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贝雷架支撑结构,包括待支撑构件,所述待支撑构件下方设有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设置在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外的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以及若干条斜拉索,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待支撑构件下方设置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以及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与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将待支撑构件支撑稳固后,贝雷架支撑体系内还有有较大的施工空间,为后续的斜拉索的安装以及预应力施工提供了较好的作业空间条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用于大型构件的支撑结构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一种贝雷架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双层轮辐式空间张弦结构钢屋盖为双重肋环-辐射形张弦梁结构体系,跨度达98m,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同类结构。双重肋环-辐射形张弦梁结构体系在未张拉之前,不是一个静定结构。要在主梁之下,设临时的承重支架。钢结构安装临时支撑体系通常采用满堂红脚手架,但在本工程采用满堂红脚手架支撑体系将对竖向撑杆、内拉钢环以及径向和环向钢索的安装造成困难。因为竖向撑杆、内拉钢环及钢索等构件位于满堂红脚手架之间,满堂红脚手架阻挡了这些构件的吊装就位,造成安装困难。另外,若采用满堂红脚手架,所有竖向撑杆、铸钢节点及钢索等构件必须堆放在场外,特别是单根长达67m、约3. 9t重的最长钢索安装工作都需在场外完成,这样必然对后续撑杆、铸钢节点及钢索等构件的吊装和安装工作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现需要一种能便于预应力张拉及钢索就位的施工的支撑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贝雷架支撑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贝雷架支撑结构,包括待支撑构件,所述待支撑构件下方设有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设置在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外的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以及若干条斜拉索,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所述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贝雷架柱的顶端设有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安装有调整标高的千斤顶,所述贝雷架柱下方还设有支座,贝雷架柱由若干个贝雷架层叠而成,所述相邻的支座间还设有若干根支座连接杆。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贝雷架内设有两片贝雷片,所述贝雷片间设有贝雷连接片。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沿贝雷架柱的竖直方向还设有若干个水平工作平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的相邻的支撑平台间设有贝雷架连接杆,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的相邻的支撑平台间设有贝雷架连接杆。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设有6个贝雷架柱,所述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设有36个贝雷架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待支撑构件下方设置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以及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与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将待支撑构件支撑稳固后,贝雷架支撑体系内还有较大的施工空间,为后续的斜拉索的安装以及预应力施工提供了较好的作业空间条件。本技术可用于大型构件的支撑结构中。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贝雷架的机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的贝雷架柱的顶端的支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参照图I 图4,一种贝雷架支撑结构,包括待支撑构件3,所述待支撑构件3下方设有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设置在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外的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以及若干条斜拉索4,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5,所述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5。通过在待支撑构件3下方设置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以及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与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将待支撑构件3支撑稳固后,贝雷架支撑体系内还有较大的施工空间,为后续的斜拉索的安装以及预应力施工提供了较好的作业空间条件。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贝雷架柱5的顶端设有支撑平台6,所述支撑平台6上安装有调整标高的千斤顶7,千斤顶7可调整标高,所述贝雷架柱5下方还设有支座8,贝雷架柱5与支座8用14号槽钢固定,支座8为2000*9000*20的钢板,贝雷架柱5由若干个贝雷架层叠而成,通过上下两节贝雷架之间的公头与母头连接后用销轴固定好,并在销轴上插上保险销。所述相邻的支座8间还设有若干根支座连接杆,连接杆为Φ28钢筋,通过焊接将支座8连接成一个整体。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贝雷架内设有两片贝雷片9,所述贝雷片9间设有贝雷连接片10,雷连接片作支架连接两片贝雷片9。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沿贝雷架柱5的竖直方向还设有若干个水平工作平台11,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内的相邻的支撑平台间设有贝雷架连接杆,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内的相邻的支撑平台间设有贝雷架连接杆。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内设有6个贝雷架柱5,所述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内设有36个贝雷架柱5。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贝雷架支撑结构,包括待支撑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支撑构件(3)下方设有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设置在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外的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以及若干条斜拉索(4),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5),所述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 )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5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贝雷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贝雷架柱(5)的顶端设有支撑平台(6),所述支撑平台(6)上安装有调整标高的千斤顶(7),所述贝雷架柱(5)下方还设有支座(8),贝雷架柱(5)由若干个贝雷架层叠而成,所述相邻的支座(8)间还设有若干根支座连接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贝雷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贝雷架内设有两片贝雷片(9),所述贝雷片(9)间设有贝雷连接片(10)。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贝雷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贝雷架柱(5)的竖直方向还设有若干个水平工作平台(11),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内的相邻的支撑平台间设有贝雷架连接杆,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内的相邻的支撑平台间设有贝雷架连接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贝雷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I)内设有6个贝雷架柱(5 ),所述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 )内设有36个贝雷架柱(5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贝雷架支撑结构,包括待支撑构件,所述待支撑构件下方设有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设置在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外的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以及若干条斜拉索,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本技术通过在待支撑构件下方设置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以及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与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将待支撑构件支撑稳固后,贝雷架支撑体系内还有有较大的施工空间,为后续的斜拉索的安装以及预应力施工提供了较好的作业空间条件。本技术可用于大型构件的支撑结构中。文档编号E04G1/15GK202745351SQ201220153319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2日专利技术者吴才伍, 刘喆, 黄荣超, 文勉聪, 陈晓城 申请人:广州协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贝雷架支撑结构,包括待支撑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支撑构件(3)下方设有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1)、设置在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1)外的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以及若干条斜拉索(4),所述内层贝雷架支撑体系(1)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5),所述外层贝雷架支撑体系(2)内均匀设有若干个贝雷架柱(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才伍,刘喆,黄荣超,文勉聪,陈晓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协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