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reali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outer column which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holding force of the outer column of the support bracket. The outer column (13a) of the invention is composed of a pair of side plates (27a, 27b), which are respectively extended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a part of the axial direction and a position on one side of the inner column (14a) in the height direction, with a through hole (31) on the column side penetrating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and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inner column (14a); the column pressing part (35), which is arranged on a pair of side plates (27a) At least one of 27b) is able to press the inner column (14a) in the height direction in the direction away from the through hole (31) on the column side when it is displaced to the inner side in the width direction; and the widening part (33) is arranged on the at least one side plate parts (27a, 27b), and is pressed to the outer side in the width direction through the inner column (14a) pressed by the column pressing part (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外柱以及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以及用于对车辆的转向操纵轮给予转向角的转向装置,尤其涉及组装于该转向装置的外柱。
技术介绍
图12示出日本特开2014-104786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构造的汽车用的转向装置的一例。该例子的转向装置具备方向盘1、转向轴2、转向柱3、一对万向接头4、5、中间轴6、转向齿轮单元7、以及一对横拉杆8。方向盘1安装于转向轴2的后端部,该转向轴2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转向柱3的内侧。转向轴2的前端部经由一对万向接头4、5以及中间轴6而与转向齿轮单元7的输入轴9连接。通过将输入轴9的旋转变换成未图示的齿条的直线运动,来推拉一对横拉杆8,从而能够对转向操纵轮给予与转向盘1的操作量对应的转向角。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转向装置组装有以电动马达10作为辅助动力源来减少为了操作方向盘1所需的力的电动辅助装置。此外,本说明书中,关于外柱以及转向装置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是指外柱以及转向装置组装于车身的状态下的车身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图12所示的转向装置具备用于根据驾驶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柱,由挤压成形品构成,并具有轴向、与上述轴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以及与上述轴向及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并在内侧配置内柱,/n上述外柱的特征在于,具备:/n一对侧板部,其分别沿上述轴向伸长,在上述轴向的一部分且在上述高度方向上比上述内柱靠一方侧的位置,具备沿上述宽度方向贯通的柱侧通孔,并且上述一对侧板部配置于上述内柱的上述宽度方向两侧;/n柱按压部,其设置于上述一对侧板部中的至少一个侧板部,在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位移时,能够在上述高度方向上向离开上述柱侧通孔的方向按压上述内柱;以及/n扩宽部,其设置于上述至少一个侧板部,经由被上述柱按压部按压的上述内柱而被按压至上述宽度方向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614 JP 2017-1164271.一种外柱,由挤压成形品构成,并具有轴向、与上述轴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以及与上述轴向及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并在内侧配置内柱,
上述外柱的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侧板部,其分别沿上述轴向伸长,在上述轴向的一部分且在上述高度方向上比上述内柱靠一方侧的位置,具备沿上述宽度方向贯通的柱侧通孔,并且上述一对侧板部配置于上述内柱的上述宽度方向两侧;
柱按压部,其设置于上述一对侧板部中的至少一个侧板部,在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位移时,能够在上述高度方向上向离开上述柱侧通孔的方向按压上述内柱;以及
扩宽部,其设置于上述至少一个侧板部,经由被上述柱按压部按压的上述内柱而被按压至上述宽度方向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柱,其特征在于,
上述柱按压部构成为,在上述至少一个侧板部的在上述高度方向上位于上述内柱的中心轴与上述柱侧通孔之间的部分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并具备按压侧内侧面,该按压侧内侧面在上述高度方向上越离开上述柱侧通孔越向朝向上述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并且直接抵接于上述内柱的外周面、或者经由其它部件而抵接于上述内柱的外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柱,其特征在于,
上述柱按压部整体呈三棱柱状,并具备沿上述高度方向配置的纵板部、沿上述宽度方向配置的横板部、以及斜板部,该斜板部分别连结于上述纵板部的在高度方向上的端部和上述横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并具有上述按压侧内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柱,其特征在于,
上述柱按压部在上述纵板部和上述横板部连结的连结部与上述斜板部之间还具备加强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外柱,其特征在于,
上述扩宽部构成为,在上述至少一个侧板部的在上述高度方向上隔着上述内柱的中心轴而位于上述柱侧通孔的相反侧的部分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并具备扩宽侧内侧面,该扩宽侧内侧面在上述高度方向上越离开上述柱侧通孔越向朝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柱,其特征在于,
上述扩宽部整体呈三棱柱状,并具备沿上述高度方向配置的纵板部、沿上述宽度方向配置的横板部、以及斜板部,该斜板部分别连结于上述纵板部的在高度方向上的端部和上述横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并具有上述扩宽侧内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柱,其特征在于,
上述扩宽部在上述纵板部和上述横板部连结的连结部与上述斜板部之间还具备加强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外柱,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宽度方向上连接上述一对侧板部的上述高度方向一方侧部彼此的第一连结部和在宽度方向上连接上述一对侧板部的上述高度方向另一方侧部彼此的第二连结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柱,其特征在于,
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至少在包含上述轴向上与上述柱侧通孔一致的部分的范围内分别具备狭缝。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外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包含上述高度方向上与上述内柱的中心轴一致的部分的范围内,还具备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凹入的内侧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外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包含上述高度方向上与上述内柱的中心轴一致的部分的范围内,还具备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凹入的外侧凹部。
12.一种外柱,具有轴向、与上述轴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以及与上述轴向及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
上述外柱的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侧板部,其分别沿上述轴向伸长,在上述轴向的一部分且在上述高度方向上的一方侧端部,具备沿上述宽度方向贯通的柱侧通孔,并且上述一对侧板部配置于上述宽度方向两侧;
柱按压部,其设置于上述一对侧板部中的至少一个侧板部,整体呈三棱柱状,并构成为,在上述一对侧板部中的至少一个侧板部的在上述高度方向上在上述一方侧位于上述高度方向中间部与上述柱侧通孔之间的部分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突出,上述柱按压部具备沿上述高度方向配置的纵板部、沿上述宽度方向配置的横板部、以及斜板部,该斜板部分别连结于上述纵板部的在高度方向上的端部和上述横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并具有按压侧内侧面,该按压侧内侧面在上述高度方向上越离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