)16b,流体管12插入树脂本体(第一本体)16a,金属本体(第二本体)16b连接到流体压力装置14并且可以相对于树脂本体16a相对旋转。树脂本体16a包括大直径的圆筒形部分20a,附接/拆卸机构18结合于圆筒形部分20a中。中间的圆筒形部分20b与大直径的圆筒形部分20a整体地形成,中间的圆筒形部分20b的直径小于大直径的圆筒形部分20a的直径,并且底部圆筒形部分20c与中间的圆筒形部分20b整体地形成,底部圆筒形部分20c的直径小于中间的圆筒形部分20b的直径。第一开口28形成在大直径的圆筒形部分20a的内部在轴线方向上的预定深度。第一阶梯部30配置在第一开口28的底部,并且第一开口28通过第一阶梯部30与第二开口32连通,第二开口32的直径减小。第二开口32配置在中间的圆筒形部分20b的内部并且具有预定深度,并且第二阶梯部34配置在第二开口32的底部。如图1至3所示,附接/拆卸机构18配备有环形衬垫构件36和夹盘38,附接/拆卸机构18结合于第一开口28中,夹盘38夹住插入树脂本体16a的流体管12。附接/拆卸机构18包含引导构件40和释放衬套42,引导构件40与第一开口28的内周表面接合,释放衬套42可以沿着引导构件40位移。衬垫构件36,例如,是由诸如橡胶等等弹性材料形成的,并且布置成在第一开口28的内部紧靠第一阶梯部30。衬垫构件36形成为大致的类似环形形状,并且在衬垫构件36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凸出部44,凸出部44抵靠第一开口28的内周表面。在其内周表面上,密封突出部分46形成为突出与流体管12的外周表面滑动接触。夹盘38形成为大致的圆筒形形状,例如由冲压加工薄板材料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管接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接头,所述管接头连接到流体压力装置(14),其特征在于,包含:本体,管(12)插入所述本体中;和附接/拆卸机构(18),所述附接/拆卸机构(18)配置在所述本体的内部,并且被构造成附接和拆卸所述管(12);其中:在所述本体中,节流孔部分可旋转地配置,所述管(12)和所述流体压力装置(14)通过所述节流孔部分连通;并且与所述管(12)和所述流体压力装置(14)之间的连通部连通的所述节流孔部分的节流孔(70a)的开口尺寸根据所述节流孔部分的旋转角度位置而改变。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7.13 JP 2012-1580351.一种管接头,所述管接头连接到流体压力装置(14),其特征在于,包含:本体(16a,16b),管(12)插入所述本体(16a,16b)中;和附接/拆卸机构(18),所述附接/拆卸机构(18)配置在所述本体(16a,16b)的内部,并且被构造成附接和拆卸所述管(12);其中:所述本体(16a,16b)包括:第一本体(16a),所述第一本体(16a)由树脂制成,所述管(12)插入到所述第一本体(16a)中;第二本体(16b),所述第二本体(16b)由金属制成,连接到所述流体压力装置(14),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6a)相对旋转;所述第一本体(16a)包括:大直径的圆筒形部分(20a),所述附接/拆卸机构(18)结合于所述大直径的圆筒形部分(20a)中,中间的圆筒形部分(20b),所述中间的圆筒形部分(20b)的直径小于所述大直径的圆筒形部分(20a),并且所述管(12)的末端经由所述大直径的圆筒形部分(20a)插入所述中间的圆筒形部分(20b);底部圆筒形部分(20c),所述底部圆筒形部分(20c)的直径小于所述中间的圆筒形部分(20b)的直径;所述大直径的圆筒形部分(20a)、所述中间的圆筒形部分(20b)和所述底部圆筒形部分(20c)以此顺序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种谷良泉富田琢斋藤修一
申请(专利权)人:SMC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