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O型圈套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9919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0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O型圈套圈机构,具体涉及套圈机技术领域,包括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顶部设有工作基板,所述电机安装板与工作基板之间设有若干平行分布的支撑柱,所述电机安装板轴心处设有驱动组件,所述工作基板表面设有套圈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O型圈套设在合拢的多个撑圈爪上,启动直线步进电机使撑圈锥体提升,推动触撑圈板沿着直线导轨呈放射状撑开,撑圈爪将O型圈撑开,便于O型圈套圈工作,能够兼容多种直径规格的O型圈使用,做到一机多用,降低设备成本投入,退圈时启动退圈气缸,退圈板将O型密封圈从撑圈爪上推下,随后直线步进电机带动撑圈锥体后退,撑圈板和撑圈爪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并拢,提高套圈工作效率。

An O-ring ferrule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O-ring ferrule mechanism, which specifically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ferrule machine, including a motor mounting plate, the top of the motor mount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working base plate, between the motor mounting plate and the working base plate are provided with a number of parallel distribution support columns, the shaft axis of the motor mount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component, and the surface of the working base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ferrule component. The utility model starts the linear stepping motor to lift the support ring cone, pushes the contact support ring plate to spread radially along the linear guide rail, and the support ring claw spreads the O-ring,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the O-ring ferrule to work, can be compatible with the use of O-ring with various diameter specifications, can achieve multi-purpose of one machine, reduce the equipment cost input, and start the ring withdrawal when the ring is withdrawn The cylinder and the backing plate push the O-ring down from the supporting ring claw, and then the linear stepping motor drives the supporting ring cone backward, and the supporting ring plate and the supporting ring claw return and clos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return spr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ferr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O型圈套圈机构
本技术涉及套圈机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O型圈套圈机构。
技术介绍
O型圈应用广泛,目前各行业内对于O型圈的套装工作方式参差不齐。有使用手工套的,有使用半自动装置套的,有使用简易工装棒辅助套的,少数有使用自动套圈机的。手工套圈及使用简易装置无疑会占用大量人工,且效率低;半自动装置能减轻一点点人工套圈的劳动强度,但仍需占用大量人工,效率仍偏低。现有的一些全自动套圈机械中,套圈器的设计不够强大,有的只能套某一指定规格的O型圈不能兼容,有的能兼容少数几种直径相近的规格的圈,但需要手动调节,且兼容范围小,机构往往是专机专用,兼容性通用性差。因此,技术一种O型套圈机构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O型圈套圈机构,通过将O型圈套设在合拢的多个撑圈爪上,启动直线步进电机,使撑圈锥体提升,推动触撑圈板沿着直线导轨呈放射状撑开,撑圈爪将O型圈撑开,便于O型圈套圈工作,能够兼容多种直径规格的O型圈使用,做到一机多用,降低设备成本投入,退圈时启动退圈气缸,退圈板将O型密封圈从撑圈爪上推下,随后直线步进电机带动撑圈锥体后退,撑圈板和撑圈爪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下复位并拢,提高套圈工作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O型圈套圈机构,包括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顶部设有工作基板,所述电机安装板与工作基板之间设有若干平行分布的支撑柱,所述电机安装板轴心处设有驱动组件,所述工作基板表面设有套圈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直线步进电机和撑杆椎体,所述直线步进电机固定连接在电机安装板底部,所述直线步进电机输出端设有撑杆椎体,所述撑杆椎体设置在电机安装板顶部;所述套圈组件包括直线导轨、滑槽、撑圈板、撑圈爪和复位弹簧,所述工作基板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直线导轨,所述直线导轨一侧设有滑槽,所述滑槽贯穿工作基板,所述滑槽内活动连接有撑圈板,所述撑圈板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撑圈板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撑圈爪,所述直线导轨一端与撑圈板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撑圈板顶部一侧设有退圈组件,所述退圈组件包括退圈气缸和退圈板,所述撑圈板一侧固定连接有退圈气缸,所述退圈气缸输出端设有退圈板,所述退圈板一端与撑圈爪相匹配。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安装板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内侧固定连接有原点传感器,所述原点传感器的连接端设有单片机。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直线步进电机一侧还设有附属机构,所述附属机构设置为移动机组,所述移动机组用于移动套圈机构位置。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撑圈板设置为梯状结构,所述撑圈板底部设置为窄口端,所述窄口端与滑槽相匹配。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工作基板轴心处设有通孔,所述撑杆椎体与通孔相匹配,所述窄口端一侧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与撑杆椎体顶端相匹配。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直线导轨的数量设置为六个,六个所述直线导轨环形阵列分布在电机安装板顶部,所述滑槽和撑圈板均与直线导轨相匹配。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安装板与工作基板平行分布,所述支撑柱两端分别与电机安装板和工作基板焊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退圈板一端与撑圈爪相匹配,所述撑圈爪与退圈板垂直分布,所述退圈板与撑圈板顶端平行分布。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单片机的输入端设有A/D转换器,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设有D/A转换器,所述原点传感器与A/D转换器电性连接,所述直线步进电机与D/A转换器电性连接。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通过将O型圈套设在合拢的多个撑圈爪上,启动直线步进电机,使撑圈锥体提升,推动触撑圈板沿着直线导轨呈放射状撑开,撑圈爪将O型圈撑开,便于O型圈套圈工作,兼容性强,且能够方便的自动匹配O型圈直径,做到一机多用,降低设备成本投入,退圈时启动退圈气缸,退圈板将O型密封圈从撑圈爪上推下,随后直线步进电机带动撑圈锥体后退,撑圈板和撑圈爪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下复位并拢,提高套圈工作效率;2、通过原点传感器配合单片机工作,当撑杆椎体回归原点位置时,单片机控制直线步进电机停止工作,使撑圈板和撑圈爪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下复位并拢,装置恢复原始状态,减少能源浪费,通过附属机械在取圈位置和套圈位置往复移动,有利于实现自动套圈工作,减轻人工套圈的劳动强度,提高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斜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整体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底部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电机安装板、2工作基板、3支撑柱、4驱动组件、41直线步进电机、42撑杆椎体、5套圈组件、51直线导轨、52滑槽、53撑圈板、54撑圈爪、55复位弹簧、6退圈组件、61退圈气缸、62退圈板、7定位板、8原点传感器、9单片机、10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图1-6所示的一种O型圈套圈机构,包括电机安装板1,所述电机安装板1顶部设有工作基板2,所述电机安装板1与工作基板2之间设有若干平行分布的支撑柱3,所述电机安装板1轴心处设有驱动组件4,所述工作基板2表面设有套圈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直线步进电机41和撑杆椎体42,所述直线步进电机41固定连接在电机安装板1底部,所述直线步进电机41输出端设有撑杆椎体42,所述撑杆椎体42设置在电机安装板1顶部;所述套圈组件5包括直线导轨51、滑槽52、撑圈板53、撑圈爪54和复位弹簧55,所述工作基板2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直线导轨51,所述直线导轨51一侧设有滑槽52,所述滑槽52贯穿工作基板2,所述滑槽52内活动连接有撑圈板53,所述撑圈板53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直线导轨51滑动连接,所述撑圈板53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撑圈爪54,所述直线导轨51一端与撑圈板53之间设有复位弹簧55;所述撑圈板53顶部一侧设有退圈组件6,所述退圈组件6包括退圈气缸61和退圈板62,所述撑圈板53一侧固定连接有退圈气缸61,所述退圈气缸61输出端设有退圈板62;所述撑圈板53设置为梯状结构,所述撑圈板53底部设置为窄口端,所述窄口端与滑槽52相匹配;所述直线导轨51的数量设置为六个,六个所述直线导轨51环形阵列分布在工作基板2顶部,所述滑槽52和撑圈板53均与直线导轨51相匹配;所述电机安装板1与工作基板2平行分布,所述支撑柱3两端分别与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O型圈套圈机构,包括电机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安装板(1)顶部设有工作基板(2),所述电机安装板(1)与工作基板(2)之间设有若干平行分布的支撑柱(3),所述电机安装板(1)轴心处设有驱动组件(4),所述工作基板(2)表面设有套圈组件(5);/n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直线步进电机(41)和撑杆椎体(42),所述直线步进电机(41)固定连接在电机安装板(1)底部,所述直线步进电机(41)输出端设有撑杆椎体(42),所述撑杆椎体(42)设置在电机安装板(1)顶部;/n所述套圈组件(5)包括直线导轨(51)、滑槽(52)、撑圈板(53)、撑圈爪(54)和复位弹簧(55),所述工作基板(2)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直线导轨(51),所述直线导轨(51)一侧设有滑槽(52),所述滑槽(52)贯穿工作基板(2),所述滑槽(52)内活动连接有撑圈板(53),所述撑圈板(53)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直线导轨(51)滑动连接,所述撑圈板(53)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撑圈爪(54),所述直线导轨(51)一端与撑圈板(53)之间设有复位弹簧(55);/n所述撑圈板(53)顶部一侧设有退圈组件(6),所述退圈组件(6)包括退圈气缸(61)和退圈板(62),所述撑圈板(53)一侧固定连接有退圈气缸(61),所述退圈气缸(61)输出端设有退圈板(6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O型圈套圈机构,包括电机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安装板(1)顶部设有工作基板(2),所述电机安装板(1)与工作基板(2)之间设有若干平行分布的支撑柱(3),所述电机安装板(1)轴心处设有驱动组件(4),所述工作基板(2)表面设有套圈组件(5);
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直线步进电机(41)和撑杆椎体(42),所述直线步进电机(41)固定连接在电机安装板(1)底部,所述直线步进电机(41)输出端设有撑杆椎体(42),所述撑杆椎体(42)设置在电机安装板(1)顶部;
所述套圈组件(5)包括直线导轨(51)、滑槽(52)、撑圈板(53)、撑圈爪(54)和复位弹簧(55),所述工作基板(2)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直线导轨(51),所述直线导轨(51)一侧设有滑槽(52),所述滑槽(52)贯穿工作基板(2),所述滑槽(52)内活动连接有撑圈板(53),所述撑圈板(53)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直线导轨(51)滑动连接,所述撑圈板(53)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撑圈爪(54),所述直线导轨(51)一端与撑圈板(53)之间设有复位弹簧(55);
所述撑圈板(53)顶部一侧设有退圈组件(6),所述退圈组件(6)包括退圈气缸(61)和退圈板(62),所述撑圈板(53)一侧固定连接有退圈气缸(61),所述退圈气缸(61)输出端设有退圈板(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O型圈套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安装板(1)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板(7),所述定位板(7)内侧固定连接有原点传感器(8),所述原点传感器(8)的连接端设有单片机(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广兵
申请(专利权)人:香港莫泰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HK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