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发泡模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7820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1:36
一种超临界发泡模具装置,适用于将熔胶形成发泡鞋材,模具装置包含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及胶道。第一模具包括由三维立体打印所形成且具有第一多孔层的第一内模,第一多孔层具有多孔性的第一本体部,及至少一形成在第一本体部内的第一连接管部。第二模具包括由三维立体打印所形成且具有第二多孔层的第二内模,第二多孔层具有多孔性的第二本体部,及至少一形成在第二本体部内的第二连接管部,第一连接管部与第二连接管部非常靠近于模穴且可用来供液体流过并调节第一内模、第二内模的温度,最终能缩短热传递距离并提高热传效果。由于三维立体打印一体成型,能大幅减少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的机械加工,简化模具加工。

Supercritical foaming mould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upercritical foaming mould device, which is suitable for forming a foaming shoe material with melts, and the mold device comprises a first mould, a second mold and a glue path. The first mold comprises a first internal mold formed by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and having a first porous layer. The first porous layer has a porous first body and at least one first connecting tube formed in the first body part. The second mold comprises a second internal mold formed by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and a more than 2 hole layer. The more than 2 hole layer has a porous second body part and at least one second connecting pipe part formed in the second body part, and the first connecting pipe par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ipe part are very close to the mold cavity, and can be used for liquid flowing through and adjust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irst internal mold and the second inner mold, and finally, the energy can be obtained. Shorten the heat transfer distance and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effect. Due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he machining of the first mould and the second die can be greatly reduced, and the processing of the mould can be simplifi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临界发泡模具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塑料发泡过程中施加反压力的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来制造发泡塑料的超临界发泡模具装置。
技术介绍
发泡塑料具有强度高、质轻、隔音隔热的优异性能而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现有的一种超流体发泡塑料射出成型法,是将惰性气体例如二氧化碳(CO2)加压并混入高分子熔胶内,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具有高溶解性与高扩张性的特性以取代现有的化学发泡剂,在将高分子熔胶注入一已加热的模具内并经由射出成型形成所述发泡塑料,此种成型法不但能提高发泡效果而获得更细小且均匀的气泡,而且具有减少高分子熔胶消耗率的优点,因此,兼具成本低与高质量的优势受到市场的青睐。在射出成型时,会先将所述模具升温加热,再将一惰性气体注入所述模具的模穴中,接着,在所述模穴内注入高分子熔胶,此时,所述模穴内的惰性气体会产生一大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临界压力的反向气体压力,因此,高分子熔胶并不会发泡,随后,释放所述模穴内的惰性气体,所述模穴内的反向气体压力下降而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转变为气态并形成气核,此时,高分子熔胶开始发泡并形成发泡塑料,如此,就能避免在射出成型后的发泡塑料表面产生气痕、雾点等外观不良。惟,用来升温加热所述模具的加热管路是在所述模具进行多道的机械加工形成沟槽、孔道所构成,因此,所述模具的加工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简化模具的加工且能提高热传效果的超临界发泡模具装置。本专利技术的超临界发泡模具装置,适用于将一熔胶形成一发泡鞋材,所述模具装置包含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及胶道。所述第一模具具有第一气孔,所述第一模具包括第一内模,所述第一内模由三维立体打印所形成,且具有第一多孔层,所述第一多孔层具有形成于外侧的第一合模面,所述第一气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多孔层且朝远离所述第一合模面的方向朝外延伸至外界,所述第一多孔层还具有多孔性的第一本体部及至少一第一连接管部,所述第一连接管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内并界定出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模具用来与所述第一模具互相对合,所述第二模具包括第二内模,所述第二内模由三维立体打印所形成,且具有第二多孔层,所述第二多孔层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内模的第一合模面的第二合模面,由所述第二合模面与所述第一内模的第一合模面互相配合界定出模穴,所述第二多孔层还具有多孔性的第二本体部,及至少一第二连接管部,所述第二连接管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内并界定出第二流道。所述胶道贯穿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其中一者并连通于所述模穴,所述胶道用来供所述熔胶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装置,所述第二模具具有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连通于所述第二多孔层,且所述第二气孔朝远离所述第二合模面的方向朝外延伸至外界。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装置,所述第一模具还包括第一模座,所述第一模座的两相对面分别形成第一外座面与第一内座面,所述第一内座面具有凹设的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内模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模具还包括第二模座,所述第二模座的两相对面分别形成第二外座面与第二内座面,所述第二内座面具有凹设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内模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装置,所述第一内模还具有第一实心层,所述第一实心层位于所述第一模座与所述第一多孔层间,且由所述第一实心层与所述第一多孔层围绕界定出呈中空状的第一中空层,所述第一气孔贯穿所述第一模座与所述第一实心层,且所述第一气孔连通于所述第一中空层与所述第一多孔层,所述第二内模还具有第二实心层,所述第二实心层位于所述第二模座与所述第二多孔层间,且由所述第二实心层与所述第二多孔层围绕界定出呈中空状的第二中空层,所述第二气孔贯穿所述第二模座与所述第二实心层,且所述第二气孔连通于所述第二中空层与所述第二多孔层。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装置,所述胶道形成于所述第一模具,所述胶道由所述第一外座面贯穿所述第一模座与所述第一内模,且连通于所述模穴。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装置,所述第一模具还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且位于所述第一内模远离所述第二内模的一面,所述第二模具还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且位于所述第二内模远离所述第一内模的一面。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装置,所述第二连接管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多孔层的内部,所述第二多孔层还具有至少一位于周缘的第三连接管部,且所述第三连接管部界定出一第三流道。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装置,所述第一连接管部具有实心管壁及至少一第一涡流件,所述实心管壁围绕界定出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涡流件设置于所述实心管壁的内壁面。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装置,所述第一模座的第一内座面为非平面,所述第二模座的第二内座面为非平面,且所述第二内座面与所述第一内座面互相对合。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装置,由所述第一多孔层、所述第二多孔层及所述第一内座面与所述第二内座面的对合处形成由所述模穴连通至外界的气体流动路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三维立体打印形成所述第一内模、所述第二内模的同时,将用来供液体流过的所述第一连接管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管部一体成型直接打印在所述第一多孔层、所述第二多孔层内,能大幅减少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机械加工,简化模具的加工。同时,由于用来升温、降温的所述第一连接管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管部非常靠近于所述模穴,因此,能缩短热传递距离并提高热传效果。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超临界发泡模具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组合图;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图3是所述实施例沿着一前后方向剖切的一剖视图;图4是图3的一不完整的部分放大图;图5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第一连接管部的一不完整的立体图;及图6是所述实施例沿着一左右方向剖切的一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所使用的相对位置用语,例如“左右方向X”、“前后方向Y”“顶底方向Z”,是以图1所示方位为基准。参阅图1、图2、图3,本专利技术超临界发泡模具装置的一实施例,适用于将一熔胶(图未示)形成一发泡鞋材9,所述模具装置包含一第一模具100、一第二模具500,及一胶道4。所述第一模具100与所述第二模具500沿所述顶底方向Z互相对合。在以下实施例中的所述熔胶是以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THERMOPLASTICURETHANE)做为说明,但不以此为限。所述第一模具100包括一第一模座1、一第一底板2,及一第一内模3。所述第一模座1在所述顶底方向Z的两相对面分别形成一第一外座面11与一第一内座面12,且所述第一模座1在所述前后方向Y上间隔设置两第一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3沿所述左右方向X延伸。所述第一内座面12具有一沿所述顶底方向Z延伸且凹设的第一凹槽121,且所述第一通孔13连通于所述第一凹槽121。所述第一底板2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21,较佳地,所述第一底板2由钢材所制成,并具有高刚性、高硬度的优点。所述第一内模3由三维(3D)立体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临界发泡模具装置,适用于将熔胶形成发泡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装置包含:/n第一模具,具有第一气孔,所述第一模具包括:/n第一内模,由三维立体打印所形成,具有第一多孔层,所述第一多孔层具有形成于外侧的第一合模面,所述第一气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多孔层且朝远离所述第一合模面的方向朝外延伸至外界,所述第一多孔层还具有多孔性的第一本体部及至少一第一连接管部,所述第一连接管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内并界定出第一流道;/n第二模具,用来与所述第一模具互相对合,所述第二模具包括:/n第二内模,由三维立体打印所形成,且具有第二多孔层,所述第二多孔层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内模的第一合模面的第二合模面,由所述第二合模面与所述第一内模的第一合模面互相配合界定出模穴,所述第二多孔层还具有多孔性的第二本体部,及至少一第二连接管部,所述第二连接管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内并界定出第二流道;及/n胶道,贯穿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其中一者并连通于所述模穴,所述胶道用来供所述熔胶通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临界发泡模具装置,适用于将熔胶形成发泡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装置包含:
第一模具,具有第一气孔,所述第一模具包括:
第一内模,由三维立体打印所形成,具有第一多孔层,所述第一多孔层具有形成于外侧的第一合模面,所述第一气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多孔层且朝远离所述第一合模面的方向朝外延伸至外界,所述第一多孔层还具有多孔性的第一本体部及至少一第一连接管部,所述第一连接管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内并界定出第一流道;
第二模具,用来与所述第一模具互相对合,所述第二模具包括:
第二内模,由三维立体打印所形成,且具有第二多孔层,所述第二多孔层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内模的第一合模面的第二合模面,由所述第二合模面与所述第一内模的第一合模面互相配合界定出模穴,所述第二多孔层还具有多孔性的第二本体部,及至少一第二连接管部,所述第二连接管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内并界定出第二流道;及
胶道,贯穿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其中一者并连通于所述模穴,所述胶道用来供所述熔胶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具具有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连通于所述第二多孔层,且所述第二气孔朝远离所述第二合模面的方向朝外延伸至外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具还包括第一模座,所述第一模座的两相对面分别形成第一外座面与第一内座面,所述第一内座面具有凹设的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内模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模具还包括第二模座,所述第二模座的两相对面分别形成第二外座面与第二内座面,所述第二内座面具有凹设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内模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模还具有第一实心层,所述第一实心层位于所述第一模座与所述第一多孔层间,且由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士家马志宏谢宏武任少纬洪建荣郭宗伟陈汝城
申请(专利权)人:宝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TW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