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6577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0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属于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由左前纵梁总成、右前纵梁总成、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左门槛内板总成、右门槛内板总成、左后纵梁总成、右后纵梁总成、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后横梁、前围下横梁上板和前围下横梁下板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实现了车身结构的轻量化且优化了车身的碰撞安全性,而且显著增加了动力电池包的布置空间,增大了续航里程,有利于提升电动车的市场竞争力。

A beam structure of the lower body of electric passenger ca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lower body beam frame structure of an electric passenger vehicle,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The beam frame structure of the lower body of the electric passenger vehicl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composed of the left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y, the right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y, the left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rear connecting plate assembly, the right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rear connecting plate assembly, the left door sill inner plate assembly, the right door sill inner plate assembly, the left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y, the right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ssembly, the rear floor front cross beam, the rear floor rear cross beam, the upper plate of the front wall lower cross beam and the lower plate of the front wall lower cross beam \u3002 The lower body beam 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 passenger vehicle of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lightweight of the body structure and optimizes the collision safety of the body,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layout space of the power battery pack, increases the endurance mileage, and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设计和制造的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
技术介绍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下车身梁架结构的俯视图(箭头方向为车后身方向):纵梁前、后贯通,纵梁与门槛内板通过若干支架或小横梁连接,前地板下方结构多,重量大,车身成本较高。图2为拆解结构示意图,表1示出了各序号所对应的部件名称。图1框出区域内的结构详见图2中的序号7和序号8,序号11和序号12,序号13和序号14。表1序号名称序号名称1左前纵梁总成12右门槛后支撑支架2右前纵梁总成13左前地板纵梁总成3左前纵梁后连接板14右前地板纵梁总成4右前纵梁后连接板15左门槛内板后段总成5左A柱下内板总成16右门槛内板后段总成6右A柱下内板总成17左后纵梁总成7左门槛前支撑支架18右后纵梁总成8右门槛前支撑支架19后地板下横梁总成9左门槛内板总成20中地板下横梁总成10右门槛内板总成21前围横梁总成11左门槛后支撑支架图1所示的下车身梁架结构中左、右前纵梁后端间距小,左、右后纵梁前端间距相对较大,造成前地板下方纵梁所围区域是一个梯形,梯形空间不利于方形电芯的最大化布置。图1所示的下车身梁架结构中前地板纵梁与门槛内板之间的区域只布置了制动管线,无其他的布置功能,此区域没有充分利用来实现电池包电量的扩充,作为纯电动车型在续驶里程方面无明显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本技术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左前纵梁总成、右前纵梁总成、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左门槛内板总成、右门槛内板总成、左后纵梁总成、右后纵梁总成、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后横梁、前围下横梁上板和前围下横梁下板组成;所述左前纵梁总成与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与所述左门槛内板总成的前端焊接固定;所述右前纵梁总成与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与所述右门槛内板总成的前端焊接固定;所述前围下横梁上板与后围下横梁上板焊接成具有空腔结构的前围板,所述前围板焊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以及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的后侧方并且所述前围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门槛内板总成和右门槛内板总成的前端焊接固定;所述左门槛内板总成的后端与所述左后纵梁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右门槛内板总成的后端与所述右后纵梁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和右后纵梁总成之间通过后地板前横梁以及后地板后横梁焊接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实现了车身结构的轻量化且优化了车身的碰撞安全性,而且显著增加了动力电池包的布置空间,增大了续航里程,有利于提升电动车的市场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沿着A-A方向的断面结构图。图6为现有技术中的电动乘用车电芯布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的电动乘用车电芯布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实施例1如图3-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设计成H型,取消前地板纵梁总成,并针对碰撞及车身刚度要求,对前纵梁后连接板位置进行加强。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由左前纵梁总成31、右前纵梁总成32、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41、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42、左门槛内板总成51、右门槛内板总成52、左后纵梁总成61、右后纵梁总成62、后地板前横梁71、后地板后横梁72、前围下横梁上板81和前围下横梁下板82组成。所述左前纵梁总成31与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41焊接固定,所述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41与所述左门槛内板总成51的前端焊接固定;所述右前纵梁总成32与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42焊接固定,所述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42与所述右门槛内板总成52的前端焊接固定。所述前围下横梁上板81与后围下横梁上板82焊接成具有空腔结构的前围板,所述前围板焊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41以及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42的后侧方并且所述前围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门槛内板总成51和右门槛内板总成52的前端焊接固定;所述左门槛内板总成51的后端与所述左后纵梁总成61焊接固定,所述右门槛内板总成52的后端与所述右后纵梁总成62焊接固定。所述左后纵梁总成61和右后纵梁总成62之间通过后地板前横梁71以及后地板后横梁72焊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前纵梁位置及断面形式与其他电动车/传统燃油车一致,前纵梁可向车前方向适当延长,增加碰撞吸能空间;下车身梁架结构的前、后纵梁不再是前后贯通,前纵梁后端连接到门槛内板前部,后纵梁前部与门槛后端连接;前围板下端是由2根超高强度钢板制成的横梁所围封闭空腔梁。如图5所示,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与前围下横梁上板11、前围下横梁下板12所围空腔梁连接。后纵梁与门槛内板光顺连接,后纵梁后段与坐标系X方向平行;后地板前横梁考虑动力电池包后安装点位置来设定;后地板后横梁是后副车架安装加强横梁。本实施例的梁架结构的主要设计依据如下:去掉前地板纵梁结构,需要设计提升正碰/偏置碰性能要求的结构:通过加强前围下部的横梁结构来减小制动、加速踏板往车后方向的侵入量;前纵梁后段顺接到门槛内板前端,前纵梁的碰撞能量能顺利的传递到门槛,通过门槛传递给侧围,分担前围板处的碰撞能量,减少前围向后的变形量;后纵梁顺接到门槛内板后端,有利于正碰/偏置碰/后碰时门槛与后纵梁的能量传递,同时也最大化的给电池包提供布置空间;因电动车整车重量相比同级别、同尺寸的燃油车大,可适当向车前方向延长前纵梁,让前纵梁充分吸能;电池包左、右两侧安装点布置在门槛内板处;为提升车身扭转刚度,增加后地板后横梁。本实施例的梁架结构显著增加了动力电池的布置空间。除前、后纵梁过渡区域外,保证电池包在车身坐标系Y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左前纵梁总成、右前纵梁总成、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左门槛内板总成、右门槛内板总成、左后纵梁总成、右后纵梁总成、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后横梁、前围下横梁上板和前围下横梁下板组成;所述左前纵梁总成与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与所述左门槛内板总成的前端焊接固定;所述右前纵梁总成与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与所述右门槛内板总成的前端焊接固定;所述前围下横梁上板与后围下横梁上板焊接成具有空腔结构的前围板,所述前围板焊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以及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的后侧方并且所述前围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门槛内板总成和右门槛内板总成的前端焊接固定;所述左门槛内板总成的后端与所述左后纵梁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右门槛内板总成的后端与所述右后纵梁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左后纵梁总成和右后纵梁总成之间通过后地板前横梁以及后地板后横梁焊接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左前纵梁总成、右前纵梁总成、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左门槛内板总成、右门槛内板总成、左后纵梁总成、右后纵梁总成、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后横梁、前围下横梁上板和前围下横梁下板组成;所述左前纵梁总成与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左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与所述左门槛内板总成的前端焊接固定;所述右前纵梁总成与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焊接固定,所述右前纵梁后连接板总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元洪周志龙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