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4118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定模部、第一动模部以及第二动模部,所述定模部具有成型腔;所述第一动模部能够朝所述定模部运动,并伸入所述成型腔;所述第二动模部能够朝所述定模部运动;所述第一动模部推动坯料,以使所述坯料朝所述成型腔内运动而弯曲变形直至所述坯料处于第一状态,在所述坯料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坯料部分显露在所述成型腔外;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动模部抵接所述坯料的显露在外的端部而推动所述坯料继续朝所述成型腔内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能够方便零件成型。

moul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uld, the mould includes a fixed mould part, a first moving mould part and a second moving mould part, the fixed mould part has a forming cavity, the first moving mould part can move towards the fixed mould part and extend into the forming cavity, the second moving mould part can move towards the fixed mould part, the first moving mould part can push the blank so that the blank faces the forming cavity In the first state, the second moving die part butts against the exposed end of the blank and pushes the blank to move towards the forming cavity.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facilitate the forming of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拉链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在航海、沙滩、户外登山及一些恶厉环境对金属拉链的防锈要求更高。目前成型金属拉链时通常是对强度较小的材料一次冲压成型,但是对于一些强硬度较大的材料,在一次冲压成型时容易弯折断裂,导致零件成型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模具,旨在方便零件成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模具,包括:定模部,具有成型腔;第一动模部,能够朝所述定模部运动,并伸入所述成型腔;以及第二动模部,能够朝所述定模部运动;所述第一动模部推动坯料,以使所述坯料朝所述成型腔内运动而弯曲变形直至所述坯料处于第一状态,在所述坯料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坯料部分显露在所述成型腔外;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动模部抵接所述坯料的显露在外的端部而推动所述坯料继续朝所述成型腔内运动。可选地,所述第一动模部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成型件,两所述成型件能够朝所述定模部运动,所述第二动模部位于两个所述成型件之间。可选地,每一所述成型件均设有一朝向另一所述成型件凸起的抵接凸部,所述抵接凸部设于所述成型件的靠近所述成型腔的一端,所述抵接凸部与所述坯料抵接。可选地,所述成型件的朝向所述成型腔的端面与所述抵接凸部间隔设置。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坯料弯曲变形而使得其两端相互靠近,所述第二动模部的朝向所述成型腔的一端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之间的槽宽在靠近所述限位槽槽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所述坯料的两端能够伸入所述限位槽,并在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的作用下逐渐靠拢。可选地,在靠近所述限位槽槽口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均逐渐朝外倾斜设置。可选地,所述限位槽的槽底设有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间隔设置,所述坯料的两端分设于所述限位凸块的两相对侧。可选地,所述定模部包括模腔部和两导滑块,所述成型腔设于所述模腔部,两所述导滑块分设于所述成型腔的两相对侧,并与所述模腔部连接,所述第一动模部位于两所述导滑块之间,并与两所述导滑块滑动连接。可选地,所述模腔部包括两模腔本体,两所述模腔本体间隔设置而构成所述成型腔,所述导滑块夹持于两所述模腔本体之间。可选地,每一所述模腔本体均设有一模芯部,两所述模芯部构成所述成型腔,所述模芯部与所述模腔本体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第一动模部先抵接坯料,使得坯料先发生变形而朝成型腔运动,直至坯料处于第一状态时,再由第二动模部抵接坯料,使得坯料继续朝成型腔运动直至最终成型。由于坯料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动模部停止运动,并相对定模部静止,故在第二动模部抵接坯料的两端后,坯料的表面逐渐与第一动模部的下端分离。如此,坯料在第一状态后的变形过程中,由于坯料的变形区域与第一动模部分离,即坯料的变形区域的上下表面不与其它部件接触,进而坯料的变形受到的限制极大减少,其变形自由度得到极大提高,材料的变形面积增大,使得坯料可以承受更大程度的变形,能避免坯料弯折断裂,极大方便零件的成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模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模具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中坯料、第一动模部和第二动模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第二动模部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定模部23抵接凸部11成型腔24缺口部12模腔部30第二动模部121模腔本体31限位槽122模芯部311第一槽壁13导滑块312第二槽壁20第一动模部32限位凸块21连接部40坯料22成型件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模具,用于冲裁、拉伸或弯曲成型零件等,例如该模具可以用于成型金属拉链的拉头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4,该模具包括:定模部10,具有成型腔11;第一动模部20,能够朝定模部10运动,并伸入成型腔11;以及第二动模部30,能够朝定模部10运动;第一动模部20推动坯料40,以使坯料40朝成型腔11内运动而弯曲变形直至坯料40处于第一状态,在坯料40处于第一状态时,坯料40部分显露在成型腔11外;在第一状态下,第二动模部30抵接坯料40的显露在外的端部而推动坯料40继续朝成型腔11内运动。以下为更好说明,以第一动模部20所在的一侧为上,定模部10所在的一侧为下进行具体说明,但是当模具的放置姿态发生改变时,第一动模部20和定模部10之间的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工作时,定模部10安装于冲压设备(图未示出)的安装工作台上,第一动模部20和第二动模部30安装于冲压设备的驱动机构上,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动模部20和第二动模部30上下运动而靠近或远离定模部10。坯料40放置于定模部10的上方,并对应成型腔11,第一动模部2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朝定模部10运动,进而抵接坯料40的中部使得坯料40的中部朝成型腔11凹陷而发生弯曲变形,而坯料40的两端在坯料40的中部变形时朝上运动,并能够相互靠拢。当坯料40在第一动模部20的作用下弯曲至一定程度时,具体为坯料40弯曲至其两端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小于180°,并大于或等于0°,例如夹角可以为20°、30°、45°、60°、90°或120°等等时,驱动机构停止驱动第一动模部20向下运动,使得第一动模部20与定模部1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坯料40处于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动模部30朝定模部10运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模部,具有成型腔;第一动模部,能够朝所述定模部运动,并伸入所述成型腔;以及第二动模部,能够朝所述定模部运动;所述第一动模部推动坯料,以使所述坯料朝所述成型腔内运动而弯曲变形直至所述坯料处于第一状态,在所述坯料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坯料部分显露在所述成型腔外;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动模部抵接所述坯料的显露在外的端部而推动所述坯料继续朝所述成型腔内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模部,具有成型腔;第一动模部,能够朝所述定模部运动,并伸入所述成型腔;以及第二动模部,能够朝所述定模部运动;所述第一动模部推动坯料,以使所述坯料朝所述成型腔内运动而弯曲变形直至所述坯料处于第一状态,在所述坯料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坯料部分显露在所述成型腔外;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动模部抵接所述坯料的显露在外的端部而推动所述坯料继续朝所述成型腔内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模部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成型件,两所述成型件能够朝所述定模部运动,所述第二动模部位于两个所述成型件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成型件均设有一朝向另一所述成型件凸起的抵接凸部,所述抵接凸部设于所述成型件的靠近所述成型腔的一端,所述抵接凸部与所述坯料抵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件的朝向所述成型腔的端面与所述抵接凸部间隔设置。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坯料弯曲变形而使得其两端相互靠近,所述第二动模部的朝向所述成型腔的一端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攀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禾聚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