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茯苓与葛根轮作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58616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0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茯苓与葛根轮作种植方法,具体方法为:选择适宜耕地,第一年的4‑5月将茯苓菌种椴木入场栽培,当年十月左右进行第一次茯苓收获,第二年的4‑5月进行茯苓的第二次收获,并对耕地进行整理;待茯苓二次收获并整理耕地后即开展葛根移栽,并在当年冬天或第二年的春天对葛根进行枝条修剪,第二年冬天或第三年的春天重复枝条修剪,并在第三年的十月进行葛根采收,采收后耕地晾场并待下一年4‑5月份继续栽培茯苓。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大别山区茯苓和葛根种植情况,对两种经济作物的土壤、环境、栽培、收获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对茯苓和葛根进行轮作的方式,尽量减少人工栽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A rotation planting method of Poria cocos and Pueraria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otation planting method of Poria cocos and pueraria lobata. The specific method is: select suitable cultivated land, put the Poria strain basswood into cultivation in April May of the first year, harvest the first Poria cocos around October of that year, harvest the second Poria cocos in April May of the second year, and arrange the cultivated land; carry out the Pueraria transplantation after the second Poria cocos harvest and arrange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In the winter of that year or in the spring of the second year, the Pueraria should be pruned. In the winter of the second year or in the spring of the third year, the Pueraria should be harvested in October of the third year. After harvesting, the Pueraria should be cultivated in the air farm and poria should be cultivated in April May of the next year. According to the planting situation of Poria cocos and pueraria lobata in Dabie Mountain area, the invention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oil, environment, cultivation and harvest of two kinds of economic crops, puts forward a rotation mode of Poria cocos and pueraria lobata lobata lobata, so as to minimize the damage of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茯苓与葛根轮作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作物的种植方法
,具体涉及一种茯苓与葛根轮作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茯苓,多孔菌目茯苓属菌类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茯苓主要主产于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茯苓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93%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目前,茯苓的栽培可以分为树兜、松针、段木,这三种栽培方法,现在大部分人都在使用段木来栽培,且茯苓栽培多为“场窖”,以马尾松为原料,培植场地要求背风向阳、坡度15-35°、含沙量为70%的沙壤土,由此带来了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松木资源过度利用和挖场使生产成本加大等诸多问题,这是由茯苓的生态习性和栽培条件决定,茯苓栽培场地需15-35°的斜坡,且是沙质土壤。这样沙质的斜坡在深挖、细挖和清除树根、草根以后,中到大雨时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从茯苓栽培的时间看,其生产过程都是在主讯期,进一步加重了水土流失。实际上许多苓场栽培场地的坡度都大于20°,更加加大了这一现象。而生产一年期后,弃用的苓场场地三年内几乎很少再生植被,这样叠加计算每年存在大量水土流失的苓场面积更大。此外,部分苓农挖树蔸留下的宕坑(每蔸约1-2m2)也是水土流失的根源,加上这部分,每年的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要远远超过理论计算数字。此外,砍树、挖树蔸、开挖苓场导致水土流失及松木资源过度利用,其生态破坏性,开挖苓场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每年开挖苓场,形成致密的“林窗”或成片的荒坡。“支离破碎”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动物栖息地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生态功能降低。马尾松砍伐后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下降。还有苓农为了就地取材,往往是“砍一山、挖一坡”,对森林和生态系统造成局部毁灭性的损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相当严重。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苓场的深挖、细挖,场地内原有植物根茎繁殖体都被全部清除,大多数废弃苓场植被很久不能恢复。相关文献显示,在安徽岳西县调查后发现,除了周边是毛竹林因其地下茎的快速扩展能力而能在数年之内入侵到苓场外,其它废弃苓场在二十年以上都不能恢复、演替成森林植被类型,有些甚至长时间停留在草地阶段。另一方面,传统栽培种植过程中,每年要新开挖苓场,苓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茯苓栽培成本显著增大,收益大幅下降。一般来说,开挖苓场的费用约占茯苓收益的10-15%(随茯苓产量和价格而不同)。山坡上开挖的苓场,茯苓生长的温度、水分等条件全部取决于自然气候,是典型的“靠天收”。虽然斜坡和垄沟可以保证在下雨时排水,但由于山坡都远离水源,遇干旱时则也无能为力。因此,茯苓产量明显受气候条件制约,只有在雨水适中的年份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产量和收益。最近几年,农村地区劳动力奇缺,部分苓农用中小型挖掘机进行场地挖掘,效益明显提高,挖掘深度和平整度较人力大大提高,但是相对生态环境和土壤情况破坏程度也在加大。根据传统苓农栽培茯苓经验,往往每年都要寻找新的窖场,如果重复使用产量会急剧下降,甚至不长菌核,而且会出现大量的病虫害,因此,传统种植茯苓需要每年更换新的窖场,对山区生态环境破坏非常厉害。分析茯苓栽培一个生长期后,因其茯苓菌腐生兼寄生性,主要分解、吸收培养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为营养,虽然不直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但是对土壤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土壤PH值、生物群落、化感物质、病源菌等理化和生物因子的变化,化感物质产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均降低,反映了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差,应该都是茯苓栽培场不能连续使用的一些原因。根据专家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栽培前、后微生物总数平均下降了14.8%,细菌增加了2.3%,放线菌和真菌分别下降了52.6%、66.8%;两层比较,50cm层比25cm层放线菌下降多6.6个百分点,真菌下降多18.2个百分点。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平均降低了11.6%和12.2%,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降低了90.4%和91.7%。此外,根据微生物数量变化推测,茯苓可能产生化感物质。葛根俗称野葛,系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d.)Ohwi)的干燥根。具有一定的固氮作用,对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呈现一定对正向作用,我国种植葛根历史悠久,从唐代《神农本草经》、宋代《本草衍义》、明代《本草纲目》、至今《中国药学大辞典》金盾出版《葛根的栽培与加工利用》中均有记载,葛根首次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本草纲目》中被列为草部蔓草类,是传统中药。近年来国内外对葛根化学成分的研究颇多,发现其含有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异黄酮、大豆苷元、氨斟酸、微量元素、三萜类物质碱等多种成分。葛根具有解肌退热,升阳止泻,通经活络,生津止渴,透疹,解酒毒功效,用于口渴,消渴,热痢,眩晕头痛,外感发热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项背强痛,麻疹不透,酒毒伤中。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葛根进行了药理作用、有效成分提取、新药开拓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随着对葛根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药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其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我国安徽地区葛根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是传统的道地药材的来源地。但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越来越多的适宜区开始人工种植葛根,但是存在如品种退化、产量不高、肥水管理不到位、病虫害等不少栽培和养护问题。因此,开发和设计一种能够解决茯苓在剖后耕地水土流失、沙化情况严重,且适宜葛根生长的轮作种植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环保价值和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种茯苓与葛根轮作种植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茯苓与葛根轮作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茯苓的种植选择适宜耕地,第一年的4-5月将茯苓菌种椴木入场栽培,当年十月左右进行第一次茯苓收获,第二年的4-5月进行茯苓的第二次收获,并对耕地进行整理;步骤S2:葛根的种植待茯苓二次收获并整理耕地后即开展葛根移栽,并在当年冬天或第二年的春天对葛根进行枝条修剪,第二年冬天或第三年的春天重复枝条修剪,并在第三年的十月进行葛根采收,采收后耕地晾场并待下一年4-5月份继续栽培茯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步骤S1中的耕地选择条件为坡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茯苓与葛根轮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S1:茯苓的种植/n选择适宜耕地,第一年的4-5月将茯苓菌种椴木入场栽培,当年十月左右进行第一次茯苓收获,第二年的4-5月进行茯苓的第二次收获,并对耕地进行整理;/n步骤S2:葛根的种植/n待茯苓二次收获并整理耕地后即开展葛根移栽,并在当年冬天或第二年的春天对葛根进行枝条修剪,第二年冬天或第三年的春天重复枝条修剪,并在第三年的十月进行葛根采收,采收后耕地晾场并待下一年4-5月份继续栽培茯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茯苓与葛根轮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茯苓的种植
选择适宜耕地,第一年的4-5月将茯苓菌种椴木入场栽培,当年十月左右进行第一次茯苓收获,第二年的4-5月进行茯苓的第二次收获,并对耕地进行整理;
步骤S2:葛根的种植
待茯苓二次收获并整理耕地后即开展葛根移栽,并在当年冬天或第二年的春天对葛根进行枝条修剪,第二年冬天或第三年的春天重复枝条修剪,并在第三年的十月进行葛根采收,采收后耕地晾场并待下一年4-5月份继续栽培茯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茯苓与葛根轮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耕地选择条件为坡度为15-35°、含沙量为60-70%的坡地,且涂层深厚、疏松肥沃、向阳,土壤PH值为5.5-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茯苓与葛根轮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茯苓菌种椴木制作的具体方法步骤为:
步骤S11:椴木准备
取入冬前还没进入休眠期的粗壮松树,截去枝条,在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江华陈蓓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