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以及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2696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07: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一种能够提高一对支撑板部的强度的构造。将一对支撑板部(22a)的上端缘经由焊接用突缘部(66)而固定于构成安装板部(54)的桥接板部(55)的下表面。从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前端部的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设有由宽度方向外侧面呈凸状且宽度方向内侧面呈凹状的突条构成的加强部(65)。

Support bracket for steering gear and steering gear

The invention realizes a structure capable of improving the strength of a pair of support plates. The upper end edges of a pair of support plate parts (22a) are fixed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bridge plate parts (55) forming the mounting plate parts (54) through the welding lug parts (66). From the upper end to the lower end of the front end of the two support plate parts (22a), there is a reinforcing part (65) composed of protruding strips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width direction and concave strips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width dir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以及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将转向柱支撑于车身的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以及具备该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的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54所示,用于对转向操纵轮赋予转向角的转向装置经由转向轴2将方向盘1的运动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来对左右的转向操纵轮3赋予转向角。作为这样的转向装置,一直以来也公知一种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的转向装置。图55及图56示出日本特开2014-104871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一例。该转向装置具备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的倾斜伸缩机构,另外附设有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备:在后端部(图55的右端部)固定有方向盘1的转向轴2;在其内侧将该转向轴2支撑为旋转自如的转向柱4;用于对该转向轴2赋予辅助转矩的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以及用于基于转向轴2的旋转来使转向横拉杆6位移的转向齿轮单元7。此外,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前后方向是指设置转向装置的车身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是指车身的宽度方向,并且上下方向是指车身的上下方向。转向轴2通过能够传递旋转力且能够沿轴向相对位移地组合配置于前方的内轴8和配置于后方的外轴9来构成。内轴8和外轴9通过沿轴向相对位移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除此之外还具有在碰撞事故时缩小转向轴2的全长的功能。转向柱4通过将配置于后方的外柱11的前端侧部分以能够沿轴向相对位移的方式外部嵌合在配置于前方的内柱10的后端侧部分来构成,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除此之外还具有在碰撞事故时与转向轴2一起缩小转向柱4的全长的功能。内柱10的前端部(图55的左端部)结合固定于构成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的齿轮箱12的后端面。内轴8插入在齿轮箱12内,内轴8的前端部与构成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的输入轴结合。使经由扭杆而与该输入轴连结的构成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的输出轴13的前端部从齿轮箱12的前端面突出。内柱10经由齿轮箱12及下托架14而支撑于车身15的一部分,下托架14将齿轮箱12支撑为以沿宽度方向配置的倾斜轴16为中心摆动自如。外柱11的靠前端的部分利用支撑托架17而支撑于车身15的一部分。在支撑托架17受到了朝向前方的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以能够向前方脱离的方式经由卡定构件18而支撑于车身15。为了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将外柱11以能够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撑托架17。为此,在外柱11的前端部下表面形成有沿该外柱11的轴向伸长的狭缝19,并且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该狭缝19的状态下,与外柱11一体地形成有一对夹紧部20。在上述一对夹紧部20相互匹配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21。另外,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一对夹紧部20的状态在支撑托架17设有一对支撑板部22。在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的一部分相互匹配而且与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匹配的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在由构成支撑托架17的一对支撑板部22夹持一对夹紧部20的状态下,使调节杆24在宽度方向(图56的左右方向)上插通在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及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内。在调节杆24的另一端螺纹结合有调节螺母25,并且该调节螺母25通过调节杠杆26能够旋转。若基于调节杠杆26的操作使调节螺母25旋转,来使该调节螺母25(一个按压部)与调节杆24的锚固部27(另一个按压部)的间隔变化,则能够相对于支撑托架17固定外柱11或者解除固定,并且通过使一对夹紧部20彼此的间隔变化,能够相对于内柱10固定外柱11或者解除固定。此外,在该例中,由调节螺母25和调节杆24的锚固部27构成一对按压部。在扩大了调节螺母25与锚固部27的间隔的状态下,在调节杆24能够在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的内侧位移的范围(伸缩调节范围)内,使外柱11前后移动(相对于内柱10相对位移),能够进行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调节。并且,在调节杆24能够在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的内侧位移的范围(倾斜调节范围)内,使转向柱4上下移动,能够进行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此时,该转向柱4以倾斜轴16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位移。构成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的输出轴13的前端部经由万向节28而与中间轴29的后端部连结。转向齿轮单元7的输入轴31经由其它万向节30而与该中间轴29的前端部连结。该转向齿轮单元7具备未图示的齿条及小齿轮,其中的小齿轮与输入轴31结合。与该小齿轮啮合的齿条在两端部连结有转向横拉杆6,通过基于该齿条的轴向位移对转向横拉杆6进行推拉,来对转向操纵轮3(参照图55)赋予所希望的转向角。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通过电动马达32并经由蜗杆减速器以预定大小在预定方向上对输出轴13赋予辅助转矩。然而,当在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组装有日本特开2008-265646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的防盗用的转向锁定装置的情况下,从确保支撑托架17的耐久性的方面看,有产生问题的可能性。转向锁定装置通过在形成于外柱11的一部分的锁定用通孔33的周围装配锁定单元(钥匙锁芯)、并在转向轴2的一部分装配钥匙锁圈来构成。而且,在拔出了点火钥匙的状态下,设于该锁定单元的钥匙锁销与设于该钥匙锁圈的钥匙锁孔(凹部)卡合,从而阻止转向轴2相对于外柱11旋转。在使这样的转向锁定装置工作的状态下,若欲使方向盘1强制旋转,则转矩(扭转力)依次传递至转向轴2、钥匙锁圈、锁定单元、外柱11、以及支撑托架17,最终由车身15支撑。在外柱11与支撑托架17之间,从外柱11向构成支撑托架17的一对支撑板部22传递从锁定单元传递来的转矩。此时,若一对支撑板部22的强度不足,则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塑性变形,有无法稳定地保持外柱11的可能性。图57示出日本特开2015-214291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另一例。该转向装置中,在调节杆24的前端部,且在从一对支撑板部22中的一个(图57的右侧)支撑板部22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固定有螺母25a,在一个支撑板部22的外侧面与螺母25a之间设有推力轴承91和按压板92。在按压板92的内侧面设有卡合块93,使该卡合块93以仅能够进行沿该倾斜调节用长孔23的位移的方式(阻止了旋转的状态)与形成于一个支撑板部22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卡合。在调节杆24的基端部,且在从一对支撑板部22中另一个(图57的左侧)支撑板部22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结合固定有调节杠杆26的基端部,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2的外侧面与调节杠杆26之间设有凸轮装置78。该凸轮装置78基于驱动侧凸轮94与被驱动侧凸轮95的相对位移来扩缩轴向尺寸。使被驱动侧凸轮95以仅能够进行沿该倾斜调节用长孔23的位移的方式(阻止了旋转的状态)与形成于另一个支撑板部22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卡合。另一方面,驱动侧凸轮94通过调节杠杆26而能够与调节杆24一起转动。在进行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时,通过使调节杠杆26向预定方向(一般为下方)转动,来驱动驱动侧凸轮94使之旋转,从而缩小凸轮装置78的轴向尺寸。而且,扩大构成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其特征在于,具备:/n安装部,其固定于车身;以及/n一对支撑板部,其在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对置配置,各自的上端部与上述安装部的下表面连接,并且分别具有固定侧通孔,/n在上述一对支撑板部且分别在比上述固定侧通孔向前侧或者后侧偏离的位置的至少一方,设有沿上下方向伸长而且上端缘为自由端的加强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421 JP 2017-0842261.一种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其特征在于,具备:
安装部,其固定于车身;以及
一对支撑板部,其在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对置配置,各自的上端部与上述安装部的下表面连接,并且分别具有固定侧通孔,
在上述一对支撑板部且分别在比上述固定侧通孔向前侧或者后侧偏离的位置的至少一方,设有沿上下方向伸长而且上端缘为自由端的加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部由安装板部构成,该安装板部具有桥接板部和在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设于上述桥接板部的两侧的一对侧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侧板部中的至少一方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一方侧板部的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安装侧狭缝。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方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与上述桥接板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与该一方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连续的连续部,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设有一对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肋中的至少一方的肋以沿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伸长的方式设于上述桥接板部。


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下杰加部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