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0560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1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包括:泵体,其上设有进油腔道和润滑腔道一,其中,进油腔道包括按照进油方向顺序连接的第一进油腔道和第二进油腔道,第一进油腔道的进油效率大于第二进油腔道;齿轮传动组件,包括设于泵体内的均为斜齿轮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其中,主动齿轮两侧端面与主动齿轮轴轴身的交接处均设有第一沟槽,从动齿轮两侧端面与从动齿轮轴轴身的交接处均设有第二沟槽,从动齿轮轴上设有通孔;以及后端盖,其上设有润滑腔道二,其中,润滑腔道一、通孔、润滑腔道二、以及泵体内孔间形成循环的润滑回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实现降低噪音、提高自吸性能的同时,也降低了齿轮泵的磨损,能够延长齿轮泵的使用寿命。

A lubricating gear pump for high viscosity mediu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ubricating gear pump for high viscosity medium, which comprises a pump body, on which an oil inlet cavity passage and a lubricating cavity passage are arranged, wherein the oil inlet cavity passage comprises a first oil inlet cavity passage and a second oil inlet cavity passage which are connected in sequence according to the oil inlet direction, and the oil inlet efficiency of the first oil inlet cavity passage is greater than the second oil inlet cavity passage; the gear transmission assembly, including all helical teeth arranged in the pump body The driving gear and driven gear of the wheel, wherein, the first groove is arranged at the joint of the end faces of both sides of the driving gear and the shaft body of the driving gear, the second groove is arranged at the joint of the end faces of both sides of the driven gear and the shaft body of the driven gear, the through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driven gear shaft, and the rear end cover is arranged with the lubricating cavity channel 2, wherein, the lubricating cavity channel 1, the through hole, the lubricating cavity channel 2 And a circulating lubricating circuit is formed between the holes in the pump body. The utility model can not only reduce noise and improve self-priming performance, but also reduce wear of gear pump, and can extend service life of gear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
本技术涉及一种流体输送泵体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
技术介绍
外啮合齿轮泵一般用于油的输送、驳运,该装置主要包括泵体、设于泵体内的一对外啮合的齿轮、以及设于泵体上的端盖,所述齿轮的齿轮轴经滑动轴承安装在设于端盖中的轴承座内,其中,主动齿轮的齿轮轴穿过端盖与驱动机构连接。现有齿轮泵中所采用的齿轮通常分为直齿轮和斜齿轮两种。采用常规直齿轮时,直齿轮沿齿宽同时进入啮合,因而产生冲击振动噪音,传动不平稳。采用斜齿轮时,齿轮开始啮合和脱离啮合都是逐渐的,因而传动平稳,噪音小,并且斜齿轮螺旋角越大,重合度也就越大,越有利于运动平稳和降低噪音,但是缺点在于工作时产生的轴向力也越大,这对齿轮泵的接合面(齿轮端面、泵体和端盖上与齿轮端面相接合的面)和滑动轴承会产生严重磨损,造成齿轮泵迅速失效,降低齿轮泵的使用寿命。针对高粘度介质(介质运动粘度范围:1000mm2/S~20000mm2/S)来说,现有的齿轮泵往往还存在自吸性能不够的问题,导致介质吸入缓慢,效率低,并容易充斥大量气泡,从而产生汽蚀,也降低了齿轮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以实现在降低噪音、提高自吸性能的同时,延长齿轮泵的使用寿命。为此,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包括:泵体,其前端具有与泵体一体成型的前端盖部,其上设有进油口、与所述进油口连通的进油腔道、出油口、与所述出油口连通的出油腔道、以及润滑腔道一,其中,所述进油腔道包括按照进油方向顺序连接的第一进油腔道和第二进油腔道,所述第一进油腔道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所述第一进油腔道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的腔道截面面积;齿轮传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轴、从动齿轮轴、滑动轴承以及设置于所述泵体内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其中,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为斜齿轮,所述主动齿轮轴轴身与主动齿轮两侧端面的交接处均设有第一沟槽,所述从动齿轮轴轴身与从动齿轮两侧端面的交接处均设有第二沟槽,所述主动齿轮轴和/或从动齿轮轴上设有沿轴向布置的通孔;以及后端盖,固连于所述泵体的后端,其上设有润滑腔道二,所述润滑腔道二的首端与紧邻后端盖的第一沟槽、第二沟槽均连通,所述润滑腔道二的末端连通泵体内孔的进油侧,所述后端盖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二中,其中,所述润滑腔道一与紧邻前端盖部的第一沟槽、第二沟槽均连通,所述前端盖部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一中,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润滑腔道一和润滑腔道二。进一步地,所述润滑腔道一包括第一子润滑腔道一和第二子润滑腔道一,其中,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分别与紧邻前端盖部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与两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一分别通过前端盖部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连通,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和润滑腔道二。进一步地,所述润滑腔道二包括第一子润滑腔道二、第二子润滑腔道二、以及第三子润滑腔道二,其中,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分别与紧邻后端盖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二与两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二分别通过后端盖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连通,所述第三子润滑腔道二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二和泵体内孔的进油侧,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和第二子润滑腔道二。进一步地,所述从动齿轮轴位于主动齿轮轴的下方,其中,所述通孔仅设于所述从动齿轮轴上。进一步地,所述进油腔道呈阶梯孔状,所述第一进油腔道的横截面呈T形。进一步地,所述出油腔道包括第一出油腔道和第二出油腔道,其中,按照出油方向所述第二出油腔道和第一出油腔道顺序连接,所述第一出油腔道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出油腔道,所述第一出油腔道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出油腔道的腔道截面面积。进一步地,所述泵体上设有两个第一卸荷槽,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卸荷槽中的一个处于进油口侧并与进油口连通,另一个处于出油口侧并与出油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后端盖上设有两个第二卸荷槽,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卸荷槽中的一个处于进油口侧并与进油口连通,另一个处于出油口侧并与出油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泵体和/或后端盖为合金铸铁件。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在保证齿轮泵进油口与泵体内孔接通时的密封性的基础上,扩大了进油腔道的容积和腔道截面面积,有效提高了齿轮泵的自吸性能,使得介质的吸入效率得到提高,能够达到高粘度介质输送的需求;(2)本技术中的泵体内孔、润滑腔道一、通孔、以及润滑腔道二形成了循环的润滑回路,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齿轮泵接合面以及滑动轴承的磨损,也降低了齿轮泵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另外,还便于消除泵体内的气泡,降低汽蚀度,这均有利于提高齿轮泵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3)本技术中所述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的设计使得齿轮泵工作时有部分油液介质进入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中,这两部分的油液介质对齿轮啮合时产生的轴向分力有平衡作用,从而降低了该轴向力对齿轮泵接合面的磨损,使得齿轮泵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a为本技术中主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图1a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c为本技术中从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内部结构;图4a为本技术中泵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沿图4a中A-A线的剖视图;图4c为沿图4b中B-B线的剖视图;图4d为沿图4b中C-C线的剖视图;图4e为沿图4a中D-D线的剖视图;图5a为本技术中后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沿图5a中E-E线的剖视图;以及图5c为沿图5a中F-F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泵体;11、前端盖部;12、进油口;13、进油腔道;13a、第一进油腔道;13b、第二进油腔道;14、出油口;15、出油腔道;15a、第一出油腔道;15b、第二出油腔道;16、润滑腔道一;16a、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b、第二子润滑腔道一;17、第一卸荷槽;21、主动齿轮;22、从动齿轮;23、第一沟槽;24、第二沟槽;25、通孔;3、后端盖;31、润滑腔道二;31a、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b、第二子润滑腔道二;31c、第三子润滑腔道二;32、第二卸荷槽。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其特征在于,包括:/n泵体(1),其前端具有与泵体(1)一体成型的前端盖部(11),其上设有进油口(12)、与所述进油口(12)连通的进油腔道(13)、出油口(14)、与所述出油口(14)连通的出油腔道(15)、以及润滑腔道一(16),其中,所述进油腔道(13)包括按照进油方向顺序连接的第一进油腔道(13a)和第二进油腔道(13b),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13b),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13b)的腔道截面面积;/n齿轮传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轴、从动齿轮轴、滑动轴承以及设置于所述泵体(1)内的主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22),其中,所述主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22)均为斜齿轮,所述主动齿轮轴轴身与主动齿轮(21)两侧端面的交接处均设有第一沟槽(23),所述从动齿轮轴轴身与从动齿轮(22)两侧端面的交接处均设有第二沟槽(24),所述主动齿轮轴和/或从动齿轮轴上设有沿轴向布置的通孔(25);以及/n后端盖(3),固连于所述泵体(1)的后端,其上设有润滑腔道二(31),所述润滑腔道二(31)的首端与紧邻后端盖(3)的第一沟槽(23)、第二沟槽(24)均连通,所述润滑腔道二(31)的末端连通泵体内孔的进油侧,所述后端盖(3)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二(31)中,/n其中,所述润滑腔道一(16)与紧邻前端盖部(11)的第一沟槽(23)、第二沟槽(24)均连通,所述前端盖部(11)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一(16)中,所述通孔(25)连通所述润滑腔道一(16)和润滑腔道二(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1),其前端具有与泵体(1)一体成型的前端盖部(11),其上设有进油口(12)、与所述进油口(12)连通的进油腔道(13)、出油口(14)、与所述出油口(14)连通的出油腔道(15)、以及润滑腔道一(16),其中,所述进油腔道(13)包括按照进油方向顺序连接的第一进油腔道(13a)和第二进油腔道(13b),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13b),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13b)的腔道截面面积;
齿轮传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轴、从动齿轮轴、滑动轴承以及设置于所述泵体(1)内的主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22),其中,所述主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22)均为斜齿轮,所述主动齿轮轴轴身与主动齿轮(21)两侧端面的交接处均设有第一沟槽(23),所述从动齿轮轴轴身与从动齿轮(22)两侧端面的交接处均设有第二沟槽(24),所述主动齿轮轴和/或从动齿轮轴上设有沿轴向布置的通孔(25);以及
后端盖(3),固连于所述泵体(1)的后端,其上设有润滑腔道二(31),所述润滑腔道二(31)的首端与紧邻后端盖(3)的第一沟槽(23)、第二沟槽(24)均连通,所述润滑腔道二(31)的末端连通泵体内孔的进油侧,所述后端盖(3)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二(31)中,
其中,所述润滑腔道一(16)与紧邻前端盖部(11)的第一沟槽(23)、第二沟槽(24)均连通,所述前端盖部(11)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一(16)中,所述通孔(25)连通所述润滑腔道一(16)和润滑腔道二(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腔道一(16)包括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和第二子润滑腔道一(16b),其中,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分别与紧邻前端盖部(11)的第一沟槽(23)和第二沟槽(24)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16b)与两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分别通过前端盖部(11)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连通,所述通孔(25)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16b)和润滑腔道二(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玉许可王少洋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长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