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89120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0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道路维护施工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包括连接框架,连接框架的后端连接有第三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三缓冲层后方的第一缓冲层、以及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包括上下间隔设于所述连接框架与第一缓冲层之间的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所述第三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之间,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均为“X”型连接支架以及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两侧的弧形辅助支架。在被破坏其向中部变形,能够防止变形后支架飞溅造成二次事故,提高本防撞装置的安全性能。

Anticollision device with buffer anticollision colum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road maintenance construction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n anti-collision device with a buffer anti-collision column. The rear end of the connecting frame is connected with a third buffer layer, a first buffer layer behind the third buffer layer, and a second buffer layer. The second buffer layer includes a first anti-collision column group and a second anti-collision column group spaced up and down between the connecting frame and the first buffer layer. The third buffer layer is located in the first anti-collision column group and the second anti-collision column group Between groups, the first anti-collision column group and the second anti-collision column group are both \X\ type connecting brackets and arc-shaped auxiliary brackets connec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X\ type connecting brackets. When it is damaged and deformed towards the middle, it can prevent the secondary accident caused by the splashing of the bracket after de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 anti-colli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维护施工设备的
,尤其涉及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预防后方的行驶车辆追尾,现有的道路施工作业车,其施工作业时,后方一般跟随一辆防撞缓冲车,保证道路施工作业车不会被道路上行驶的失控车辆误撞。防撞缓冲车后部装有防撞装置,该防撞装置包括一设于最后侧的防撞板,连接在防撞板上的支架以及位于防撞板前侧且间隙设置的防撞包。在发生后车碰撞时,后车先撞在防撞板上,且推动防撞板,使支架破坏变形,最终撞到防撞包上形成多级缓冲从而达到保护的效果。但现有防撞装置上的支架一般采用直杆制成,其在被破坏变形过程中,会发生折断甚至被撞飞,被撞飞后的直杆容易造成二次事故,导致不必要的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撞缓冲装置的支架在被撞后容易折断引起事故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包括连接框架,还包括连接框架的后端连接有由吸能材料制成的第三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三缓冲层后方且与所述第三缓冲层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层、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与第一缓冲层上的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包括上下间隔设于所述连接框架与第一缓冲层之间的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所述第三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之间,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均为“X”型连接支架以及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两侧的弧形辅助支架,所述弧形辅助支架包括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左侧的左弧形防撞杆和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右侧的右弧形防撞杆。如上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所述左弧形防撞杆为中部朝向左侧弯曲的外弧形连接杆,所述右弧形防撞杆为中部朝右侧弯曲的外弧形连接杆。如上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所述左弧形防撞杆和右弧形防撞杆均为为中部朝向“X”型连接支架弯曲的内弧形连接杆。如上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所述连接框架的后侧面上靠近上左方设有第一连接块,在靠近上右方还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缓冲层相对所述连接框架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块相对的第三连接块,和与所述第二连接块相对设置的第四连接块,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包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块另一端连接在第四连接块上的第一防撞柱、一端连接在第二连接块另一端连接在第三连接块上的第二防撞柱;所述左弧形防撞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块上另一端连接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块上;所述右弧形防撞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块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块上。如上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所述第一防撞柱和第二防撞柱的中部通过一连接件连接。如上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所述第一防撞柱包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块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上的第一上防撞柱、一端连接在连接件与第一上防撞柱相对的另一侧上,另一端连接在第四连接块上的第一下防撞柱;所述第二防撞柱包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块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上第二上防撞柱,一端连接在连接件与第二上防撞柱相对的另一侧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三连接块上的第二下防撞柱;所述第一上防撞柱、第一下防撞柱、第二上防撞柱和第二下防撞柱在同一平面内。如上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所述第一上防撞柱和第一下防撞柱的轴线共线,所述第二上防撞柱和第二下防撞柱的轴线共线。如上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所述第一缓冲层还包括安装框,所述第三连接块和第四连接块均设于所述安装框上。如上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所述第一缓冲层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框内的防撞板,所述防撞板的后端表面上还设有向后凸设的缓冲波纹,且所述防撞板后端面上设有多个自上而下间距设置的所述缓冲波纹使所述防撞板的截面呈波浪形状。如上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所述第三缓冲层为防撞包,且其横截面呈蜂窝状,所述防撞包与所述防撞板相对的端面上设有向其内部凹陷形成的缓冲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其通过三个缓冲层来起到防撞缓冲的作用,在缓冲过程中,需要第二缓冲层被破坏之后才与第三缓冲层碰撞,故支架的形状以及连接方式将会导致其被破坏后的形变,若设计不当,可能在破坏过程中折断甚至会被撞飞,则会造成其他意外,如飞溅到后车或旁边造成二次伤害。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成X型支架,在被破坏其向中部变形,能够防止变形后支架飞溅造成二次事故,提高本防撞装置的安全性能。其不仅通过设置成X型支架,在被破坏其向中部变形,能够防止变形后支架飞溅造成二次事故,提高本防撞装置的安全性能。而且还在X型支架的两侧增加弧形防撞杆,进一步增加第二缓冲层的缓冲效果。而且,使得连接更为稳固,不易损坏,而且美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防撞板的机构示意图;图4为活动杆被拉伸状态(限位部与连接框架接触)的示意图;图5为活动杆的收缩状态(限位部与连接框架不接触)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如图1至图3所示,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包括连接框架1,还包括连接框架1的后端连接有由吸能材料制成的第三缓冲层13、位于所述第三缓冲层13后方且与所述第三缓冲层13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层11、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与第一缓冲层11上的第二缓冲层12,所述第二缓冲层12包括上下间隔设于所述连接框架1与第一缓冲层11之间的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所述第三缓冲层13位于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之间,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均为“X”型连接支架以及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两侧的弧形辅助支架,所述弧形辅助支架包括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左侧的左弧形防撞杆123和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右侧的右弧形防撞杆12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其通过三个缓冲层来起到防撞缓冲的作用,在缓冲过程中,需要第二缓冲层被破坏之后才与第三缓冲层碰撞,故支架的形状以及连接方式将会导致其被破坏后的形变,若设计不当,可能在破坏过程中折断甚至会被撞飞,则会造成其他意外,如飞溅到后车或旁边造成二次伤害。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成X型支架,在被破坏其向中部变形,能够防止变形后支架飞溅造成二次事故,提高本防撞装置的安全性能。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其通过三个缓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包括连接框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框架(1)的后端连接有由吸能材料制成的第三缓冲层(13)、位于所述第三缓冲层(13)后方且与所述第三缓冲层(13)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层(11)、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与第一缓冲层(11)上的第二缓冲层(12),所述第二缓冲层(12)包括上下间隔设于所述连接框架(1)与第一缓冲层(11)之间的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所述第三缓冲层(13)位于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之间,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均为“X”型连接支架以及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两侧的弧形辅助支架,所述弧形辅助支架包括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左侧的左弧形防撞杆(123)和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右侧的右弧形防撞杆(124)。/n

【技术特征摘要】
1.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包括连接框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框架(1)的后端连接有由吸能材料制成的第三缓冲层(13)、位于所述第三缓冲层(13)后方且与所述第三缓冲层(13)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层(11)、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框架(1)与第一缓冲层(11)上的第二缓冲层(12),所述第二缓冲层(12)包括上下间隔设于所述连接框架(1)与第一缓冲层(11)之间的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所述第三缓冲层(13)位于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之间,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和第二防撞柱组均为“X”型连接支架以及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两侧的弧形辅助支架,所述弧形辅助支架包括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左侧的左弧形防撞杆(123)和连接在所述“X”型连接支架右侧的右弧形防撞杆(1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弧形防撞杆(123)为中部朝向左侧弯曲的外弧形连接杆,所述右弧形防撞杆(124)为中部朝右侧弯曲的外弧形连接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弧形防撞杆(123)和右弧形防撞杆(124)均为为中部朝向“X”型连接支架弯曲的内弧形连接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有缓冲防撞柱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架(1)的后侧面上靠近上左方设有第一连接块(41),在靠近上右方还设有第二连接块(42),所述第一缓冲层(11)相对所述连接框架(1)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块(41)相对的第三连接块(43),和与所述第二连接块(42)相对设置的第四连接块(44),所述第一防撞柱组包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块(41)另一端连接在第四连接块(44)上的第一防撞柱(121)、一端连接在第二连接块(42)另一端连接在第三连接块(43)上的第二防撞柱(122);
所述左弧形防撞杆(12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块(41)上另一端连接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块(43)上;所述右弧形防撞杆(12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块(42)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洪芝贾永力杨刚姜万双陈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易路美道路养护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