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8962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0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落料装置,包括底座、进料机构和转台机构。进料机构设置于底座,进料机构用于控制待装工件顺次进料。转台机构转动设置于底座,转台机构沿进料机构的进料方向设置于进料机构的下游。转台机构具有接料位置和送料位置,转台机构位于接料位置时,转台机构接收进料机构输送来的待装工件,转台机构接收待装工件后转动至送料位置。上述落料装置,通过进料机构实现待装工件的顺次进料,避免了待装工件之间的相互碰撞。转台机构在接料位置接收待装工件后旋转至送料位置,待装工件也转过一定的角度,便于操作者拿取待装工件时避开引脚,进一步保护了待装工件的引脚。避免了待装工件的引脚变形,降低了待装工件装配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Blank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blank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 feeding mechanism and a turntable mechanism. The feeding mechanism is set at the base, which is used to control the sequential feeding of the workpiece to be loaded. The rotary table mechanism is set at the base, and the rotary table mechanism is set at the downstream of the feeding mechanism along the feeding direction of the feeding mechanism. The turntable mechanism has the receiving position and feeding position. When the turntable mechanism is in the receiving position, the turntable mechanism receives the workpiece to be loaded from the feeding mechanism, and the turntable mechanism rotates to the feeding position after receiving the workpiece to be loaded. The feeding device realizes the sequential feeding of the workpiece to be loaded through the feeding mechanism, avoiding the mutu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workpiece to be loaded. After receiving the workpiece to be loaded, the turntable mechanism rotates to the feeding position, and the workpiece to be loaded also turns a certain angle,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the operator to avoid the pin when taking the workpiece to be loaded and further protects the pin of the workpiece to be loaded. The pin deformation of the workpiece to be installed is avoided, and the quality problems in the assembly process of the workpiece to be installed are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落料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化生产
,特别是涉及一种落料装置。
技术介绍
空调器外机电器盒部件装配过程中,功率模块需要插装在PCB安装孔内,再进行波峰焊焊接。一般的功率模块来料为管状,传统的功率模块插装过程是将功率模块倒出放置在静电盒内,操作者在静电盒内将功率模块拿出再进行插装。但在倒出功率模块时因相互碰撞容易导致引脚变形,并且操作者根据功率模块倒出方向只能拿取功率模块引脚,同样容易出现引脚受力变形,经常出现功率模块无法插装等质量缺陷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功率模块插装过程中引脚易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效保护功率模块引脚的落料装置。一种落料装置,包括:底座;进料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进料机构用于控制待装工件顺次进料;转台机构,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转台机构沿所述进料机构的进料方向设置于所述进料机构的下游;所述转台机构具有接料位置和送料位置,所述转台机构位于接料位置时,所述转台机构接收所述进料机构输送来的待装工件,所述转台机构接收待装工件后,所述转台机构转动至送料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台机构包括旋转台、驱动结构和感应结构,所述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旋转台与所述驱动结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感应结构设置于所述旋转台,所述感应结构与所述驱动结构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台的宽度小于待装工件两侧引脚之间的距离,所述旋转台的上端面用于与待装工件的下端面滑动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台包括第二底板和两块侧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驱动结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两块所述侧板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两块所述侧板的顶端面平齐,所述转台机构位于接料位置时,两块所述侧板的延伸方向与待装工件的进料方向共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台机构还包括第一挡边和第二挡边;所述第一挡边和所述第二挡边沿待装工件进料方向设置于所述旋转台的两侧,所述第一挡边的上端面和所述第二挡边的上端面均高于所述旋转台的上端面;所述第一挡边和所述第二挡边分别与所述旋转台形成第一挡槽和第二挡槽,所述第一挡槽和所述第二挡槽分别用于容纳待装工件两侧的引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台包括相接的倾斜段和水平段,所述转台机构位于接料位置时,所述倾斜段接收所述进料机构输送来的待装工件,所述水平段设置于所述倾斜段沿待装工件进料方向的下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台机构还包括校位结构,所述校位结构用于所述旋转台的位置校正;所述校位结构包括校位感应件和校位感应片,所述校位感应件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校位感应片设置于所述旋转台,所述转台机构位于接料位置时,所述校位感应片与所述校位感应件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台机构在接料位置接收待装工件后旋转90°至送料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进料导轨和限位组件,所述进料导轨倾斜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进料导轨,所述限位组件用于控制待装工件顺次落入所述转台机构,所述转台机构设置于所述进料导轨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结构和限位传感器;所述限位结构活动设置于所述进料导轨,所述限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进料导轨并与待装工件的进料路径相对,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限位传感器电连接;所述限位结构具有限制位置和释放位置,所述限位结构位于限制位置时,所述限位结构限制待装工件沿所述进料导轨的延伸方向进料,所述限位结构位于释放位置时,所述限位结构允许待装工件沿所述进料导轨的延伸方向进料并进入所述转台机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进料导轨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孔沿待装工件进料方向的下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可伸缩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可伸缩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孔;所述限位传感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传感器沿待装工件进料方向的下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导轨的宽度小于待装工件两侧引脚之间的距离,所述进料导轨的上端面用于与待装工件的下端面滑动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料机构还包括支撑高度均可调整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支撑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进料导轨铰接。上述落料装置,通过进料机构实现待装工件的顺次进料,避免了待装工件之间的相互碰撞,实现了对待装工件引脚的保护。转台机构在接料位置接收待装工件后旋转至送料位置,待装工件也转过一定的角度,便于操作者拿取待装工件时避开引脚,进一步保护了待装工件的引脚。最终避免了待装工件的引脚变形,降低了待装工件装配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提高了待装工件的装配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落料装置与功率组件及管料装配状态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落料装置与功率组件及管料装配状态侧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B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落料装置结构侧视示意图;图5为图4中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10-落料装置100-底座110-第一底板120-壳体200-进料机构210-进料导轨211-第一限位孔212-第二限位孔220-限位组件221-限位结构225-第一气缸226-第二气缸222-限位传感器227-第一传感器228-第二传感器230-第一支撑件231-第一支撑杆232-第一调整座240-第二支撑件241-第二支撑杆242-第二调整座300-转台机构310-旋转台311-第二底板312-侧板320-驱动结构340-第一挡边350-第二挡边360-校位结构361-校位感应件362-校位感应片20-功率模块30-管料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落料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实施例附图中各种不同对象按便于列举说明的比例绘制,而非按实际组件的比例绘制。传统的小型硬件装配过程中,一般先将带有包装的待装工件倒出,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100);/n进料机构(200),设置于所述底座(100),所述进料机构(200)用于控制待装工件顺次进料;/n转台机构(300),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100),所述转台机构(300)沿所述进料机构(200)的进料方向设置于所述进料机构(200)的下游;/n所述转台机构(300)具有接料位置和送料位置,所述转台机构(300)位于接料位置时,所述转台机构(300)接收所述进料机构(200)输送来的待装工件,所述转台机构(300)接收待装工件后,所述转台机构(300)转动至送料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00);
进料机构(200),设置于所述底座(100),所述进料机构(200)用于控制待装工件顺次进料;
转台机构(300),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100),所述转台机构(300)沿所述进料机构(200)的进料方向设置于所述进料机构(200)的下游;
所述转台机构(300)具有接料位置和送料位置,所述转台机构(300)位于接料位置时,所述转台机构(300)接收所述进料机构(200)输送来的待装工件,所述转台机构(300)接收待装工件后,所述转台机构(300)转动至送料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台机构(300)包括旋转台(310)、驱动结构(320)和感应结构,所述驱动结构(320)设置于所述底座(100),所述旋转台(310)与所述驱动结构(320)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感应结构设置于所述旋转台(310),所述感应结构与所述驱动结构(320)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台(310)的宽度小于待装工件两侧引脚之间的距离,所述旋转台(310)的上端面用于与待装工件的下端面滑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台(310)包括第二底板(311)和两块侧板(312),所述第二底板(311)与所述驱动结构(320)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两块所述侧板(312)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311)远离所述底座(100)的一侧;两块所述侧板(312)的顶端面平齐,所述转台机构(300)位于接料位置时,两块所述侧板(312)的延伸方向与待装工件的进料方向共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台机构(300)还包括第一挡边(340)和第二挡边(350);所述第一挡边(340)和所述第二挡边(350)沿待装工件进料方向设置于所述旋转台(310)的两侧,所述第一挡边(340)的上端面和所述第二挡边(350)的上端面均高于所述旋转台(310)的上端面;所述第一挡边(340)和所述第二挡边(350)分别与所述旋转台(310)形成第一挡槽和第二挡槽,所述第一挡槽和所述第二挡槽分别用于容纳待装工件两侧的引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台(310)包括相接的倾斜段和水平段,所述转台机构(300)位于接料位置时,所述倾斜段接收所述进料机构(200)输送来的待装工件,所述水平段设置于所述倾斜段沿待装工件进料方向的下游。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台机构(300)还包括校位结构(360),所述校位结构(360)用于所述旋转台(310)的位置校正;所述校位结构(360)包括校位感应件(361)和校位感应片(362),所述校位感应件(361)设置于所述底座(100),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征锐袁长锋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