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66946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0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通过设计的电压极性转换电路能够满足汽车车外后视镜基座向外伸张与向内折叠的功能;同时通过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第二过流保护电路分别与逻辑运算器连接,该逻辑运算器实现或运算功能,且逻辑运算器与自保持电路的重置端连接,能够对控制电路起到过流保护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保持电路通过驱动电路分别第一功率晶体管和第二功率晶体管连接,实现马达电路的导通,能够智能地驱动马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电路。

A control device for driving the folding of car rearview mirror bas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ntrol device for driving the folding of the automobile rearview mirror base, which can meet the function of extending and folding the automobile rearview mirror base outwards and inwards through the designed voltage polarity conversion circuit; at the same time, the first overcurrent protection circuit and the second overcurrent protection circuit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logic arithmetic unit, which realizes or calculates the function and operates logically The self holding circui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power transistor and the second power transistor through the driving circuit to realize the conduction of the motor circuit and drive the motor intelligently.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drive with simple structure and low cost through the above structure The control circuit of folding the base of rear view mirror of motor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
本技术属于控制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过去二十年间,有越来越多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对车用后视镜外观和功能进行研究,其雏形产品陆续被开发出来。车用后视镜的品质和功能,关系到汽车行驶方向的侧面、后面和底部有关车旁的人、事、物等状况信息,该信息都需要依赖车用后视镜随时传达给汽车驾驶员,故与汽车驾驶员的行车安全息息相关。性能好的车用后视镜通常会提供驾驶员更宽广和较远的视觉距离,减少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机率。随着全球汽车电子的发展,车用后视镜的性能和外观也因此不断地改良和更新。传统电动车用后视镜系统可提供汽车驾驶员可依个人身高和嗜好而调整镜面偏转角度的功能,已经广泛地被装设在中、低价位车辆之上;近年来,更有国外汽车制造厂设计不仅提供汽车驾驶员调整车用后视镜两轴偏转角度功能的控制系统,而且在车用后视镜控制系统中还加入了两轴偏转角度记忆和恢复的功能,但是由于产品的单价一直居高不下,所以截止目前还只是限制被装备在较高级或单价较高的车辆上而已。故如何设计简单有效、成本较低的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电路,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电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包括电源、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第二过流保护电路、逻辑运算器、自保持电路、驱动电路、第一功率晶体管、第二功率晶体管和驱动后视镜基座折叠的马达;所述电源正极与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负极与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与马达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过流保护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流保护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与马达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流保护电路和第二过流保护电路分别通过逻辑运算器与自保持电路连接;所述自保持电路分别与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和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分别与第一功率晶体管和第二功率晶体管连接。本技术的有效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通过设计的电压极性转换电路能够满足汽车车外后视镜基座向外伸张与向内折叠的功能;同时通过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第二过流保护电路分别与逻辑运算器连接,该逻辑运算器实现或运算功能,且逻辑运算器与自保持电路的重置端连接,能够对控制电路起到过流保护的作用;本技术的自保持电路通过驱动电路分别第一功率晶体管和第二功率晶体管连接,实现马达电路的导通,能够智能地驱动马达;本技术通过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电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压极性转换电路与电源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过流保护电路和第二过流保护电路分别与逻辑运算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功率晶体管和第二功率晶体管分别与马达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保持电路与光耦合电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电源;2、电压极性转换电路;3、第一过流保护电路;4、第二过流保护电路;5、逻辑运算器;6、自保持电路;7、驱动电路;8、第一功率晶体管;9、第二功率晶体管;10、马达;11、光耦合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的关键构思为:电源依次与电压极性转换电路、两个过流保护电路、功率晶体管和马达连接,而两个过流保护电路通过或逻辑运算器与自保持电路连接,自保持电路与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控制端连接,同时自保持电路通过驱动电路与功率晶体管连接。请参照图1至图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包括电源、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第二过流保护电路、逻辑运算器、自保持电路、驱动电路、第一功率晶体管、第二功率晶体管和驱动后视镜基座折叠的马达;所述电源正极与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负极与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与马达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过流保护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流保护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与马达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流保护电路和第二过流保护电路分别通过逻辑运算器与自保持电路连接;所述自保持电路分别与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和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分别与第一功率晶体管和第二功率晶体管连接。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通过设计的电压极性转换电路能够满足汽车车外后视镜基座向外伸张与向内折叠的功能(马达正转后视镜基座向外伸张/向内折叠,马达反转后视镜基座向内折叠/向外伸张,如何实现后视镜基座向外伸张和向内折叠的结构设计原理为现有技术,本技术并未对其进行改进);同时通过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第二过流保护电路分别与逻辑运算器连接,该逻辑运算器实现或运算功能,且逻辑运算器与自保持电路的重置端连接,能够对控制电路起到过流保护的作用;本技术的自保持电路通过驱动电路分别第一功率晶体管和第二功率晶体管连接,实现马达电路的导通,能够智能地驱动马达;本技术通过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电路。进一步的,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一接地端、第一控制端、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源的正极与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与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分别与D1的负极和D3的正极连接;所述D3的正极与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D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接地端和D2的正极连接,所述D2的负极与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D3的负极分别与第一控制端和D4的负极连接,所述D4的正极分别与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端和第一接地端分别与自保持电路连接。从上述描述可知,为了满足汽车车外后视镜基座必须具备往外伸张与往内折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第二过流保护电路、逻辑运算器、自保持电路、驱动电路、第一功率晶体管、第二功率晶体管、驱动后视镜基座折叠的马达、光耦合电路、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n所述电源的正极与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与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n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与马达的一端连接;/n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过流保护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流保护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与马达的另一端连接;/n所述第一过流保护电路和第二过流保护电路分别通过逻辑运算器与自保持电路连接;/n所述自保持电路分别与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和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分别与第一功率晶体管和第二功率晶体管连接;/n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包括第一接地端、第一控制端、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n所述第一输入端分别与D1的负极和D3的正极连接;所述D3的正极与第一输出端连接;/n所述D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接地端和D2的正极连接,所述D2的负极与第二输入端连接;/n所述D3的负极分别与第一控制端和D4的负极连接,所述D4的正极分别与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端和第一接地端分别与自保持电路连接;/n所述第一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过流检测电阻Rcs1、第一三极管Q1和第七二极管D5;/n所述第一输出端分别与Q1的发射极和Rcs1的一端连接,所述Rcs1的另一端分别与Q1的基极和第一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Q1的集电极与D5的正极连接,所述D5的负极与逻辑运算器连接;/n所述第二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二过流检测电阻Rcs2、第二三极管Q2和第八二极管D6;/n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与Q2的发射极和Rcs1的一端连接,所述Rcs2的另一端分别与Q1的基极和第一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Q2的集电极与D6的正极连接,所述D6的负极与逻辑运算器连接;所述Q1和Q2均为PNP型三极管;/n所述光耦合电路包括光敏三极管Q7;所述第一控制端与Q7的集电极连接,所述Q7的发射极与自保持电路的重置端连接;所述Q7为NPN型光敏三极管;/n所述逻辑运算器包括第六电阻R6和发光二极管D11;/n所述D5的负极和所述D6的负极分别与D11的正极连接,所述D11的负极接地;/n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D7的正极连接,所述D7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n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D8的负极连接,所述D8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汽车后视镜基座折叠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第二过流保护电路、逻辑运算器、自保持电路、驱动电路、第一功率晶体管、第二功率晶体管、驱动后视镜基座折叠的马达、光耦合电路、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
所述电源的正极与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与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流保护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与马达的一端连接;
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过流保护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流保护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与马达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过流保护电路和第二过流保护电路分别通过逻辑运算器与自保持电路连接;
所述自保持电路分别与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和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分别与第一功率晶体管和第二功率晶体管连接;
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包括第一接地端、第一控制端、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
所述第一输入端分别与D1的负极和D3的正极连接;所述D3的正极与第一输出端连接;
所述D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接地端和D2的正极连接,所述D2的负极与第二输入端连接;
所述D3的负极分别与第一控制端和D4的负极连接,所述D4的正极分别与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端和第一接地端分别与自保持电路连接;
所述第一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过流检测电阻Rcs1、第一三极管Q1和第七二极管D5;
所述第一输出端分别与Q1的发射极和Rcs1的一端连接,所述Rcs1的另一端分别与Q1的基极和第一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Q1的集电极与D5的正极连接,所述D5的负极与逻辑运算器连接;
所述第二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二过流检测电阻Rcs2、第二三极管Q2和第八二极管D6;
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与Q2的发射极和Rcs1的一端连接,所述Rcs2的另一端分别与Q1的基极和第一功率晶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Q2的集电极与D6的正极连接,所述D6的负极与逻辑运算器连接;所述Q1和Q2均为PNP型三极管;
所述光耦合电路包括光敏三极管Q7;所述第一控制端与Q7的集电极连接,所述Q7的发射极与自保持电路的重置端连接;所述Q7为NPN型光敏三极管;
所述逻辑运算器包括第六电阻R6和发光二极管D11;
所述D5的负极和所述D6的负极分别与D11的正极连接,所述D11的负极接地;
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D7的正极连接,所述D7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功率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D8的负极连接,所述D8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阿弟
申请(专利权)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