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396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包括至少两组贝雷梁合并组成的贝雷梁组,所述贝雷梁由贝雷片拼装组成,所述贝雷片的下弦杆上设有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包括U型卡与固定板,所述U型卡套装在相邻的贝雷片上,所述U型卡的两端连接头均与固定板紧固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通过在相邻的贝雷片上设置紧固装置,使相邻的贝雷片之间通过紧固装置两两固定,实现相邻的贝雷梁组之间紧固连接,且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增加贝雷梁组的紧固性与整体性。

Multiple groups of Bailey beam fixed support system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ulti group Bailey beam fixed support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t least two groups of Bailey beams which are combined to form a Bailey beam group, the Bailey beam is composed of a Bailey piece assembly, the lower chord of the Bailey piece is provided with a fastening device, the fastening device includes a U-shaped card and a fixing plate, the U-shaped card is sleeved on the adjacent Bailey piece,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U-shaped card are connected All of them are firmly connected with the fixing plate. The multiple groups of Bailey beam fixed support system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alize the fastening connection between adjacent Bailey beam groups by setting fastening devices on the adjacent Bailey pieces, and form a whole, so as to increase the fastening and integrity of Bailey beam group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贝雷梁附件
,具体涉及一种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
技术介绍
郑州市东三环(107辅道)快速化工程上跨贾鲁河大桥桥梁工程盖梁施工,因老贾鲁河大桥经久失修,且盖梁自重较大,老贾鲁河大桥无法满足直接在桥上搭设盖梁施工支撑体系。同时为保证老贾鲁河大桥正常通行,以及多个盖梁能够同时施工,故经研究评审采用多组贝雷梁支撑体系。但因盖梁跨度较大,故采用多组加强型贝雷梁支撑构造,为保证多组贝雷梁整体性和受力均匀性,故设计紧固装置进行加强紧固连接,最终形成多组加强型贝雷梁固定支撑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多组大跨度贝雷梁分散设置而导致的无法整体受力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包括至少两组贝雷梁合并组成的贝雷梁组,所述贝雷梁由贝雷片拼装组成,所述贝雷片的下弦杆上设有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包括U型卡与固定板,所述U型卡套装在相邻的贝雷片上,所述U型卡的两端连接头均与固定板紧固连接。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贝雷梁组上设有贯穿多组贝雷片的条状钢材,所述条状钢材与两个相邻的贝雷片之间组成“艹字型”交叉结构,所述U型卡斜向套装在条型钢材与两个相邻的贝雷片上。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条状钢材为槽钢或工字钢。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条状钢材垂直贯穿多组贝雷片。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的两侧设有与U型卡连接头相配合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头上设有外螺纹,所述连接头贯穿连接孔后配合连接紧固螺母。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通过在相邻的贝雷片上设置紧固装置,使相邻的贝雷片之间通过紧固装置两两固定,实现相邻的贝雷梁组之间紧固连接,且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增加贝雷梁组的紧固性与整体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的贝雷片正立面紧固连接结构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图——紧固装置细部连接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的使用结构图(仰视图)。图中:1、贝雷梁组;2、贝雷片;3、紧固装置;4、U型卡;5、固定板;6、紧固螺母;7、条状钢材;8、盖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2所示,一种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包括至少两组贝雷梁合并组成的贝雷梁组1,所述贝雷梁由贝雷片2拼装组成,所述贝雷片2通过在上弦杆和下弦杆设销子连接成贝雷梁,每3榀贝雷梁通过发窗连接为1组,多组贝雷梁之间通过在下弦杆设置紧固装置3(U型卡4、条状钢材7、固定板5)形成整体受力体系。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紧固装置3安装在贝雷梁的下弦杆上,紧固装置3用于加固相邻的贝雷片2,在贝雷梁组1上固定间隔的贝雷片2上设置紧固装置3,实现相邻的贝雷梁组1之间紧固连接,且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增加贝雷梁组1的紧固性与整体性。所述紧固装置3包括U型卡4与固定板5,所述U型卡4套装在相邻的贝雷片2上,所述U型卡4的两端连接头均与固定板5紧固连接,如果存在多组贝雷梁叠加组合,即大于2组,则同一列紧固装置3的数量为贝雷梁的组数减1,使相邻的贝雷片2之间通过紧固装置3两两固定,从而实现整体固定。所述固定板5的两侧设有与U型卡4连接头相配合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头上设有外螺纹,所述连接头贯穿连接孔后配合连接紧固螺母6,便于紧固装置3的拆卸与安装。所述贝雷梁组1上设有贯穿多组贝雷片2的条状钢材7,所述条状钢材7为槽钢或工字钢,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条状钢材7垂直贯穿多组贝雷片2,所述条状钢材7与两个相邻的贝雷片2之间组成“艹字型”交叉结构,所述U型卡4斜向套装在条型钢材与两个相邻的贝雷片2上。条状钢材7用于限制同一处多个紧固装置3之间的相对位移,若需要多个贝雷梁组1,如图3所示,条状钢材7可同时贯穿多个贝雷梁组1,使多个贝雷梁组1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桥梁搭建中使用两个贝雷梁组1对称设置在盖梁8的两侧,则使用条状钢材7可使盖梁8两侧的贝雷梁组1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实现整个支撑体系的紧固性。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技术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贝雷梁合并组成的贝雷梁组,所述贝雷梁由贝雷片拼装组成,所述贝雷片的下弦杆上设有紧固装置;/n所述紧固装置包括U型卡与固定板,所述U型卡套装在相邻的贝雷片上,所述U型卡的两端连接头均与固定板紧固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贝雷梁合并组成的贝雷梁组,所述贝雷梁由贝雷片拼装组成,所述贝雷片的下弦杆上设有紧固装置;
所述紧固装置包括U型卡与固定板,所述U型卡套装在相邻的贝雷片上,所述U型卡的两端连接头均与固定板紧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组贝雷梁固定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贝雷梁组上设有贯穿多组贝雷片的条状钢材,所述条状钢材与两个相邻的贝雷片之间组成“艹字型”交叉结构,所述U型卡斜向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彬李国君赵向辉安芳科李华兵姜英伟张磊满睿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