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支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8003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2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支撑柱,包括下支撑柱、连接筒和上支撑柱,所述下支撑柱下部圆周方向均匀设有三条支腿,所述支腿上设有找平装置;所述上支撑柱通过连接筒与下支撑柱连接,所述上支撑柱下端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位于连接筒内,其上设有锥齿轮一,并与设置在连接筒内的锥齿轮二连接,所述锥齿轮二通过旋转杆与设置在连接筒外部的旋钮连接;所述螺纹杆上端设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通过减震弹簧与第二支撑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连接筒可以快捷方便的调节高度;通过设置弹簧,可以有效减震;通过设置可调节支腿,能够方便的找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结构合理、简单,支撑牢固,使用便捷。

A kind of building support colum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ilding support column, which comprises a lower support column, a connecting cylinder and an upper support column. The lower part of the lower support column is uniformly provided with three legs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nd the leveling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legs. The upper support column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support column through the connecting cylinder,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upper support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threaded ro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onnecting cylinder and is provided with a conical tooth A wheel 1 is connected with a bevel gear 2 arranged in the connecting cylinder, the bevel gear 2 is connected with a knob arranged outside the connecting cylinder through a rotating rod, the upper end of the threaded ro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upporting part, and the first supporting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upporting part through a damping spring. The utility model can adjust the height quickly and conveniently by setting the connecting cylinder,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ibration by setting the spring, and can conveniently level by setting the adjustable outrigger. The utility model has reasonable and simple overall structure, firm support and convenient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支撑柱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辅助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支撑柱。
技术介绍
现场建筑施工中通常用到支撑柱对刚建好的平台进行支撑,但是现有的支撑柱大都支撑不够牢固,而且不能调节高度,也不能很好的进行地面找平,缓震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支撑柱,支撑更牢固,且可以很好的调节高度,底部还可以很好的进行找平,缓震效果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建筑支撑柱,其特征是,包括下支撑柱、连接筒和上支撑柱,所述下支撑柱下部圆周方向均匀设有三条支腿,所述支腿上设有找平装置;所述上支撑柱通过连接筒与下支撑柱连接,所述上支撑柱下端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位于连接筒内,其上设有锥齿轮一,并与设置在连接筒内的锥齿轮二连接,所述锥齿轮二通过旋转杆与设置在连接筒外部的旋钮连接;所述螺纹杆上端设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通过减震弹簧与第二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上部圆周方向均匀设有三条支撑杆。进一步的,所述支腿包括与下支撑柱连接的倾斜杆和设置在倾斜杆下端的直杆,所述直杆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找平装置设置在直杆上,所述找平装置包括内螺纹旋钮,所述内螺纹旋钮设有与直杆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内螺纹旋钮通过连接套与脚座连接,所述脚座设置在连接套的下端,并均套接在直杆上。进一步的,所述倾斜杆与下支撑柱之间设有加强杆一,所述支撑杆与上支撑柱之间设有加强杆二。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上端面和上支撑柱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柱、上支撑柱、支腿、支撑杆、加强杆一和加强杆二均为钢管,所述加强杆一通过焊接连接下支撑柱和支腿,所述加强杆二通过焊接连接上支撑柱和支撑杆。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通过焊接连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柱的上端与连接筒的下端焊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与第一支撑部焊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筒上端设有与第一支撑部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端设置在连接筒内,并与所述通孔间隙配合。进一步的,所述支腿的下端面与下支撑柱的下端面水平。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筒可以快捷方便的调节高度;通过设置弹簧,可以有效减震;通过设置可调节支腿,能够方便的找平。本技术整体结构合理、简单,支撑牢固,使用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找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下支撑柱,11-加强杆一,2-上支撑柱,21-螺纹杆,22-第一支撑部,23-减震弹簧,24-第二支撑部,25-支撑杆,26-加强杆二,3-连接筒,31-锥齿轮一,32-锥齿轮二,33-旋转杆,34-旋钮,4-支腿,5-找平装置,51-内螺纹旋钮,52-连接套,53-脚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支撑柱,其特征是,包括下支撑柱1、连接筒3和上支撑柱2,所述下支撑柱1下部圆周方向均匀设有三条支腿4,所述支腿4上设有找平装置5;所述上支撑柱2通过连接筒3与下支撑柱1连接,所述上支撑柱2下端设有螺纹杆21,所述螺纹杆21位于连接筒3内,其上设有锥齿轮一31,并与设置在连接筒3内的锥齿轮二32连接,所述锥齿轮二32通过旋转杆33与设置在连接筒3外部的旋钮34连接;所述螺纹杆21上端设有第一支撑部22,所述第一支撑部22通过减震弹簧23与第二支撑部24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24的上部圆周方向均匀设有三条支撑杆25。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筒3,依靠其锥齿轮一31和锥齿轮二32的旋动来调节上支撑柱2的高度,并通过设置减震弹簧23可以有效减小支撑柱受到的震动,设置支腿4在接触面不平整时能够调平支撑柱,使其一直处于竖直状态。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支腿4包括与下支撑柱1连接的倾斜杆和设置在倾斜杆下端的直杆,所述直杆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找平装置5设置在直杆上,所述找平装置5包括内螺纹旋钮51,所述内螺纹旋钮51设有与直杆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内螺纹旋钮51通过连接套52与脚座53连接,所述脚座53设置在连接套52的下端,并均套接在直杆上。支腿4上设置的找平装置5,能够快速方便的调节支腿高度,来实现支撑柱保持竖直状态。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倾斜杆与下支撑柱1之间设有加强杆一11,所述支撑杆25与上支撑柱2之间设有加强杆二26。支撑杆25的设置使得支撑柱与平台的接触面增大,更加稳定,加强杆的设置有效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25上端面和上支撑柱2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柱1、上支撑柱2、支腿4、支撑杆25、加强杆一11和加强杆二26均为钢管,所述加强杆一11通过焊接连接下支撑柱1和支腿4,所述加强杆二26通过焊接连接上支撑柱2和支撑杆25。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23通过焊接连接第一支撑部22和第二支撑部24。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柱1的上端与连接筒3的下端焊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21与第一支撑部22焊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筒3上端设有与第一支撑部22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一支撑部22的下端设置在连接筒3内,并与所述通孔间隙配合。进一步的,所述支腿4的下端面与下支撑柱1的下端面水平。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筒3可以快捷方便的调节高度;通过设置减震弹簧23,可以有效减震;通过设置可调节的支腿4,能够方便的找平。本技术整体结构合理、构造简单,使用支撑牢固可靠,可以有效快捷的进行调整找平。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支撑柱,其特征是,包括下支撑柱(1)、连接筒(3)和上支撑柱(2),所述下支撑柱(1)下部圆周方向均匀设有三条支腿(4),所述支腿(4)上设有找平装置(5);所述上支撑柱(2)通过连接筒(3)与下支撑柱(1)连接,所述上支撑柱(2)下端设有螺纹杆(21),所述螺纹杆(21)位于连接筒(3)内,其上设有锥齿轮一(31),并与设置在连接筒(3)内的锥齿轮二(32)连接,所述锥齿轮二(32)通过旋转杆(33)与设置在连接筒(3)外部的旋钮(34)连接;所述螺纹杆(21)上端设有第一支撑部(22),所述第一支撑部(22)通过减震弹簧(23)与第二支撑部(24)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24)的上部圆周方向均匀设有三条支撑杆(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支撑柱,其特征是,包括下支撑柱(1)、连接筒(3)和上支撑柱(2),所述下支撑柱(1)下部圆周方向均匀设有三条支腿(4),所述支腿(4)上设有找平装置(5);所述上支撑柱(2)通过连接筒(3)与下支撑柱(1)连接,所述上支撑柱(2)下端设有螺纹杆(21),所述螺纹杆(21)位于连接筒(3)内,其上设有锥齿轮一(31),并与设置在连接筒(3)内的锥齿轮二(32)连接,所述锥齿轮二(32)通过旋转杆(33)与设置在连接筒(3)外部的旋钮(34)连接;所述螺纹杆(21)上端设有第一支撑部(22),所述第一支撑部(22)通过减震弹簧(23)与第二支撑部(24)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24)的上部圆周方向均匀设有三条支撑杆(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支撑柱,其特征是:所述支腿(4)包括与下支撑柱(1)连接的倾斜杆和设置在倾斜杆下端的直杆,所述直杆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找平装置(5)设置在直杆上,所述找平装置(5)包括内螺纹旋钮(51),所述内螺纹旋钮(51)设有与直杆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内螺纹旋钮(51)通过连接套(52)与脚座(53)连接,所述脚座(53)设置在连接套(52)的下端,并均套接在直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支撑柱,其特征是:所述倾斜杆与下支撑柱(1)之间设有加强杆一(11),所述支撑杆(25)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晓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