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刹把及使用该刹把的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513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0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刹把及使用该刹把的自行车。一种刹把,包括保护壳、配合固定保护壳的固定组件、用于连接手刹线的连接件和手刹组件,手刹组件包括一端与保护壳转动连接的主臂,主臂的另一端与把手转动连接,通过对把手施加作用力带动主臂转动,主臂转动时通过传动件带动连接件往拉紧手刹线的方向运动,把手上设有副支撑臂,副支撑臂两端与保护壳、把手转动连接。通过对把手施加作用力带动主臂转动,主臂转动时,通过传动件带动连接件向拉紧手刹线的方向运动完成刹车动作。转动时随着把手转动接近车把,主臂与副支撑臂角度变小,杠杆的力臂增大,所需作用力随着变小,能够以儿童小手的力量保持刹车动作。

A brake handle and a bicycle using the brake hand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icycle, in particular to a brake handle and a bicycle using the brake hand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rake handle, which comprises a protective shell, a fixed component matched with the fixed protective shell, a connecting piece for connecting the handbrake line and a handbrake component. The handbrake component comprises a main arm which is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the protective shell, the other end of the main arm is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the handle, the main arm is driven to rotate by applying a force to the handle, and the connecting piece is driven to the direction of tightening the handbrake line by the driving piece when the main arm is rotating The two ends of the auxiliary support arms are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the protective shell and the handle. The main arm is driven to rotate by applying force to the handle. When the main arm rotates, the connecting piece is driven to move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tightening the hand brake line by the driving part to complete the brake action. When turning, the angle between the main arm and the auxiliary support arm becomes smaller as the handle rotates close to the handlebar, the force arm of the lever increases, the required force becomes smaller, and the brake action can be maintained with the force of the child's small h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刹把及使用该刹把的自行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刹把及使用该刹把的自行车。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儿童自行车刹把,普遍采用成人车刹把或是成人车刹把缩小版,由于儿童的手较小,正常起始位状态,儿童是无法正常使用的;若将刹把起始位调节到儿童小手可以操作的位置,则刹把拉线行程短,无法满足需要长拉线行程的刹器。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609008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儿童自行车刹车把。该方案中就通过螺栓抵住手把,调节手把的初始角度状态,使得手把转过一定的初始角度后与车把的距离缩短,使得儿童用起来更舒适。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其转过一定的初始角度后,虽然缩短了操作行程,但会导致后续手把能转过的最大角度减小,因此刹把拉线行程短、无法满足长拉线行程的问题依然没能够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刹把,其优势在于能够以短操作行程达到足够的拉线行程。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刹把,包括保护壳、配合固定保护壳的固定组件、用于连接手刹线的连接件和手刹组件,所述手刹组件包括一端与保护壳转动连接的主臂,主臂的另一端与把手转动连接,通过对把手施加作用力带动主臂转动,主臂转动时通过传动件带动连接件往拉紧手刹线的方向运动,所述把手上设有副支撑臂,所述副支撑臂两端与保护壳、把手转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把手施加作用力带动主臂转动,主臂转动时,通过传动件带动连接件向拉紧手刹线的方向运动完成刹车动作。由于分为主臂和把手两部分,因此仅主臂部分相比较现有技术中的刹车把手的力臂要短得多,因此相同的操作行程下,相比较现有技术中的刹车把手具有更大的旋转角度,旋转角度越大拉线行程越长。通过副支撑臂与保护壳、把手转动连接来辅助支撑把手,使得把手沿确定路径进行移动。当手对把手施加作用力时,把手沿主臂及副支撑臂限定转动路径移动,同时主臂受把手作用力转动并通过传动件将转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主臂转动时与副支撑臂配合使把手保持与把手平行的状态,不用预留传统刹把的转动空间,实现方便儿童操作的短距离握距,并能够以较短的操作行程达到足够的拉线行程。转动时随着把手转动接近车把,主臂与副支撑臂角度变小,杠杆的力臂增大,所需作用力随着变小,能够以儿童小手的力量保持刹车动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件包括成型在连接件侧面的条形齿以及位于主臂上的圆弧形齿条,条形齿与圆弧形齿条相啮合,且圆弧形齿条的圆心与主臂、保护壳的旋转中心线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圆弧形齿条与条形齿配合,使得主臂转动时,通过圆弧形齿条带动条形齿移动。由于圆弧形齿条的圆心与主臂、保护壳的旋转中心线重合,因此在主臂转动过程中,圆弧形齿条和旋转中心的距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始终啮合在一起。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件包括成型在连接件侧面的受力块以及随主臂运动的施力块,主臂转动过程中,施力块与受力块相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施力块和受力块配合使得主臂转动的过程中,施力块对受力块施加作用力,受力块与连接件一起向拉紧刹车线的方向运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臂与保护壳、把手的旋转中心线,以及副支撑臂与保护壳、把手的旋转中心线均相互平行,且四根旋转中心线分别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点上;所述把手包括手握段,在主臂、副支撑臂转动的过程中,手握段平行于车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四个转动连接点设置在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上,使得把手在转动的过程中始终维持在原来的朝向状态。因此可以使得手握段在整个转动过程中始终与车把平行,手对手把施加作用力时更加舒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副支撑臂和保护壳的连接点位于主臂与保护壳连接点朝向刹车时主臂的旋转方向上,且副支撑臂和保护壳的连接点相比较主臂与保护壳连接点距离车把更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副支撑臂和保护壳的连接点设置在相比较主臂与保护壳连接点距离车把更近的位置,使得操作主臂旋转刹车的过程中,副支撑臂与保护壳连接点不会成为主臂旋转时的阻碍。可以通过把手操作主臂旋转,直至把手与车把抵接时停止,可以使得主臂有尽可能大的旋转角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壳上设有两端贯穿的方孔,所述连接件包括穿设于方孔内的柱体,所述柱体朝向方孔侧壁的一侧设有直径略大于手刹线的锤头直径的圆槽;柱体上开设有圆槽一侧开设有与圆槽相连通的第一侧槽,第一侧槽远离圆槽一侧贯穿柱体侧面,柱体面向方孔端口的一侧设有第二侧槽,第二侧槽从柱体中部延伸至贯穿柱体同一侧面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方孔配合柱体限制连接件仅能够沿方孔方向运动。将手刹线的锤头从左往右穿过方孔,穿出后将锤头嵌入圆槽内,手刹线通过第一侧槽后最终卡入第二侧槽内,使得手刹线的锤头不会与连接件分离。连接件运动时能够稳定带动手刹线拉紧刹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方孔的两个相对侧壁上均成型有沿方孔长度方向的导向槽,两道导向槽同一端贯穿保护壳,所述连接件还包括位于柱体侧面的拉线齿杆,拉线齿杆的侧均成型有卡入导向槽内的导向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向块与导向槽配合起到导向作用。同时由于导向槽仅单侧贯穿保护壳,因此导向块仅能够从一侧穿入导向槽内而无法从另一侧穿出导向槽,可以对导向块和连接件配合起到限位作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壳的一端开设有内螺纹孔,内螺纹孔螺纹连接有刹线固定帽,刹线固定帽包括与内螺纹孔螺纹配合的螺柱以及连接于螺柱左端直径大于螺柱的操作柱,操作柱的端面成型有延伸至螺柱内的第三凹槽,操作柱和螺柱的侧面成型有与第三凹槽相连通的避让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手刹线的线帽抵接在第三凹槽内,钢丝线芯通过避让槽穿过刹线固定帽,通过调节纱线固定帽的位置可以调节手刹线的线帽的位置以调节手刹线松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壳的下侧成型有从纵向截面观察底面为弧形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直径与车把的直径相等,且槽底截面弧长小于180度;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位于保护壳下方的下连接壳,下连接壳的上侧成型有直径与第一凹槽相同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从纵向截面观察底面为弧形,且弧度小于180度;保护壳上于第一凹槽前后侧位置均成型有第一连接凸起,每个第一连接凸起上均开设有上下方向贯通的第一螺纹孔,下连接壳上位于第二凹槽前后侧位置均成型有第二连接凸起,每个第二连接凸起上均开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通孔,螺栓/螺钉穿过通孔后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螺钉穿过通孔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来使得保护壳和下连接壳固定在一起,以使得保护壳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配合挤压车把,使得保护壳被固定在车把上。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刹把的自行车。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上述刹把时能够在施加较小力的情况下实现以短操作行程达到足够的拉线行程的目的,且能够以较小的力拉紧刹车线,适合儿童使用。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刹把,包括保护壳(1)、配合固定保护壳(1)的固定组件(2)、用于连接手刹线的连接件(3)和手刹组件(4),其特征是:所述手刹组件(4)包括一端与保护壳(1)转动连接的主臂(30),主臂(30)的另一端与把手(28)转动连接,通过对把手(28)施加作用力带动主臂(30)转动,主臂(30)转动时通过传动件带动连接件(3)往拉紧手刹线的方向运动,所述把手(28)上设有副支撑臂(29),所述副支撑臂(29)两端与保护壳(1)、把手(28)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刹把,包括保护壳(1)、配合固定保护壳(1)的固定组件(2)、用于连接手刹线的连接件(3)和手刹组件(4),其特征是:所述手刹组件(4)包括一端与保护壳(1)转动连接的主臂(30),主臂(30)的另一端与把手(28)转动连接,通过对把手(28)施加作用力带动主臂(30)转动,主臂(30)转动时通过传动件带动连接件(3)往拉紧手刹线的方向运动,所述把手(28)上设有副支撑臂(29),所述副支撑臂(29)两端与保护壳(1)、把手(28)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把,其特征是:所述传动件包括成型在连接件(3)侧面的条形齿(26)以及位于主臂(30)上的圆弧形齿条(32),条形齿(26)与圆弧形齿条(32)相啮合,且圆弧形齿条(32)的圆心与主臂(30)、保护壳(1)的旋转中心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把,其特征是:所述传动件包括成型在连接件(3)侧面的受力块(34)以及随主臂(30)运动的施力块(35),主臂(30)转动过程中,施力块(35)与受力块(34)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刹把,其特征是:所述主臂(30)与保护壳(1)、把手(28)的旋转中心线,以及副支撑臂(29)与保护壳(1)、把手(28)的旋转中心线均相互平行,且四根旋转中心线分别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点上;所述把手(28)包括手握段,在主臂(30)、副支撑臂(29)转动的过程中,手握段平行于车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刹把,其特征是:所述副支撑臂(29)和保护壳(1)的连接点位于主臂(30)与保护壳(1)连接点朝向刹车时主臂(30)的旋转方向上,且副支撑臂(29)和保护壳(1)的连接点相比较主臂(30)与保护壳(1)连接点距离车把更近。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刹把,其特征是:所述保护壳(1)上设有两端贯穿的方孔(12),所述连接件(3)包括穿设于方孔(12)内的柱体(14),所述柱体(14)朝向方孔(12)侧壁的一侧设有直径略大于手刹线的锤头直径的圆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晁志伟王一雄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优贝百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