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驱动切换阀,它包括底板,置于底板上的壳体,设在壳体上面的中盖,设在中盖上方的上盖,该上盖通过上盖固定螺钉与壳体固定连接。壳体上设有驱动机构,通过固定螺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支架组件,设在壳体下部并与其底板固定连接的换向阀体组件。驱动机构的末级齿轮为带磁钢齿轮,其中设有N极在上S极在下的第一磁钢和S极在上N极在下的第二磁钢,在换向阀体组件中设有与其对应的N极在上S极在下的两个阀芯磁钢。通过带磁钢齿轮的旋转,两组磁钢的作用可使切换阀换向,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容易实现阀体密封的可靠性和自动控制。电机单方向旋转即可达到循环压动开关,一次失灵或损坏不会引起器件损坏。(*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切换阀,尤其是一种电动的电机驱动切换阀。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形式的切换阀,一般来说,在切换阀的壳体上设有阀芯部分和阀杆部分,通过阀杆联动外界,推动阀杆切换。虽可实现阀杆的动密封,但这种动密封要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并不容易,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泄露现象。一般切换阀也没有定位开关,很难实现自动化。为了实现自动化,也有一种电动的切换阀,该电动的切换阀有定位开关,因为这种电动的切换阀的阀杆通常采用直线运动,一旦限位开关有一次失灵或损坏,容易冲击器件,容易引起器件损坏。如果电机采用正反转来控制切换,也更容易损坏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电机驱动切换阀,以便容易实现密封可靠、容易实现自动控制,不会因开关一次失灵引起器件损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电机驱动切换阀,包括底板,置于底板上的壳体,设在壳体上面的中盖,设在中盖上方的上盖,该上盖通过上盖固定螺钉与壳体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驱动机构,通过固定螺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支架组件,设在壳体下部并与其底板固定连接的切换阀体组件。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壳体上电机插入孔的电机,固定在电机轴上的电机齿轮,及与其依次相啮合的第一双联齿轮、第二双联齿轮、带磁钢齿轮。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固定在壳体上的支架,设在支架中部并可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拨动块,分别套接在支架上的第一支架凸柱、和第二支架凸柱上的第一到位开关和第二到位开关。所述切换阀体组件,包括切换阀体,设在切换阀体腔内N极在上S极在下的第一阀芯组件和第二阀芯组件,通过阀盖固定螺钉连接在切换阀体上并套有密封圈的阀盖,切换阀体上设有第一流道孔、第二流道孔、第三流道孔、第四流道孔、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第四流道孔上设有带密封垫圈的堵水螺钉。所述驱动机构的带磁钢齿轮中心两侧部固定有N极在上S极在下的第一磁钢和S极在上N极在下的第二磁钢,带磁钢齿轮的上部设有向上延伸并可使拨动块移动的拨动凸轮。所述切换阀体组件中的第一阀芯组件和第二阀芯组件的结构相同,其结构包括固定罩,固定罩的下部设有向下突出的堵头,固定罩内卡接有压在堵头上N极在上S极在下的阀芯磁钢。所述切换阀体组件中的第一阀芯组件和第二阀芯组件分别与带磁钢齿轮中的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相平行对应,并在垂直方向上分别为同一轴线。所述切换阀体上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分别与第一阀芯组件和第二阀芯组件上的堵头相对应,并在垂直方向上分别为同一轴线。所述切换阀体组件中的切换阀体与第一阀芯组件和第二阀芯组件之间所形成的腔体A、B、C分别与第二流道孔、第三流道孔、第一流道孔呈长期连通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在其壳体中设置的驱动机构,支架组件、切换阀体组件,是通过磁隔离,没有活动零件的密封问题,因此阀体密封可靠容易实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因采用阀杆联动的动密封不易实现密封可靠的问题。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由于在驱动机构中的带磁钢齿轮和切换阀体组件中的阀芯组件,具有相对应的两组磁钢,并可在两个腔体同时联动,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支架组件上的到位开关输出信号,因此容易实现自动控制。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由于其驱动机构中的电机单方向旋转即可达到循环压动到位开关,即便是到位开关有一次失灵或损坏也不会引起器件损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图1中切换阀体组件17的结构分解图;图3是图1中带磁钢齿轮12的结构图;图4是图2切换阀体组件中的两个阀芯组件31、37的结构图; 图5是图1的壳体上所设的驱动机构5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的壳体上所设的驱动机构50和支架组件7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支架组件7的结构分解图;图8是图5和图6中驱动机构50的传动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切换原理状态一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切换原理状态二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7中支架7’的反正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2中切换阀体30的不同位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9所示,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包括底板47,置于底板47上的壳体15,设在壳体15上面的中盖2,设在中盖2上方的上盖1,该上盖1通过上盖固定螺钉16与壳体15固定连接,主要特征是,在所述壳体15上设有驱动机构50,支架组件7和切换阀体组件17,该支架组件7通过固定螺钉6与壳体15固定连接,该切换阀体组件17设在壳体15下部并与其底板47固定连接,可采用螺钉,也可采用粘接方法形成切换阀体组件17与底板47的固定连接(图中未绘出)。如图1、图5、图6、图8和图12所示,本技术电动驱动切换阀的所述驱动机构50,包括固定在壳体上电机插入孔21的电机8,固定在电机8轴上的电机齿轮9,及与其依次相啮合的第一双联齿轮10、第二双联齿轮11、带磁钢齿轮12。该第一双联减速齿轮10通过其中心孔22与第一减速齿轮孔轴20相套接。该第二双联减速齿轮11的轴的上、下端分别与支架组件7上的套孔23和壳体15上的第二轴孔19相套接(参阅图1和图7)。该带磁钢齿轮12的轴的上、下端分别与支架组件7上的支架中心孔27和壳体15上的带磁钢齿轮轴孔18相套接(参阅图1和图12)。如图1和图7所示,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的所述支架组件7,包括固定在壳体15上的支架7’,设在支架7’中部并可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拨动块5,分别套接在支架7’上的第一支架凸柱25,和第二支架凸柱(26)上的第一到位开关3和第二到位开关4(参阅图7)。如图2、图9、图10、图11和图13所示,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的所述切换阀体组件17,包括切换阀体30,设在切换阀体30腔内N极在上S极在下的第一阀芯组件31和第二阀芯组件37,通过阀盖固定螺钉34连接在切换阀体30上并套有密封圈32的阀盖33,以便形成阀盖33与切换阀体30间的密封。在切换阀体30上设有第一流道孔38、第二流道孔39、第三流道孔40、第四流道孔41(参阅图2)、第一阀口45和第二阀口46(参阅图13),在第四流道孔41上设有带密封垫圈35的堵水螺钉36。该堵水螺钉36一般堵住第四流道孔41,作为腔体B的备用出入口(参阅图10和图11)。如图3所示,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所述驱动机构的带磁钢齿轮12实际上是一个组合件,在带磁钢齿轮12的中心两侧部固定有N极在上S极在下的第一磁钢13和S极在上N极在下的第二磁钢14,在带磁钢齿轮12的上部设有向上延伸并可使拨动块5移动的拨动凸轮24。即在带磁钢齿轮12旋转时,该拨动凸轮24可与拨动块5相接触而使拨动块5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压动第一到位开关3或第二到位开关4使其输出信号,以便实现自动控制。如图2和图4所示,本技术电机驱动切换阀中,所述切换阀体组件17中的第一阀芯组件31和第二阀芯组件37的结构相同(参阅图4),该第一阀芯组件31和第二阀芯组件37的结构包括固定罩44,固定罩44的下部设有向下突出的堵头42,固定罩44内卡接有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驱动切换阀,包括底板(47),置于底板(47)上的壳体(15),设在壳体(15)上面的中盖(2),设在中盖(2)上方的上盖(1),该上盖(1)通过上盖固定螺钉(16)与壳体(15)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5)上设有驱动机构(50),通过固定螺钉(6)与壳体(15)固定连接的支架组件(7),设在壳体(15)下部并与其底板(47)固定连接的切换阀体组件(1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岳建,
申请(专利权)人:周岳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